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朱棣:我也有件好事要分享!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村儿里的地,除了少部分旱地分部在村东。


    余下的,大部分都集中在村西。


    “四郎,这里!”


    朱棣刚来到自家地头,远处就有人招手呼喊。


    是春妮、春晓的父亲。


    苏六六。


    元朝统治时期,出生的这批人,名字大多有个特点,基本都带着数字。


    尤其是底层百姓。


    “四叔,四婶,二叔……,你们都在啊。”朱棣笑着走过去。


    苏四叔拉住朱棣,就往田里走。


    边走边说:“你读书多,见多识广,看看这是什么草,咱们伺候庄稼这么多年,从未见过这种草。”


    “可不,俺家地里也有好几颗,叔打算锄死,你六婶儿不让。”


    “俺家婆娘也一样,说要等等看。”


    ……


    朱棣一脚深一脚浅,踩在泥泞的麦陇空隙间,听着乡亲们议论,不由笑了。


    十几步距离,很快就到了。


    四叔指着一株雨后,翠绿秧苗,“四郎,就是它,你帮着看看,到底是什么?”


    按捺着喜悦,朱棣蹲下仔细观察。


    是玉米秧苗!


    错不了!


    他是观察,秧苗的长势情况。


    是否适应大明的环境?


    至少现在看起来,很适应。


    翠绿翠绿的。


    高到膝盖、叶片已经有三指宽了,挂着晶莹的雨露。


    “四郎,认识吗?”杨八叔问道。


    朱棣微微摇头,“八叔,我也不认识,不过这株植物,我家麦田里也有。”


    “四郎,那你准备割掉吗?”四婶赶忙追问。


    乡亲们全都看着朱棣。


    几个月相处,朱棣和徐妙云,在土桥村已经很有影响力了。


    朱棣笑着摇头:“我准备留着,等到秋天,看它产出什么种子。”


    “我猜测是飞禽走兽,在深山老林中,吃了它的种子,来到土桥村,没有完全消化,就随着粪便,排泄到咱们的村田里。”


    “飞禽走兽能吃,证明没有毒性,家养的家禽也可以吃。”


    “咱们人也可以食用!”


    “飞禽走兽都没办法完全消化,变相证明,种子应该很大,有可能产量不小呢!”


    ……


    认真说完,他准备好的推理后。


    朱棣笑看着众人,“各位叔伯婶子,我建议,大家把这种植物保留下来。”


    “这么几株,对麦子收成影响不大。”


    “书上记载了,咱们现在种植的水稻、麦子、黍子等一切农作物,最早都是野生的,是被咱们农民驯化的。”


    “万一,这种植物,是一种高产量的植物呢?”


    “反正,我是准备保留下来。”


    叔伯婶子们相互对视,随即纷纷开口。


    “四郎要保留,俺家也保留!”


    “孩子他爹,要是听你的,前些天,咱们就把这棵草撅了,还骂俺败家!”


    “听四郎的,四郎说得对,拢共几株,对麦子收成没什么影响。”


    “可不,万一是一种高产的呢!”


    “老天爷啊,伱千万别耍俺们这些农民,给俺们一个惊喜吧!”


    ……


    呼!


    暗暗松了口气,听着八婶都开始祈求老天爷给個惊喜,朱棣不由笑了……


    看着一张张,对未来多了一丝期盼的面孔,他在心中默默暗道:一定会成为惊喜的!


    又闲聊了几句,众人就各忙各的散开。


    朱棣匆匆返回自家麦田,寻找玉米秧苗。


    刚才对乡亲们说的那番话,有部分内容,他撒谎了。


    整个五月份,他都在忙教学、去山里选制作毛笔的木材、搜集鬃毛、制作毛笔。


    虽然也抽时间,看过庄稼长势。


    但只是站在田边看看。


    还真没关注,玉米种子有没有发芽,长势如何。


    朱棣没走几步,就眼睛一亮,找到了一株!


    不远处,还分散着七株。


    瞧着翠绿秧苗,笑着自言自语:“乡亲们都期盼着,你们能给他们的艰辛生活,带来一丝惊喜。”


    “你们可长点心,争点气!”


    “听到了吗?”


    其实,他有些担心,玉米无法适应,大明时期的气候。


    即便在此之前,没种过地,他也知道一个道理,气温、降雨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农作物的发育、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不行,再看看……”


    乡亲们的生活,太需要一点惊喜来调剂,可能,一点惊喜,就能让他们高兴一整年。


    就像村里办学堂。


    都两个月了,他们每每提到学堂,脸上还是会情不自禁,流露出激动的笑容。


    朱棣三下五除二脱了鞋子,就沿着麦陇,一行一行仔细搜寻玉米秧苗。


    ……


    “78”


    ……


    “86”


    ……


    “157”


    ……


    “283”


    朱棣从最后一行麦陇走出来,站在稻田和麦田分界线上,笑了,“这块地,种了300粒种子,283株发芽成长,是个好兆头!”


    不错的发芽率,初步证明,玉米对大明时期的气候,适应的不错。


    现在,他才更有底气,给乡亲们一个惊喜!


    ……


    心情极度愉悦中,干活又好又快。


    临近中午。


    日头高悬。


    气温越发闷热时。


    朱棣已经把水稻田清理了好大一块。


    田边,累积了一堆堆杂草。


    “四郎,收工回家吧。”


    “四郎就是能干,一上午拔的草,比俺们两个人都多!”


    ……


    这时,乡亲们也陆陆续续收工回家,经过朱棣的田边,看着清理干净的稻田,以及整齐堆在田边的野草,哪怕早见识了朱棣干活麻利,还是不由纷纷惊呼夸赞。


    朱棣笑着打招呼同时,从田里出来。


    在水渠边,把手脚洗干净。


    又从野草中,挑选了一些大黄、小黑、小蠢货喜欢吃的野菜、野草。


    收拾妥当后,和乡亲们聊着天,回家。


    刚进院子……


    香味扑鼻而来,争先恐后,蜂拥窜入鼻孔。


    徐妙云听到动静,走到门口查看,看到朱棣时,顿时笑了:“饭马上就好。”


    朱棣把一部分草添到马槽,笑着询问:“做什么好吃的了,光闻香味儿,我都要流口水了。”


    闻言,徐妙云莞尔一笑,“孩子们太皮了。”


    “我们不是去荷塘边练字吗?”


    “练字休息的空闲,他们就编笼子捕鱼。”


    ……


    “放学时,一个个都给我塞他们抓到的鱼。”


    ……


    “我做了荷叶蒸鱼。”


    朱棣笑着走过去,进屋。


    徐妙云把毛巾、皂角准备好,含笑转身去灶台,同时询问:“庄稼长势好吗?”


    “好!”朱棣一边洗漱,一边高兴笑道:“不出意外,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对了,我也有件好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