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掩面而逃!太尴尬了!(第六更)

作品:《大明:怒怼腐儒,我成批判型文豪

    翌日清晨。


    刘掌柜的照例来到布告栏前,看见上面果然多了一句话。


    “踢倒饭床,特地乖张!”


    “指空话空,撤颠撤狂!”


    这个


    他赶忙让小郭抄录一份送到胡同里面去。


    陈雍看到后哈哈一笑,小郭不解问道:“先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也很简单!”


    “这句话有佛家谶语在里面!”


    “指空话空,撤颠撤狂,意思就是指着和尚骂秃驴!”


    “我在写桃花扇和范进中举的时候虚构了一个大同朝,翰林院的人便抓住这一点,讽刺我虽然言语犀利,但是却根本不敢直言其事,只敢用这种手段拐弯抹角的批判,是个狂生!”


    闻言,小郭骂道:“这群读书人,还真是能鸡蛋里面挑骨头!”


    陈雍思忖片刻,挥毫泼墨,让他将一篇文章递了回去。


    而此时的青田书屋门口,一人穿着官袍,装模作样的站在布告栏面前看了半天,指着那句踢倒饭床哈哈一笑:“妙哉!妙哉!”


    他回身环顾四周,高声说道:“诸位,本官乃是户部侍郎宁启文。”


    “这句踢倒饭床,说的实在是太妙了!”


    “你们以为,那聊斋的讽刺全然出自对大明朝的一片公心吗?”


    “本官看来,这却未必!”


    “你们被他骗了!”


    身旁簇拥的百姓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听本官给你们娓娓道来!”


    “那聊斋,也不过是个虚伪的狂生而已。”


    “揭别人的短,将其编成话本传播开来,就是靠着这个,在百姓心中营造一股他乃文人良心的标杆模样!”


    “敢问,当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这天下只有他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吗?”


    “青田先生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之时,之前的诸位御史大人向来清正耿直,并不像聊斋这样指桑骂槐,而是直言其事,指名道姓!”


    “这才是我等文人学习的榜样!”


    “聊斋此辈,虚构了一个大同朝,以大同之人讽刺我大明之人~”


    “但其实从中能够看出,他骨子里不愿意将人彻底得罪!”


    “这种人写出的文章话本,又有什么可信度呢?”


    “还有”宁启文说的兴起,唾沫横飞:“他在范进中举中批判迂腐书生,说书生中举后百无一用!”


    “可他除了写文章讽刺之外,又有其他什么举动吗?”


    “可见,他也许并不迂腐,但是只会放空炮,也一样为人唾弃!”


    “哈哈哈~”


    说道这里,宁启文对着四周拱拱手:“本官的一家之言,让各位见笑了。”


    “让让!”


    “聊斋先生的回应来了!”


    正当有人要反驳时,小郭突然举着一张纸走了过来,将他贴到布告栏上,宁启文凑上前去,只见最开始是一篇短文!


    上面写到:“一日,一书生在看戏剧秦琼卖马时觉得索然无味,旁边人问道:怎么了?”


    “那人说道,这戏剧实在太过无聊,只敢玩一些假把式,用一个鞭子就算是马,两把棋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是!”


    “在场者都静听高论!”


    “片刻后另一人说道:这样也可,但是武松打虎该怎么唱呢?”


    “艺术有艺术的表达形式,演员毕竟不是真正的打虎之人!”


    “真正本应该打虎的人不敢上阵,当别人演了一出打虎,他却站在高处讥讽人家不敢真正打虎!”


    “我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种人。”


    “哈哈哈~”


    听到这里,围观的百姓皆哄堂大笑,宁启文的脸瞬间青一阵紫一阵,自己刚刚说完,这聊斋的讽刺就来了。


    实在太过打脸!


    百姓哄堂问道:“对呀,侍郎大人,不知武松打虎该怎么唱呢?”


    宁启文不知该怎么回答。


    “大人,周德兴周骥,严东楼,李嘉,这些被聊斋先生讽刺揭露的人都已经下了地狱,这怎么能叫不敢得罪呢?”


    另一人也说道:“侍郎大人,你说的另一点也不对,皇上已经下了明旨,令司农卿大人总结司农八法!”


    “这司农八法可就是从范进中举中而来,足可见聊斋先生对于农事一道有着深入的研究!”


    “怎能说他放空话呢!”


    “不对!”


    “你说的不对!”


    宁启文支支吾吾说道:“这”


    他突然急中生智:“皇上圣旨已下,本官自然也听说过司农八法,但那不过是从齐民要术中概括出来的而已!”


    “若是细细论来,这也属于引用古人之语,和聊斋在范进中举中讽刺的寻章摘句,其实并无区别!”


    “依我看来,算不得什么本事!”


    百姓心头叱骂,这厮还真是会扣帽子!


    但他贵为侍郎,百姓心中有所忌惮,不敢说的太过分!


    此时,小郭开口说道:“诸位,文章后面还有一句话,我给你们念念。”


    “听闻,先农坛亲耕之时,翰林院祭酒孔照与一众学子扶犁撒种,可是耕牛发倔,丝毫不前!”


    “翰林院诸位同僚手足无措!”


    “聊斋窃以为,只要将牛的眼睛蒙上便可解决此事。”


    “耕牛性格柔弱,先农坛之上有文武百官将近千人,再加驱使之人陌生,他害怕了而已!”


    一人听到后忽的恍然大悟:“对呀!”


    “之前我将耕牛借给别人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穿鼻环都不好使,但只要捂上眼睛,耕牛便会乖乖听话!”


    “我还以为是什么原理呢,原来是这畜生怯生!”


    “聊斋先生果然深谙农事。”


    众人齐齐看向宁启文,先农坛的那一出闹剧也已经传遍应天,他们解决不了,可聊斋一句话就解决了!


    谁高谁低,谁上谁下,一眼便知!


    看着别人古怪的眼神,宁启文忽的感觉如芒在背,对着四周拱拱手,用袖口遮住眼睛,再也没脸待在这里,当即掩面而逃!


    太尴尬了!


    (麻烦各位读者大老爷把免费的鲜花和评价票给我投一下吧)


    (这种类型实在难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