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少了吧

作品:《大明为官那些年

    吃完饭,陈光想要和方道长商量一下关于今后讲道的事情。


    想着重让他讲一下环境对于养生的重要作用。


    可想想对方一是有伤在身,再一个还没有正式的上任县衙师爷的位子。


    现在过多地提要求,怕是会引起反感。


    算了,还是等新道观落成之后,趁着他的高兴劲再趁热打铁把。


    “老爷,今个还有什么安排的没有?要不属下去各个作坊巡查一遍?”王虎抹了抹嘴上的油渍道。


    “今个就不用干活了,回去休息吧。”


    “从明个开始,你让守城门的兄弟们擦亮眼睛用心一点,看见老朱进城第一个向我汇报。”


    “这次甘肃的疫情彻底解除,老朱可是赚钱大方了,我还要他赶快还钱。”


    。。。。。。


    朝堂之上,群臣静悄悄地看着老朱,一言不发。


    老朱捂着脑门,心中也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前几日接到线报,甘肃的灾情是控制住了,可并未提说医治的情况。


    百官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朝廷想办法筹集资金。


    老朱一怒之下发了一顿火,才镇住了场子。


    老朱心中也在想,陈光的那些汤药到底治好病了没有,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若是没有成功,而朝廷又对草药一拖再拖,致使大量百姓因此而死亡,千秋史笔该如何记载自己?


    自己就是个昏君啊。


    “皇上,要不募捐吧。灾情紧急,朝廷总之这样无动于衷也不是个办法。”李善长缓缓说道。


    “旱灾集中在定西一带,而定西的百姓也就一万余人,朝廷已经送去了几万两银子,还不够赈灾吗?”


    “皇上,定西的百姓是解决了吃粮问题,可疟疾并未解除啊。朝廷运过去的草药已经彻底地用完,急需再次补充。”


    “是啊皇上,草药需要补充。”


    刚刚沉默下来的百官,又开始躁动起来。


    情绪最为激动的,当属六科给事中杨开武。


    给事中的官衔虽然低微,可权责极大,掌伺从规谏,稽查六部之弊误,甚至对于圣旨都可以指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乃是绝对的清流言官。


    朝中多为江南官员,而这杨开武实打实的出自西北,而老家更是在距离临洮不远的一个镇子上。


    甘肃出现灾情之后,老家连续送来了几封书信,催促着他上奏朝廷。


    说疟疾已经死了许多人,朝廷要是再不救治,家里的田地都找不到人来种了。


    杨开武一看关系到自家利益,一下子急了,使劲地给老朱上奏。


    然而一张张奏折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并未得到回应。


    眼瞅着老朱到现在对于补充草药的态度还是模棱两可,终于忍不住了。


    大声道:“皇上,如今甘肃的灾情已经传到了各个行省,整个大明都已经知道,甘肃的百姓正在承受疟疾之苦。”


    “自从朝廷接到灾情当日起,至今已经有了十多天之久而还未决断,臣斗胆问一句,皇上心中在犹豫什么?”


    “百姓陷入苦海,而朝廷无所作为,后世之人当如何看待今日之事。”


    “皇上,不可再犹豫了,疫情等不起啊。”


    说完,杨开武双膝跪地重重叩首。


    不少清流同行看见杨开武这么有魄力,有样学样的跟着跪了下来。


    “请皇上三思啊。”


    老朱闻言瞬间暴怒,右手重重地在案几上拍了一下:“杨开武,你是在教训咱吗?”


    老朱乃是开国皇帝,戎马一生,威严极重。


    平常即便是言官也极少有人忤逆。


    就算是杨开武这种清流,说完话之后就有点后悔了。


    但事已至此,只能心一横继续道:“臣不敢。可甘肃灾民正在生死边缘徘徊,若是朝廷还不补充草药加大治疗,臣恐天下人会对此非议。”


    老朱怒极而笑:“好好好,既然你这么急,那咱就抄了你的家,换成草药送往甘肃,以成全你一片爱民之心。。。”


    就为这抄家?这是明君能做出来的事情么?


    杨开武德气势瞬间下去了不少:“臣乃忠言之谏。”


    老朱正在气头上,听见杨开武还在嘴硬,冷哼一声:“好一个大明的忠臣,咱成全你的一片忠心,将咱的御马赐给你,即刻前往甘肃救灾吧。”


    杨开武低着头汗如雨下,愣是一句话再也不敢说。


    说错话了,现在皇上一心地想要搞死自己,怎么办,怎么办。。。


    李善长适时地站出来打圆场。


    “皇上三思,杨开武也是着急甘肃灾情,罪不至此。”


    “不过,老臣也想知道,皇上为何迟迟不愿意继续补充草药往甘肃?”


    老朱眼神冰冷:“怎么,连你也要质疑咱的决定?”


    李善长苦笑一下:“臣不是质疑,臣是不懂。”


    老朱顿时不知道如何解释。


    是啊,不懂是正常的,派出去的暗卫迟迟没有传回消息,连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老臣都撑不住了,自己还要苦苦坚持么?


