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朱棣准备的贺礼!无限可能!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初。


    因为乘坐的是畜力、风帆混合动力的商船,方孝孺耗时二十几天,抵京。


    朱棣要回来的消息,很快就在金陵传开。


    引发百姓极大热议和期盼。


    “听说了吗?太孙成婚,燕王要回来了。”


    “早知道了,整个金陵都传遍了。”


    “俺还记得,燕王当年三百艘战船驶入秦淮河,千炮齐鸣的盛况,也不知,这次燕王又会给咱们带来什么震惊。”


    ……


    “当初不是说,乡土村社全面建成,大家的日子会好过吗?可看看现在,俺怎么感觉,日子比以前更难过了。”


    “瞎说什么胡话,俺在金陵城外的村子里有亲戚,自从建成乡土村社后,青黄不接也能吃上一口饱饭了,悄悄告诉你个秘密,俺这些年,都是通过这个亲戚,直接从他们村子里买土布、鸡蛋、米面粮油,要不是金陵房租越来越贵,日子肯定比以前好。”


    “对对对,俺也有亲戚在村里种地,虽然拿到手的钱依然不多,可这些年,即便吃窝窝头,也能吃上纯粮食的饱饭了,要俺说,咱们城里的日子越来越难,就是因为没搞雇工身股制。”


    ……


    一股抹黑乡土村社,针对朱棣的流言,若隐若现,在百姓热闹议论中出现。


    胡府。


    如今,胡府已经成为,倒燕联盟这个隐藏于水下,政治、经济隐秘组织的大本营。


    书房。


    胡惟庸、吕本翻看着厚厚一摞花名册。


    某刻。


    吕本放下手中一本花名册,拍了拍,笑道“胡相,这些年,你以胡氏商行为掩护,发展起的这个倒燕联盟成绩斐然啊!除了福建和长城以北的蒙汉示范区,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其他各地,都有咱们倒燕联盟的核心成员以及外围成员,短短数年,核心成员,都已经壮大到一千人……”


    其中,有地方主政一方的官员。


    也有地方上,富甲一方的商贾豪强。


    比如,那个沈家女婿顾学文!


    将来,还要有序的将留在中原的沈家大房、二房全都拉上他们的船。


    如果再能通过沈家大房、二房,把跟随朱四郎出海的沈家三房拉下水,就等于在朱四郎身边埋了一颗雷!


    尤为可贵的是军中将领。


    胡惟庸做宰相时,本来就和淮西武勋有着不错的关系。


    而武勋集团,恰恰又是因朱四郎突然崛起,受损失最大的。


    自从朱四郎纵横草原的经典一战之后。


    整个武勋集团就再也不敢和朱皇帝讨价还价了。


    又加朱四郎提出的乡土村社,随着朱皇帝支持,朱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顿时无可撼动。


    朱皇帝巧妙的抓住这个机遇。


    对武勋控制的兵权进行分化。


    最顶峰时期就是这几年。


    一边将武勋一直以来执掌的兵马,抽调配属给藩王。


    一边借着整编新军,将大明百万精锐重新有序打乱混编。


    再配合军衔制,有效打击了军中裙带、乡党、山头这些小团体隐患。


    很多郁郁不得志,觉得朱皇帝建立大明,封爵时,给少了的淮西武勋,也因此对朱四郎恨之入骨。


    首先跟着胡惟庸一起做生意,渐渐被拉拢进反燕联盟。


    在整军期间。


    受他和胡惟庸指点,积极学习新军操典,有人因为表现突出,还成为了典型,受到太子爷表扬。


    从而提拔进入京营新军。


    虽然不多。


    但京营新军中,都隐藏着统领一个镇新军的倒燕联盟成员。


    这样的成果,十分大了!


    “核心成员之外的外围成员,那可就更多了,再给咱们数年时间,咱们整个倒燕联盟的最终纲领目的,一定能实现!”


    胡惟庸瞥了眼激动的吕本。


    最终纲领目的?


    是绞杀了朱四郎?


    还是扶持朱允炆问鼎至尊之位?


    胡惟庸笑笑,随即感慨道“这次咱们抹黑朱四郎的效果不明显啊,又不敢动作太大,以免被朱皇帝发现端倪……”


    为了应对锦衣卫。


    他们也搞了一套十分严密的组织制度。


    毕竟,朱皇帝的鹰犬,实在是太厉害了。


    吕本脸上笑容消失……


    哼!


