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拐卖五万人口,死罪!

作品:《穿越明朝假太监

    张论弹劾王立“略卖人口”,并且略卖了五万人口,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有法可依!


    因为……


    明朝,跟历史上的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是“以农为本”的社会体系。


    纵然明朝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却还是典型的农耕体制。


    立国之初的明朝,刚刚经历了战乱,经济凋敝,田园荒芜,流民失所。


    再加上户籍和土地册散失严重,人口流动较大,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很难征收。


    于是,朱元璋下令,对全国户口进行核查,并整顿户籍,强化赋税和徭役的管理。


    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由此诞生。


    明朝的百姓,按照职业详细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籍;


    各种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其中,


    民户,世代务农,向地方和朝廷缴纳田税,并且服相应的徭役;


    军户,世代镇守在各地的“卫所”,闲时屯田,战时从军;


    匠户,世代为宫廷、官府及官营作坊服劳役,以额定的薪酬为生;


    乐户,就是教坊司的各种妓女,世代为妓;


    这样的户籍政策,继承自元朝的“诸色户计”,却又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只要祖上是什么户籍,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同样的户籍!


    当然,民户除外。


    因为,民户可以参加严格的科举考试,可以为官!


    为了保障赋税的征收,朝廷对民户的“里甲”制度特别严格!


    将一百一十“民户”编为一“里”,丁粮最多的十户任“里长”,其余的一百户为“甲首”;


    《明会典》中严格规定,民户“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也就是说,任何“民户”离乡百里以上,比如进京考试,或者离乡投奔亲属,必须持县府颁发“路引”;


    否则,必被当成无籍流民加以逮捕!


    当然,遵纪守法的民户,被称为“良人”。


    如果有人将某个“良人”强行掳为家奴,或卖给他人为奴为婢,则称为“略卖”;


    在元朝时期,“略卖”是杀头的大罪!


    到了明朝,对“略卖”人口的定义更加完善,惩戒却有所减轻。


    《明会典》中,“设方略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者中,有明确的量刑和惩戒措施:


    “略卖良人为妻妾子孙者,杖一百,徒三年”;


    “略卖良人为奴婢者,杖八十,徒二年”;


    “略卖子孙为奴婢者,杖八十”;


    “略卖弟妹、侄子、侄孙、外孙为奴婢者,杖八十、徒两年”;


    “略卖子孙之妾为奴婢者,减二等”;


    五万山西的饥民被迁往四川,可以理解为被“略卖”到四川!


    因为,这批饥民是被锦衣卫“护送”到四川!


    没有路引!


    那时的山西巡抚和知府、知县逃得一干二净,不可能发放路引!


    也不可能发放五万张路引!


    饥民们在四川种植烟叶,拿工钱,享一日两餐,可以理解为被“略卖”给王立为奴!


    如果被认定为略卖人口,按照《明会典》的量刑规定,王折的屁股,将被打几百万杖!


    不被打死才怪!


    其实,刚开始,五万饥民迁往四川,张论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只需稍稍运作一番,这批饥民就可补足卫所的逃兵!


    对此,王立自然不乐意!


    由西厂牵头,以每亩三百钱的租金,在四川租下一百万亩粮田,张化也高兴了好一阵子!


    毕竟,这批粮田是各个卫所的屯田!


    卫所的军户早就溃散,这批粮田本就荒在那里!


    饥民到来之后,每年三十万的租金,全都进了张论的口袋,他自然乐意!


    但,渐渐地,张论不满足于每年的三十万!


    在他看来,烟叶加工成卷烟之后,每亩的收益是几十两、几百两,甚至上千两银子!


    于是,他要求将租金加到八百钱!


    王立自然拒绝!


    张论想效仿王立的做法,招募百姓到其它的卫所种植烟叶,可惜没能成功!


    因为,他没有王立那样的胆量!


    不敢知法犯法!


    就算他想“变通”一下,当地的百姓,也不敢“出一里之间”!


    更不敢将自己的粮田改种烟叶!


    若是收成不好,或者烟叶卖不出去,一家老小只能饿死!


    没办法,四川的百姓,就是这么淳朴!


    或者说,此时的他们,还能吃得上饭!


    只想当良人!


    还不至于铤而走险!


    其实,如果四川百姓逼得像陕西或山西那样,连造反都敢的时候,就不用张论苦口婆心地游说了。


    王立的料想,没有错!


    张论确实是眼馋了!


    加收租金不成,又不敢对西厂用强,就把王立“略卖”人口一事,捅到了京师!


    如今,王立遭到弹劾!


    证据确凿!


    如果朱由检降罪下来,王立必是死罪!


    满朝官员,几乎都看王立不爽!


    就算没有仇怨的,也在眼红!


    巴不得弄死他!


    于是,朝中的文官们再也没有派别之争,全都调转枪头,直指西厂!


    但,魏忠贤不敢让王立倒台!


    那批饥民迁往四川,其中的前因后果,魏忠贤自然知晓!


    于是,阉党成员与朝中文官们,再一次喷得你死我活!


