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家访
作品:《大唐国枭》 钱家父亲见一个陌生人干涉他管教儿子的事情,便没好气地说道。
“你是何人?我管教儿子与你何干?”
张知易自己身为钱自敏的老师,竟遭受到如此无理的对待。
他便反问道:“把自己儿子跪在家门前是何道理啊?”
“都说了与你无关,你管不着。”父亲的态度也十分的固执。
近视眼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老师发生了矛盾,心中很是尴尬。
“父亲,这位正是书院里的教书先生张知易。”
“对,你们家儿子就是我平时在教的。”
不行别过头去,显然并不会因为张继是教书先生的身份而对他态度缓和。
“我说你好歹做个尊师重道的榜样。你儿子都看着呢。”
钱父不予理会,也就是冷冷的说道。
“误人子弟,我看你就是个江湖骗子。”
父亲一边说,一边用目光上下扫视着张知易的外貌。
好像就是在说:”你这副样子,还敢说自己是教书先生?”
张知易也跟他杠上了。
“你读过几本书就敢说我误人子弟?”
“我儿子听了你的课连书都不想读了,这不是问自己是啥?”
“竟有此事?”张知易也不知道钱自敏独自下的决定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便转头看向钱自敏。
钱自敏一脸羞愧,低下头去。
张知易心想:“坏了不会我教给他那些知识,让他十分着迷,甚至连科举都不想考了吧。”
旁边一直没说话的母亲也带着哭腔说道。
“我家儿子以往最爱看书了,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样的才华,我们两个实在是想让他有一个好的前途。”
然后医生补充说的。
“这小子今天一回来就说自己不想考科举了,怎会如此堕落?”
张知易看着田志敏,钱自敏点点头表示自己确实说过。
这时的空气十分凝重。
张知易也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又大笑道。
“不想考科举,是他根本瞧不上科举。”
“我的孩儿何时如此高傲?”
钱家父亲虽然固执,但从小便是按照书中的品格教育钱自敏的,自然也会教他谦卑的道理。
像瞧不上科举这样的说法,是当然不会从钱自敏口中说出来的。
“稍安勿躁,我只是想说你们儿子的才华远远不仅限于科举。”
钱父被他说的云里雾里的,不考科举读书干嘛?
“不考科举,读了书又有什么出息呢?难道跟我一起在市场上摆摊?”
“令郎已经十分有出息了,他现在是圣人的谋士。”
“你说什么?”
钱家的父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连钱自敏他自己也感到,以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如何当得了圣人的谋士。
“你要想打发时间就到别处去,不要拿我们家来开涮!”
天边说着边起身将要轰,张知易离开他们家。
“你们也不想想,这住院是谁主张建造的?”
“以前的太子,当今圣上。”
“那吉安书院有圣人的背景,那从书院出来的人自然是要去服侍圣人。”
钱家父母也斥责家中的其他小孩吵闹的声音。
“不考科举,又怎么能得到圣人的任用呢?”
张知易从怀中挑出了一块金牌。
这还是他在当太子李治幕僚的时候留下来的东西。
“看见没?这是当时的东宫令牌,只要我在圣人旁边美言几句,我们儿子想做个小官,那不是轻而易举的是吗?”
钱家父母凑近观察这个令牌,就看了足足有半刻钟。
这时钱家父亲却变了脸色,抱拳作揖道。
“张先生刚刚都有冒犯,还请恕罪。”
“没事,正好我作为钱自敏的教书先生,到你们家来拜访一趟,也算不虚此行。”
钱家母亲,见张知易如此强大的背景,便连忙从厨房里拿出了一副新的碗筷。
“张先生,尽心尽力地教育我儿,还没好好感谢过你。今天就留在我们家吃顿便饭吧。”
钱自敏也投来期待的眼神,他们俩在书院里面一直以严格的师生。身份相处,他早就想找一个机会来感谢张知易的栽培。
“好啊,什么时候开饭?”而且那自然是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张先生快入座吧,我们正要吃呢。”
而一旁的钱自敏没有他附近的允许还是没敢入住。
亲家父亲咳嗽了一声,用严肃的语气说道。
“坐下吃饭吧,既然你的教书先生都亲自来家里替你解围了。”
钱自敏这才入座,张知易在一旁却已经开始动筷子了,吃的津津有味。
一旁的钱家父母看张知易如此吃香,便越发觉得自己的儿子会不会跟着让自己学坏了?
钱父看到张知易吃饭的空档问道。
“刚才先生所说,吾儿已经是圣人的谋士。”
张知易边吃东西一边说道。
“证明他聪慧过人。比一些大人更有谋略。”
此话一出不禁连全家父母感到疑惑,就连钱自敏自己也觉得费解,先生为了也吹得太过了吧。
张知易看了看他们脸上疑惑的表情。
“不相信来给他们,给你爹娘露两手。”
“露什么?”此时的钱自敏还没有明白张知易的具体用意。
“就你那算学的本事。”
钱自敏恍然大悟,原来他想一直不被父亲看好的技能,却被自己的老师如此看重。
“那便请先生提问。”
张知易打了一个嗝。转一下眼珠子,便想到了一个题目。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钱家母亲一头雾水,亲家父亲还在捏着手指苦苦计算时,钱自敏就已经将答案说了出来。
“厉害吧。”一直也没细算,因为他在书院便早已见识过钱自敏快速计算的天赋。
钱父却不以为然的说道:“这些又有何用?只不过是经商,做买卖,拿来算账。只有熟读四书五经,考进士做官才是有前途的。”
钱家父亲摇摇头,看来他的偏见已经根深蒂固。
“那我便可向你许诺说。让令郎按照他的心意去学习。日后定有他光宗耀祖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