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太不给面子了

作品:《七品县令,开局我成女匪的肉票

    三个老夫子,对樊城早报充满了好奇。


    这份报纸早就传到了京都。


    只是路途遥远,他们只能看到前几期的内容。


    经过一番参观后,听荀国所言搞印刷的都是女子。


    三人听得啧啧称奇。


    哪怕在京都那种繁华之地。


    贵族对女子约束还是甚为严格。


    就算寻常百姓,也不会让自己闺女抛头露面。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除了青楼以外。


    正经人家的闺女,谁会像樊城那般自由。


    “凤丫头,你出来工作,父母难道就没意见吗?”


    凤儿苦笑道:“幼年时,我父母已经亡故。”


    “前些年都是跟着爷爷在外讨生活。”


    “可爷爷也被王小郎那畜生射杀了。”


    “如今世上只剩我一人。”


    “还好有陈大人照顾,让我能找份活计生存。”


    “我们这里很多女子,都跟我的情况差不多。”’


    “哦。”


    莫青山想起有份报纸,记载了陈平笙怒斩恶少的故事。


    想不到故事里的苦命女孩会成为印刷工。


    “莫夫子也别觉得我们可怜。”


    “天下比我们可怜无助的女孩多不胜数。”


    “我还是很幸运的。”


    “倘若不是遇到陈大人,像我这种孤女。”


    “或许只能流落风尘,或者被活活饿死。”


    “如今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还能跟着荀夫子读书识字。”


    “这已经是天大福气了。”


    凤儿的乐观和坚强,让众人不知说什么好。


    残酷的现实就是如此。


    很多百姓无地可耕,一旦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可以说走投无路。


    能找一份印刷报纸的工作,那绝对是天大的幸事。


    “来,喝酒。”


    “不提那些过去的事。”


    陈平笙举杯相邀。


    经过接触以后,他对这三个老夫子越来越佩服。


    到底是有真学问的人。


    跟那些半瓶水,自以为是的书生大不相同。


    席间荀国问了一下关于天峰学宫的事。


    对于这座京都最有名的书院,他也是头次听说。


    张天顺不厌其烦介绍了一番。


    书院涉猎甚广,除了基本的儒学外。


    还教兵法,骑射,以及工学和农学。


    书院也有一部分女学生。


    但大多都是来自各府的贵族。


    陈平笙对其他学问没那么感兴趣。


    他已经是朝廷命官,不需要再经过考试。


    但听说还有专门教授农学的课程。


    他就想到了刘保的困惑。


    农业是门大学问,只靠经验远远不够。


    倘若可以让一部分头脑聪明的年轻人进入天峰学宫。


    学点农业和水利工程,以后对樊城的发展会有大用。


    “莫夫子,想进入你们天峰学宫需要什么条件?”


    莫青离饮了一杯酒,淡淡笑道:“怎么,陈大人有兴趣到学宫当教习。”


    “倘若你愿意去的话,我们三个老家伙可以帮忙引荐。”


    “到时你就给学生们讲讲如何治理地方的学问。”


    “保证他们当官以后可以受益匪浅。”


    教习?


    萧玉若实在难以想象。


    她不否认陈平笙的小手段很高明。


    但不讲规矩的本事更大。


    让这家伙去教天峰学宫的学生。


    必定会把天峰学宫闹得鸡犬不宁。


    “莫夫子可真有魄力。”


    “在青州地界,谁不知道陈大人名声远扬。”


    “凡是他到过的县城,那些县令无不战战兢兢。”


    “你就不怕他掀了天峰学宫。”


    靠!


    太不给面子了吧!


    陈平笙尴尬笑了笑。


    他那点事不算什么秘密。


    经过报纸宣传后,三个老头想来早就心知肚明。


    “老夫不这样认为。”


    “陈大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所以,惧怕者都是自己行为不端。”


    “倘若心底无私,只会把陈大人引为知己。”


    怪哉!


    老侯百思不得其解。


    在城门前对联比赛时,这个张老头对大人敌意最深。


    自从坐了一夜牢,整个人都变了。


    “张夫子所言甚是。”


    “我们大人一心为公,自然不擅长官场那套人情世故。”


    “可只要去沙县和平云打听一下当地百姓。”


    “我敢保证,没有人会说我们陈大人做得不好。”


    陈平笙再次举杯相邀,他对这些赞美之词并无兴趣。


    到天峰学宫当教习,更是开天大玩笑。


    自己几斤几两,有什么能耐为人师表。


    “莫夫子误会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也想继续进步,可精力实在有限。”


    “你们这两天也了解了樊城。”


    “虽然我们在大力搞基础教育,人手却远远不够。”


    “我的意思,能不能让我们的学子去天峰旁听学习。”


    “不需要什么正式的名分,能学到东西就行。”


    “妙呀!”


    一直沉默的王夫子忽然起身拍手叫好。


    “陈大人文采斐然。”


    “莫兄不觉得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可以作为我们学院的座右铭吗?”


    卧槽!


    他本想继续饮酒转移话题,奈何已经有点头晕。


    再这么搞下去,正事还没有谈。


    先把自己灌醉了。


    “陈大人一心想在地方搞教育很好。”


    “按理说我们理应支持。”


    “只是天峰学宫不比其他地方。”


    “京都那些贵族子弟想进入学习,尚且未必能挨到。”


    “老夫只怕樊城的子弟过去会跟不上学习进度。“


    陈平笙考虑过这个现实问题。


    学习是拾步登阶的过程。


    目前多数寒门学子,顶多属于扫盲班的水平。


    跟那些自幼接受教育的贵族子弟当然不可相提并论。


    “莫夫子说的情况,我能理解。”


    “对于寒门学子,我也不指望他们都能入仕为官。”


    “当官并不轻松,也未必都能保持初心。”


    “你们学宫开设的农业课,那些贵族子弟总不会有多少人感兴趣吧!”


    “反正你们有专门的教习,也需要招收学生。”


    “与其教授一些根本不会种地的人。”


    “还不如招收一些寒门子弟,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以后回到故土,可以带领乡民致富。”


    “这何尝不是为咱们大衡培养人才。”


    莫青离眼前一亮。


    学宫虽说开设有农业学科。


    每年学习的学生确实不多。


    就算招收几十个学生,那些五谷都不分的贵族子弟。


    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三位夫子可以参考。”


    “你们开设学宫,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学到知识。”


    “做学问不能只埋头死读书,更应该把知识变成力量。”


    “我们樊城地理位置特殊,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


    “只是乡民们缺乏专业的知识,收成无法得到保证。”‘


    “假如能派几个农业教习到樊城开课讲学,肯定会深受欢迎。”


    “以后我们樊城的模式做好后,天峰学宫也可在各地联合办学。”


    “你们觉得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