    大殿里,又变成了菜市场!


    朱由检就像个看客,端坐龙椅之上,一言不发!


    他的所思所想,没人知道!


    直到王立进殿,菜市场终于安静下来!


    “皇上!西厂将山西百姓迁往四川,确实是赈灾的一部分必要措施!


    但,王公公并未上报朝廷!


    这批百姓没有路引,确实是事实!


    下官以为,王公公虽是出于赈灾所虑,但违反大明律法,是不争的事实!


    王公公身为西厂提督,知法犯法,藐视皇上,略卖百姓数额巨大,理当革职查办!”


    周延儒话音刚落,殿上从人正要附和,王立及时说话了:“首辅大人,你诬陷本厂公略卖百姓,可有证据?”


    “按大明律法,民户离乡百里而无路引,既可判为流民!


    这批百姓,是由西厂锦衣卫押送至四川,沿途各州各县皆可为证!


    还不是证据确凿?”


    “首辅大人,此言差矣!”


    王立淡然一笑,向朱由检和众臣拱手致意,然后说道:“


    大明的律法中有明确规定,略卖人口的对象,必须是“良人”或自家亲属!


    然,本厂公前往山西赈灾之时,各州各府的“黄册”皆被流贼损毁!


    也就是说,这批百姓,已经没有户籍证明!


    首辅大人,请注意:这批百姓的身份是“流民”,而不是“良人”!


    更不是本厂公的亲属!


    何来“略卖”一说?”


    王立的强行诡辩,满殿的文官,顿时全都懵了!


    周延儒气得满脸通红,怒指着王立:“王二狗!大殿之上,岂容你胡言乱语!


    那批百姓……只是黄册损毁!


    他们本来的身份都是民户!


    并非你口中的“流民”!


    你略卖人口,竟敢……”


    “首辅大人!”


    王立打断周延儒的话,不紧不慢地说道:


    “万岁爷早就下了口谕,户部、吏部已将本厂公的名字改为“王立”,还请多加注意!


    另外,我想请教首辅大人和各位大人:


    如果发现某人没有“路引”,又查不到他的户籍,应该作何处置?


    是以“流民”的身份逮捕入狱,还是以“偷漏重税”发配充军?


    若要遣回原籍,又该遣往何处?


    若是五万个这样的流民,又将遣回何处?”


    音落,殿内一阵窃窃私语。


    商议多时,仍无定论。


    没办法!


    王立一再强调“没有户籍”或“查不到户籍”,着实给文官们出了个难题!


    正常来说,各州各府很少遇到“流民”!


    即便遇到,也就一两个!


    如果查获的流民没有犯罪记录,一般都是责打几杖,然后遣回原籍,顺便罚些银两。


    现在的问题是,明知那批百姓隶属山西,却因黄册损毁,查不到他们的“户籍”!


    就算强行送回原籍,在没有原始黄册的情况下,当地的官员也不敢接收!


    众臣实在没想到,略卖五万百姓的事实,王立仅仅以“黄册损毁”为由,就简单地大事化小了!


    没办法!


    众臣仍在议论纷纷,王立又说话了:“山西的民变愈演愈烈,洪总督正在调集各方兵马清剿!


    若是这批流民返回山西,身无银两,家无粮田,必会加入“三十六路”流贼之例!


    今,本厂公以“流民”的身份暂且安置于四川,他们全都遵纪守法,勤劳耕作;


    他们,不仅没有为祸四川百姓,还给四川的地方带来可观的赋税收入;


    等到山西流贼被彻底剿灭,本厂公必会将他们遣回山西,核实户籍,妥善安置!


    所以,还请万岁爷明鉴!”


    此时,此刻,王立把包袱扔给朱由检,他会如何裁定,几乎没有悬念。


    众臣虽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朱由检的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厂公……对山西的流民安置之法,确实有独到之处,是为各地安置乱民之典范!


    今,朕想知道的是,一百万亩的香草,如果全部加工成卷烟,能换得多少银子?”


    此话一出,众臣全都傻了眼!


    包括王立!


    特别是王立!


    几乎,想死的心都有了!


    张论的奏书中,并没提到这批百姓在种植烟叶!


    阉党和众臣,虽然争得面红耳赤,争得你死我活,却保持着高度的默契!


    “种植烟叶”这个关键问题,从没人在殿上提出!


    但,朱由检还是知道了!


    或许,他早就知道!


    或许,他早就想问这个问题!


    又或许,他已经在暗中调查了!


    种植烟叶,再加工成卷烟的高额利润,他必然知道!


    很明显:各级官员和坊间百姓的“吸燕”,他不再介意!


    此时,此刻,他只想着从中抽税!


    他真的是穷怕了!


    王立正在苦思对策,朱由检又说话了:“关于种植香草的收益,诸位大人可详加调查!


    一个月内,各自呈上奏书!


    退朝!”


    尼玛!


    这一次,王立彻底无语了!


    这个朱由检!


    变得狡猾狡猾的!


    竟然,让众臣“各自呈上奏书”!


    你玩这一手,还让不让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