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太子监国,暗流涌动 第55章:使臣行,三皇子心思不明

作品:《大乾监国太子

    颜师故点头论足道:“这首诗可为传世之作,人情冷暖、只道是寻常。”


    “写的很好,写的很好。”


    围观的大学士们见到颜师故这般说,顿时心中有一些吃味儿。


    这么好的诗却是一个燕人写的。


    再好,又有什么用?


    他们只觉得自己现在是颜面无存,以前还觉得自己文采斐然呢。


    可现在连一个燕人都比不过。


    对方一首词、一首诗,直接打压的他们抬不起头来。


    以后,这弘文馆,他们还能来吗?


    还愿意来吗?


    来了就可能想到,一个燕人在这里拿出了一首词、一首诗,都是能传世之作。


    而他们,除了羡慕也就只能是羡慕,除了气愤也只能是气愤。


    这口恶气,好像还只能咽下去。


    就在纳兰奉孝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准备走人的时候。


    颜师故继续道:“监国太子殿下写出了能传万世之佳作,我等是不是应该立即装裱起来,也好供人欣赏一番?”


    又对纳兰奉孝说道:“你远道而来,我们也没什么好招待你的,最近京师出现一种茶叶,叫做一罐茶的青茶,乃茶叶中的上品,有价无市。”


    “老朽获一友人相赠,得了三罐。”


    “今日既是有客前来,老朽也就不藏着了,拿一罐来以茶会友。”


    “如何?”


    他的意思很简单,你一首词、一首诗,写的词确实不错,但是比不上我们大乾监国太子所写之词。


    你写的诗也很不错,但是还是比不上那首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等意境深远的词,可比你那一词一诗相提并论了。


    不管如何。


    今日这弘文馆的面子,算是勉强保住了。


    把太子殿下写的词装裱起来,而对纳兰奉孝的一词一诗不闻不问。


    等到时间长了。


    这件事情也自然会被人遗忘。


    大学士们、读书人进入弘文馆,也只会赞美太子殿下所写的青玉案。


    当然,他也存了心思,想要拖延一下时间,给太子殿下或者说那位一点儿时间。


    有人已经出去了,应该是把消息传去东宫。


    他也希望东宫会再一次写出一首诗,一首可以压过纳兰奉孝所写的诗。


    只不过,这也是颜师故的奢望。


    他觉得这么短的时间内,恐怕无法做出传世佳作吧?


    除非曹植在世,可七步作诗。


    纳兰奉孝看出来颜师故的心思了,看了一眼东宫的方向,躬身对颜师故道:“先生盛情相邀,在下岂能推辞。”


    颜师故点点头,带着孔颖笪等三位大儒和纳兰奉孝到了雅间中,各自坐在了桌案边。


    一位少年书童端着茶具走了进来。


    这套茶具也是最近出现的,和一罐茶算是配套。


    而这一套茶具和一罐茶,都是秦家的产业。


    茶叶经过了晾晒和炒制变成了干茶叶,没有什么佐料,用山泉水烧开,泡了一会儿,就可以喝了。


    而这个过程,让纳兰奉孝等人看起来,多少有一些新颖,还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孔颖笪等人也是第一次见。


    最近也听说过,一罐茶如何如何好喝,又如何如何为人间精品。


    只是听说,却很少见到过。


    现在看了,还有颜师故在一旁温声缓缓地介绍,顿时觉得颇为不凡。


    茶叶还能这么泡,这么喝的吗?


    纳兰奉孝顿时觉得中原文化当真是深厚无比,茶叶还能喝出意境来。


    而燕人只会和羊奶一起煮。


    “请。”


    颜师故示意,然后双手端起小茶杯,轻轻地砸了一口。


    开始有些涩,然后是满口清香,最后还有一点儿青草气味的香醇甘甜。


    “好茶!”


    纳兰奉孝感慨道。


    孔颖笪等人也是一样,只觉得以前喝茶就好像是喝漱口水,真的是漱口水。


    而今天喝了这一口,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茶。


    颜师故道:“此茶也叫雨前茶,出自于岭南道那边的武夷山,也叫做武夷山茶,于雨前之时,采茶树青嫩之苗,再经过特殊的手法炮制,不加任何佐料,装进了竹筒内保鲜。”


    “等到要喝茶之时,再用山泉水烧沸腾,然后先过一遍水,最后泡一刻,便是我们所喝的青茶了。”


    “茶水青明、入口微涩、随之香醇、终感甘甜,有着提神醒脑之效果,确实为人间精品。”


    其实,萧奕也不过是按照前世的对炒茶的那点儿了解,把炒茶的想法告诉了秦红雪,让她自己去摸索,做出来这一罐茶。


    真要说好喝,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好喝,和前世那些高贵的青茶无法比。


    但是就算是如此,这样的青茶在这个时代,那也是高科技产品。


    外面还在观望的大学士们听闻之后,也对一罐茶大感兴趣。


    倒是也有出身王公贵族的大学士早就听说过,对一罐茶也是大为称赞。


    这也是颜师故的一箭三雕之意。


    不管如何,都要把纳兰奉孝在弘文馆一词一诗的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若是等不到东宫的诗。


