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唐的开拓者

作品:《大唐国枭

    平海都护府已经建立起来了,地方并不大。


    而且有些简陋,只是在新的港口边上,所处地方也不热闹。


    没有人觉得这地方有什么前途,茫茫大海你平谁去?


    所以只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跟随了王玄策,不少人觉得这边没有功劳可建,而其余大多数人都是临时在海边招募而来的,王玄策没有在意,反正他也擅长这个。


    此时,港口也才有个雏形,没有完全建好。


    港口里现在只有三条船,都是他新建的,利用收来的材料新建了这三条,并不算大,但对大唐来说,还是首次建造这样的海船。


    这是他用来探海的船队,船上水手也都是勇士。


    王玄策走上了船,水手都排列在甲板上等着他。


    “如何,先生传授的航海技术你学会了吗?”


    他问的是一个老水手,老水手点头,“似乎不难,可我们若是一直往大洋深处行进,真的能看到更大的陆地吗?”


    “先生如此说,就必定是真的。”


    王玄策很笃定地说,“此次凯旋,若能发现新的大陆,我就启禀陛下让你们都加官进爵!”


    “多谢王都督!”


    王玄策挑选的,也都是拥有进取之心的人,他的目光不会错。


    张知易传授的航海技术,也非常简单,但他们这次出行的方向,是大洋深处,要一直往东走,不是倭岛,倭岛他们都知道,而是要比倭岛更远的地方。


    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再沿着海岸线走,很容易跑偏方向。


    哪怕有仪器确定方向也是没有用的,简单六分仪和指南针确定方向,已经是最粗糙的航海技术了,若是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更是无助。


    但这些人都有心理准备,他们愿意舍命一搏。


    王玄策在船上看了一遍,然后下船,目送他们离开。


    旁边,还有很多船在建造,王玄策也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他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一批回不来,就派出去两批,三批……


    直到成功为止,王玄策可不是一个会气馁的人。


    此时和南边的粮食贸易已经平稳,进而到开始准备琉球开荒的程度。


    按理说也没这个必要,此时大唐的人口远不及后世。


    所以引进稻种在大唐境内开荒就可以,但张知易更愿意让他们扩大到琉球,从这个时候起,就应该培养一种海权思维,只要船够多,海峡很宽吗?


    “先生,我王玄策此生,定要看到你说的世界!”


    ……


    在三韩半岛,张知易带着老郭,又从新罗出来了。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五千新罗军队,由金春秋带领。


    当然新罗肯定不止这点军队,但那是大战时动员起来的,平时肯定一下子也带不出那么多,粮食供给都是问题,光带这五千压力就已经很大了。


    大军吃粮很凶的,像薛仁贵这三千人马,加上辎重投石机部队近万,在远离大唐的地方开战消耗惊人,要不是南边粮食稳定了,而且有平海都护府的船队保着,根本过不来。


    当年汉武帝的漠北之战,动员了一百多万人运送,整个大汉供应粮食,才满足数万人在遥远的地方开战,现在跨海登陆显然要苛刻得多。


    好在,有了船,还有稳定粮食来源,也算巨大的进步。


    船是最经济的运输手段,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地区也不一样。


    “金春秋,都说了让你别带那么多人,以你们新罗的粮草供应得起吗?”


    “先生小看我们新罗了,若不是长期如此,还是能供应得起的,毕竟我们不是远离疆土作战。”


    金春秋还有别的心思,带的人少没意思,万一能捡便宜呢?


    张知易笑了笑:“随你吧。”


    五千新罗军队,压根不够看,完全影响不了战局,还不如老郭这五百唐军。


    搞那么大阵仗,是心里有什么别的想法吧?


    没关系,很快他就觉得亏了,还不如自己单独来看看。


    也好,有了这五千观众,张知易就不会白演这一场了。


    他们一路来到了薛仁贵新建城池。


    “先生,这两日,高句丽军坚守不出,我们要不要攻城?”


    “坚守不出?”


    张知易听了薛仁贵的汇报,问道:“他们是不是在等援兵?”


    “确实在等增员,我们的斥候盯着呢,可他们运粮草的队伍也很小。”


    “是吗,盖苏文会不救?”


    张知易不信,西北军的情况,连他在这里都能分析出来。


    盖苏文不会不知道的,而趁着这个机会,他可以抽调部分人过来,不用太多,几万就好,完全足够把三千唐军赶出去了,盖苏文为什么行动那么慢?


    薛仁贵当然也懂这些:“我原以为他援兵早就该到了,可现在看来……他们内部会不会出了什么问题,盖苏文的儿子在夺权?”


    不排除这个可能,张知易看向金春秋。


    金春秋道:“我们没有掌握相关情况,似乎没有他儿子相争的可能,因为盖苏文能力很强,他儿子不敢妄动。”


    “那就奇怪了,昔永智,你们有什么消息?”


    张知易问昔永智,表面上看是一碗水端平,问他一句也问你一句,平衡新罗贵族,但实际上,张知易可知道,昔氏跟高句丽的交流很深。


    昔永智的说法跟金春秋差不多:“盖苏文还在,他儿子也翻不了天。”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增援那么慢,几万人说来就可以调过来了。


    他们正奇怪着,此时又一批斥候回报:“将军,我们看到数万高句丽军,正往平壤而来!”


    “这就对了,盖苏文是老了吗,为何反应如此缓慢?”


    薛仁贵松了口气,敌人没有援兵,他反而还更紧张。


    张知易追问道:“大约有多少人?”


    “有两万人!”


    “怎么才两万?”


    “我们仔细查了,不会超过两万三千人!”


    张知易纳闷:“加上城里的守军,不过才五万人,盖苏文的兵力捉襟见肘了吗?”


    他发出这个疑惑,却没想到旁边的金春秋都听傻了。


    薛仁贵能战之兵也就三千,人家五万人,你就觉得优势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