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土地,老百姓的命根子
作品:《七品县令,开局我成女匪的肉票》 陈平笙也不愿意把这些事联系起来。
如果只是单纯乡民私斗,那解决起来容易。
倘若背后又有人故意搞事情,就另当别论。
“有吴家的田产。”
“堂尊应该听说过登城的吴阁老。”
“那可是咱们青州地界的大人物。”
“他退隐归乡后,朝廷赏赐了数千亩良田。”
“吴家又重金购买了不少田产。”
“不过私斗的乡民,也并非都是吴家的佃户。”
“还有一些自耕地的村落。”
“那你可去拜访过这位吴阁老。”
他自进入樊城为官,跟刘青山搭档时间最长。
刘青山在官场能混迹这么多年,靠的便是擅长人际关系。
如今又成为登城县令。
县内还有这么一尊大神,按刘青山一贯作风。
少不了备下重礼去吴家拍马屁。
“没有。”
“下官能有今天的地位,全仰仗堂尊提携。”
“没请示堂尊前,下官怎敢贸然拜访吴阁老。”
“嗯。”
陈平笙抿了一小口茶,饶有兴趣瞧了瞧刘青山。
还算老小子聪明。
“没去是对的。”
“你应该早就知道了吧!”
“李清乐是吴阁老的女婿。”
“不过还有一事,你可能不知道。”
“登城县令的位置,原本属于吴家公子。”
刘青山长吁一口气,暗自庆幸自己没选错路。
他确实早知道李清乐和吴阁老的翁婿关系。
不过翁婿之间的那点关系,在这个时代真不算什么。
李清乐倒台,吴阁老就没有向朝廷上书求情。
他真正不敢去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惧怕陈平笙。
当听到吴阁老儿子也有意争登城县令的位置。
刘青山顿时觉得这个县令是个火盆。
谁坐上都会难受。
“你先回登城,把那些私斗田产背后的主人调查清楚。”
“我这两天会抽身过去。”
“凡事别乱,真遇到处置不了的问题。”
“那就让巴山带人把领头者先抓起来。”
“好,好。”
听说陈大人要亲自到登城,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可能成为动乱的源头。
当少数士绅掌握了大半的良田。
那些占据多数人口的乡民,只能给士绅当牛做马干活。
不仅要缴纳官府的税,还要把辛苦一年的成果交到主子手里分配。
他们真正能拿到手的粮食,也仅够一家老小活着。
遇到灾年,士绅粮库的存粮足够吃上两三年。
普通乡民就惨了。
该缴的税还要继续上缴。
活不下去只好卖儿卖女。
以前樊城的情况要比青州诸城都严重得多。
只是他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
虽没有全部把士绅手中的田产收回。
至少让多数乡民都有了自己的耕地。
土地改革是件大事。
从古到今试图推行此事的能臣比比皆是。
然而直到数千年后才真正意义上成功。
因为朝廷制度就限制了这项改革举措。
百姓的社会地位永远都不能跟那些士大夫阶段对比。
陈平笙也没有闲着。
把近些年大衡关于土地的资料查阅了一遍。
不看还好,看过后信心掉了一半。
就拿吴家田产来说。
有一大部分属于朝廷赏赐,其中会牵涉到皇权问题。
其次吴家是真金白银购买的田产。
按照大衡律是受到保护的。
当流氓被官府保护,那些普通百姓就没任何重新拿回土地的机会。
两天后。
他乘坐老侯的马车悄悄出了樊城。
灵泉峡通往登城的山道已经打通。
所以,路途基本近了一半。
“陈大人,你为何想起拖着老夫出行。”
“我看你手下那个荀国很有才干。”
“有他辅助岂不更好。”
“老夫说到底还是一介草民,官府的事实在不想参与。”
草民?
陈平笙咧嘴一笑。
这话骗三岁小孩还行。
萧玉若主仆比他这个县令更关注青州的变动。
如果真不想参与官府的事。
又何必为了带走李清乐,愿意拿登城县令的位置诱惑。
“徐老就体谅一下。”
“我的光景也不好过。”
“樊城目前虽然运行得还算顺利,但人手明显不足。”
“我能用的人,也只有荀夫子。”
“真把他也一并带到登城,那樊城谁来管理。”
徐渭点了点头,他是看着樊城一步步发生变化的。
如今虽然发展得不错,衙门配备还存在大问题。
地方官府说到底还是要处理具体政务为主。
能干的文臣应该成为主力军。
陈平笙倒好。
手下的衙役一批又一批招募。
弄得像成立一支军队的架势。
就算樊城匪患猖獗,剿灭也只是打上两三仗的事。
等二龙山的山贼尽数剿灭以后,这么多衙役就会成为累赘。
“老夫可以给你暂时做个幕僚。”
“但咱们要约法三章,首先我不见吴琼。”
“第二具体决策你自己看着办。”
“第三,捅了大篓子,我可不跟你一起背黑锅。”
“没问题。”
他也没有打算对吴阁老怎样。
最多想办法从吴家收回一部分田产。
再了解一些乡民私斗的主要原因。
帮刘青山稳定局面即可。
“我看徐老很了解朝堂之事。”
“难道就没有大臣想过进行土地改革吗?”
“国家要粮食,地方也要粮食。”
“最终都摊派到农民身上。”
“可特么农民连自己的田地都没有,上哪去交足够的粮食。”
“再这样搞下去,我都替那些农民不值。”
“弄不好就会因为土地问题,引起一场农民起义。”
这小子还真是天生反骨。
难怪公主总说他想做草头王。
“陈大人还是不了解当今形势呀!”
“你以为皇上就能想做什么做什么吗?”
“土地自古便是国家稳定的根本。”
“可朝代更迭,皇帝可以轮流做。”
“那些地方的大士族历经百年千年时间。”
“他们一代代都掌握着地方的田产和经济。”
“普通百姓也习以为常,这就像一条无法斩断的纽带。”
“陛下若真要动了各地士族的利益。”
“那些士族便会群起造反。”
“他们手中有钱,府中有私兵,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说陛下如何敢动。”
那特么就专门欺负老实人呀!
陈平笙愤愤不平地骂了一句。
按照老徐的逻辑,皇帝为了所谓大局安定,为了皇权安稳。
不敢去动地方士族的利益。
只能压榨普通百姓,这种思维还不如二龙山的强盗。
至少李铃铛等人还知道宰肥羊,放过那些穷苦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