    老朱突然陷入茫然,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看着面前众臣的目光,心中的执着突然动摇了。


    或许,那些汤药运到甘肃的时候,已经变质失效了。。。能撑到今日,自己也算是竭尽全力了。


    罢了罢了,看来终究是错信了那陈光。。。


    抬起头,正要宣布补充草药,殿外急匆匆跑进来一名小太监。


    一边跑,一边大声高呼:“急报,甘肃急报。”


    “快,快呈上去。”


    李善长情绪也激动起来,这小太监如此表现,一定是甘肃又出了大事。


    刘大富急忙下去接过急报呈给老朱。


    老朱展开一看,瞳孔瞬间放大,然后往下仔细阅读起来。


    下面众臣屏住呼吸,紧张地朝着老朱看去。


    良久,老朱抬起头,开环大笑。


    一手举起急报,意气风发的看向众臣:“诸位,都看看吧。咱为何不在补充草药,因为咱等的就是今天。甘肃疟疾已经彻底解除。”


    说完,手中的急报重重的摔在了杨开武面前。


    杨开武急忙爬过去,捡起急报轻声朗读起来:“甘肃疟疾横行之际,一民间组织送来大量成品汤药。药效神奇,竟可治愈疟疾之顽疾。今甘肃所有疟疾消除,百姓开始回归家园。。。。。。”


    读着读着,杨开武德冷汗开始刷刷地往下掉。


    自己刚刚顶撞完皇上,那边的疫情就已经解除。。。。


    众臣闻言色变,纷纷诧异地看向老朱。


    皇上为何知道有人送去汤药,难不成是皇上自己安排的?


    那也不对,甘肃灾民有着几万之众,所需要的汤药也不是天就可以熬制出来的,宫里从未见过动静啊。


    最主要的是,那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汤药,竟然可以彻底治愈疟疾?


    可既然如此,为何又要瞒着大家呢?


    “杨开武,你还有何话说?”


    杨开武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悲愤道:“皇上圣明。恕臣愚钝顶撞皇上,臣,该死。”


    平日里,这些言官可是硬气得很。


    一句话能回你三句。


    像今日的情况,还从未见过。


    老朱浑身舒坦,就像憋在嗓子眼的一口老痰,一下子给彻底的吐了出去一样。


    不过重罚是不可能重罚的。


    毕竟因为区区小事而大施惩戒,乃阻塞言路之举。


    于是,老朱潇洒地一挥手:“罢了,念你也是因为国事,罚俸半年。”


    “臣,谢皇上。”杨开武心中暗道好险,慢慢地爬了起来。


    李善长见疫情解除心情也是一片大好,双手抱拳朝着老朱微微躬身:“皇上,臣想知道,皇上如何知道,甘肃灾情会迎刃而解?”


    众臣也纷纷看向老朱。


    就算是皇上送去的汤药,也没有必要扮成民间组织吧。


    关键是,从哪里一下子搞来这么多的特效汤药。


    老朱看着众人迷惑的目光心中得意不已。


    是时候公布陈光的存在了。


    你还想一直藏在竹田县,咱今个要你大大方方地走到朝堂上来,再也无处可藏。


    笑呵呵的道:“诸位爱卿心中一定疑惑不已,其实送出汤药的另有其人。”


    “咱半月前出宫,无意间到了竹田县。对了,可有人知道竹田县?”


    众人一头雾水,开始交头接耳。


    可议论了半天,也没议论出来个名堂,没人知道竹田县,更不知道在哪里。


    老朱心中不由得有点佩服。


    这陈光做了这么多年生意,竟捂得如此严实。


    也是一种本事。


    “这竹田县令,可以说是一位奇人,竟有着大量的治疗疟疾的成品汤药。咱乔装打扮,和他做了一笔买卖,于是他就将汤药送到了甘肃。”


    “皇上,既然此人有奇效汤药,您为何不直接命他前往甘肃救灾。。。”


    老朱摇摇头,微笑着:“咱也是偶然得知,事权从急罢了。”


    李善长道:“皇上,难道您第二次出宫,就是为了寻找此人?”


    老朱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没有回答。


    咱其实是出宫买镜子去了,能告诉你?


    “皇上?”李善长再次问道。


    “不错。陈光虽然刚满二十,但政绩斐然,擅长经济之道。竹田县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不仅仅是家有余粮,而是普遍富裕。”


    “如今,他又立下如此大功,诸位以为,咱该如何赏他?”


    李善长有点好奇:“既然此人政绩斐然,又如此出众,为何默默无名?”


    “呃。。。或许竹田县地处偏僻,朝廷将他忘了吧。不过咱见此人性情懒,怕是准备在竹田县呆一辈子吧。”


    李善长道:“既然此人既擅长治理又擅长经济之道,皇上不如就封他个户部主事,再赐黄金千两吧。官升一品,又入职户部重要职位,想必也可以弥补这些年朝廷对他的遗忘之过了。或者,准许此人入翰林院。。。”


    下面又开始议论起来。


    “如此甚好。”


    “此人刚刚二十,就出任户部重要职位,很不错啦。”


    “若是再加以培养,前途不可限量啊。”


    老朱眉头一皱:“少了吧。”


    李善长有点错愕。


    官升一级,而且直接就进了户部,还出任的是主事一职。


    整个大明,二十岁有这个待遇的人,可不多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