    那这雨前茶也能让纳兰奉孝知晓中原之地的文化深远悠长、底蕴深厚,区区一个蛮夷之邦,就算是你词写的好、诗写的好,那也不过是你一个人而已。


    大乾读书人千千万,有古之先贤,也有诗圣、词圣、书圣等先贤。


    燕地建国也不过是三十年罢了。


    到现在,也不过是出了你这个燕地第一词人而已。


    ……


    怀吉太监在颜师故请纳兰奉孝喝茶之后,就立即再次回到了东宫。


    而早已经听到风声的萧奕,也正好写完了一首诗。


    “看来,燕人使团当真是来者不善呐。”


    “只不过是休息了一天,就让这燕地的第一词人前往弘文馆踢馆。”


    “好一个慕容胤!”


    萧奕放下笔,稍微感慨了一下。


    在他面前,还站着狄晏、朱勉、王甫、刘桧等人,毕竟装逼的时候,要是没有观众,那他这个十三岂不是白装了?


    “再把这首诗送去弘文馆。”


    “孤倒要看看,第一词人还藏着多少佳作!”


    “他拿出多少来,孤就写多少来!”


    怀吉太监连忙躬身,然后双手捧着文书,放在了木盘上,又在东宫千牛刀卫的护卫下,带着文书去了弘文馆。


    萧奕坐在椅子上,直接对狄晏等人道:“蔡参政去陇右道赈灾了。”


    “如今燕人使团已经到长安城,说是议和,然而,你们也看出来了,他们所谓的议和,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


    “大乾经营北地几十年,父皇又定下了对北地四贼的政策,且效果很好。”


    “如今慕容胤狼子野心,想要攻打金人。”


    “而金人一旦被灭,恐怕,慕容胤就可以和蒙元结盟,从而一起挥师南下了吧?”


    朱勉拱手道:“殿下,臣以为,慕容胤应该没有这么大的野心,燕人也没有这么大的能耐。”


    “金人之主完颜午乞买也并非一昏庸无能之人,况且,他们还有完颜粘罕、完颜兀术这样的帅才战将。”


    “双方实力都差不多,真要是打起来,也可能是两败俱伤。”


    “陛下当初也定下针对他们的国策,若是打起来,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于我大乾而言,也是利大于弊。”


    “从此之后,也不必担心金人和燕人势大,时不时侵犯边关,扰乱边关百姓之生活,还要大乾以几十万将士们戍边。”


    “这其中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十分巨大,若是金人和燕人两败俱伤,倒是可以省去不少兵力和财力等的消耗。”


    朱勉是奸臣不错,但是他说的这个话,听起来还真的有那么一点儿意思。


    萧奕点点头,拿出了一封书信。


    “这是三弟送来的书信,他也表示愿意支持燕人对金人动兵,让他们先打起来,大乾好坐收渔翁之利。”


    三宝太监接过来,拿给狄晏等人看了看。


    朱勉顿时微微蹙眉,觉得好像有点儿不太对劲儿啊。


    他们是支持二皇子萧策。


    可是这时候,三皇子萧政写信给太子殿下,劝说他支持燕人使团议和的请求?


    他是什么意思?


    和燕人又是什么关系?


    萧奕神色平静,对于这位三弟萧政,倒是没有像是对萧策那般敌视。


    纵观萧政二十年,那就是一个天生的帝王。


    当真不负“政”这个字。


    那可是大乾军神的弟子,十六岁领兵,参与了好几次战争,实打实的战绩,从一个偏将到一位戍边亲王。


    在大乾,也有这样的认知,岳红翎是大乾的女军神,那燕王萧政就是大乾的下一位军神。


    王甫双眼一个提溜,便连忙拱手道:“殿下,臣以为燕人并非是真诚地想要议和,此事应该从长计议。”


    他回去要提醒李公相,小心三皇子萧政。


    狄晏也觉得燕人并非是真正想要议和,真要是诚心诚意议和,那就不会还有今日弘文馆一事。


    ……


    怀吉太监再次到弘文馆的时候,大学士们连忙让开了道路。


    一个一个,都是紧紧地盯着他手中的木盘。


    这是……又有了佳作?!


    太子殿下藏拙二十余年,当真是不简单呐。


    真要是再出一首可以压的过纳兰奉孝的传世诗,那就是当世文人第一。


    二皇子萧策一直都被称之为才高八斗。


    现在,恐怕是要被比下去了。


    听得通报的颜师故等人,也都是第一时间站起来。


    纳兰奉孝则是愣了一下,然后深呼吸一口气,平定内心,不能完全失了面子。


    “太子殿下当真是才高八斗、文采斐然,让我等佩服啊。”


    “走,大家一起去看看,太子殿下又有什么绝世佳作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