第一百三十六章:写个文章

作品:《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

    见张洛同意了。


    康教谕自然是喜不自胜。


    他想将一些古文收录起来。


    给编成读物册子。


    也是为了县学以后的发展。


    康教谕作为一县的学官。


    负责本地的科举教化工作。


    想让学子们见识到更多。


    好的文章也是他的本分。


    虽然府县两个衙门都同意了。


    何知县还给了银子。


    但是县的里地主士绅。


    并没有借此来向县学捐书。


    显然康教谕在他们眼里还不够格。


    他们也认为。


    寒门学子读读四书五经差不多。


    更多的书还给有钱人看的。


    这些文章穷书生没必要看。


    也看不太懂。


    张洛则首先拿出家父的文章。


    还答应了康教谕印书的请求。


    康教谕内心自然高兴。


    张洛没什么表情变化。


    康教谕也看不出。


    自己这个徒弟心里的小算盘。


    对张洛说道:


    “编书的事情不用着急。”


    “搜集文章本就是件慢事。”


    “以后每次来县学。”


    “你多呆半天。”


    “和我一起编书怎样?”


    然后康教谕又说道:


    “另外不光是印书的银子。”


    “你再在县学里兼个杂位。”


    “是负责帮助教谕的小志。”


    “拿点俸禄,你可愿意啊?”


    这种小志杂位。


    是地方衙门专门聘请读书人来担任的。


    不是胥吏更不是官员,没有品级的。


    不会干扰到张洛参加科举的身份。


    还能给张洛再加点名气。


    这么好的事情。


    张洛赶忙点头答应下来。


    下午张洛走出县学。


    到县衙找到做了书吏的张长伟。


    他在县里半个月了。


    熟悉县里不少地方。


    在他的帮助下。


    在县学不远的地方。


    找了个铺子。


    铺子老板听到张洛说。


    是要准备编写《奇珍异文录》的地方。


    直接半价租给张洛。


    下回的投稿的地方。


    就写这家铺子。


    免得校舍床上一堆信封。


    而在胡照和张胜文。


    一百二十分的精力下。


    终于从文海中。


    找出了那么几篇还行的文章。


    胡照顺着信上的地址。


    找到几位作者。


    想给他们些银子当稿费。


    可是几人听见自己的文章。


    要登在《奇珍异文录》上。


    都纷纷表示不要银子。


    倒贴几两也可以。


    把文章的解决了后。


    张洛想到卫所里的。


    药物不是很够。


    于是骑着小马朝着官药所去到。


    打算找吴大夫。


    再多买一些药材。


    九月的天气依然炎热。


    官药所外每日买糖浆的人。


    越来越多了。


    离官药所还有一里呢。


    张洛就不得不下来牵着马走。


    前面的队伍实在太长了。


    张洛走近官药所。


    发现光靠吴金二位大夫。


    以及新收的徒弟。


    根本卖不急了。


    吴大夫又花钱招了三个伙计。


    分成三锅来卖糖浆。


    这个月里。


    吴大夫每日兴奋的不得了。


    不光是买糖浆的人太多。


    连带着看病的人也多了起来。


    药材足够。


    吴金二位大夫又亲自治好了几位病人。


    官药所的名声。


    也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日常来看病的普通百姓更是不少。


    以前普通百姓不到官药所来。


    是因为自己没什么钱。


    来官药所看病。


    看不好还浪费钱。


    现在官药所药材齐了。


    病能治好。


    还比其他两家医馆便宜不少。


    看病的人慢慢就多了起来。


    今日吴大夫不在门外。


    有位客人正在被吴大夫接待。


    穿着身锦衣的李姑娘。


    正在官药所里检查。


    见吴大夫确实办事靠谱。


    进的药材虽然算不上上乘。


    但是数量足够了。


    不过今天李姑娘的心情不佳。


    这原因还是因为张洛。


    她身为知府的女儿。


    让自家父亲以知府夫人的名义。


    在泉州府开一个妇人的文会。


    这文会好不容易开起来了。


    可开出来的成果。


    和李姑娘想的差太多了。


    泉州府的妇女整体文化。


    不是很高,


    一个文会,没一个妇人。


    能交上一首看的上眼的文章。


    如此也就摆了。


    在她母亲的领导下。


    整个文会都方向都错了。


    李姑娘的这位家母。


    也是书香世家出身。


    自家兄长高低也是个举人。


    但可惜在她十岁的时候。


    家中遭事。


    为了养家糊口。


    这位知府夫人在青春年华之间。


    过了不少苦日子。


    学习读书上。


    自然是没学多久。


    知府夫人对这些文章没什么兴趣。


    最喜欢的就是唱戏看戏。


    知府衙门也请了姚演。


    来让戏班子演俞伯牙。


    知府夫人对这戏是喜欢的很。


    文会上一堆不懂文章的妇人们。


    一听到戏曲个个都来劲了。


    这口子一打开。


    整个文会就大变了个样。


    妇人不在琢磨着怎么写文章。


    都交流起了戏曲。


    李姑娘费了好大功夫才办起来的文会。


    成了贵妇们讨论戏曲的地方了。


    等到文会几天后结束。


    知府夫人亲自提笔。


    把文会改成了戏会。


    还告诉泉州府的妇人们。


    回去多写些戏曲。


    散文诗歌没什么意思。


    李姑娘见到这些都气死了。


    可那毕竟是她生母。


    她又能说什么。


    李知府听闻一向游手好闲的夫人。


    开始喜欢上戏曲了。


    肯定是全力支持的。


    为了让夫人能有事做。


    完全不搭理女儿的不满。


    李姑娘好心办坏事。


    想到了为什么戏曲在城里火了。


    都是因为张洛那篇文章。


    对张洛也就恨上了。


    说曹操曹操到。


    李姑娘一转头。


    就看见已经走到门口的张洛。


    李姑娘露出一丝微笑。


    张洛见前面以为锦衣姑娘。


    感觉有熟悉。


    正在回想什么。


    没想到这姑娘走了上来。


    “张公子。”


    张洛回着礼,拍了下脑门。


    “你是上次那位带着白纱帽的姑娘。”


    李姑娘笑着回道:


    “正是,张公子,眼力劲不错。”


    “张公子是下了学,来医馆买药吗?”


    张洛记起来了这姑娘。


    上次这姑娘穿着白裙纱帽没有露脸。


    可是换了衣服。


    气质还是没变的。


    李姑娘又说道:


    “真没想到张公子是万事皆通啊。”


    “会开方子还会写戏。”


    张洛刚想出声。


    李姑娘又是说道:


    “正巧在下想办个文会。”


    “请张公子献文。”


    虽然文会已经没了。


    但是知府的印刷坊自己还能用。


    李姑娘思考了下。


    一个没了就再办一个。


    不要局限于性别和规模。


    只要有文章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