    哼道“都是一群愚民!想改变这群愚民的盲目崇拜,恐怕得花点时间。”


    方孝孺带回朱四郎会回来的消息后。


    金陵百姓就表现出极大的期盼和激动。


    于是,他们就借助这些年,城中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这件事做文章。


    想把这个问题,归结到乡土村社。


    给乡土村社泼脏水。


    若是能成,朱四郎在中原的威望,必然一朝尽失。


    可奈何,愚民们要是信一个人,这种观念就很难扭转。


    他们泼脏水的隐秘行动。


    竟然没有翻起什么浪花。


    不过也没关系。


    当城内百姓的日子,进一步艰难时,他就不信,愚民们还会盲目信服朱四郎。


    到时,稍微引导,或许就能把朱四郎从愚民心中的神坛拉下来!


    ……


    就在金陵,乃至整个大明,因朱棣要在朱雄英大婚时回朝,而纷纷扰扰时。


    朱棣也在准备回朝事宜。


    王宫。


    政事堂。


    朱棣正在召开,海陆文武三班会议。


    一张长八米、宽四米的长桌,朱棣正对议事堂门口,坐北朝南。


    文武两班人,各坐在长桌长边两侧。


    财部部长蒋进忠,正在汇报,今年燕藩各项收入即开支,“除都城燕京,本年度,工农渔牧商等各部汇总,产生的国库总节余为负的一百万两……”


    ……


    “都城燕京各行各业,产生的总节余为两百万两,全年,总计节余一百万两。”


    蒋进忠做完总结后,视线从面前的折子上移开,抬头。


    俞靖忍不住询问“蒋部,是不是搞错了,虽说这几年,咱们和大明的海贸,因为大明内部有人设置障碍,逐年减少,可咱们燕京湾的海商船只,可比之前几年,多了好几倍不止吧,怎么节余反倒还比去岁少了五十万两!”


    他们海军部,还想着,今年给王爷拜年时,哭哭穷,再搞一笔经费。


    不说添置几艘战舰。


    至少再建造几艘后勤运输船。


    这节余只剩一百万两,让他怎么开口?


    “老蒋,是不是你们文官花钱大手大脚,全把钱浪费了!”


    “对,蒋部,伱们有没有查一查,是不是下面人贪污了!”


    ……


    海军部、陆军部出席提前一月年终总结会的将领,在俞靖带头之后,纷纷发出质询。


    朱棣也不阻拦,含笑看着。


    他不是搞文武对立,搞平衡。


    而是引导麾下文武,熟悉这种质询、回答的流程。


    燕藩的一切都是新的。


    一群从中原,接受传统的文武,想要熟悉、适应、接受这套全新的政体,就需要有人去引导。


    “俞统制、谭统制。”叶茂含笑开口,“解释这个问题,就要从全局出发,我协助王爷,总揽文官各部,对钱花在哪些地方,了解的更全面……”


    谭渊等人渐渐安静下来,看着叶茂。


    叶茂相当于宰相,但又不是宰相。


    和各部官员的品级一样。


    日常施政,处理下面递上来的折子,也不能一人决定,要和各部开会,少数服从多数来表决。


    对地方折子提交的问题,做出处理意见后,提交王爷,同时要标注,每个人的意见。


    一般的小事,王爷会直接通过。


    表决中,虽然满足少数服从多数,但支持和反对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王爷会认真处理,有时候会同意文官各部的处理意见。


    有时候会否决。


    总之,就是抓大放小。


    叶茂这个没有在各部,担任实权部长的部长。


    与其说是宰相。


    还不如说,协助王爷,协调各部。


    权力有。


    但肯定没大明的宰相大。


    至于兵部。


    在他们燕藩不存在。


    燕藩的武装力量为海军部、陆军部、后勤部、训练部。


    后勤部主要和文官各部协调后勤寄养。


    训练部则是为海陆两军新兵进行初步训练。


    和平时期,四部互不统属。


    一旦战时,会立刻从四部抽调将领、参谋,组成用于协调作战的联勤指挥部。


    这样的联勤部组建训练,这些年,已经搞了无数次,大家早熟悉了。


    反正,根据这些年身处其中的感觉。


    貌似这种安排,比朝廷设置兵部、五军都督府更好,更顺畅。


    和平时期,各自职责分明,没有推诿扯皮。


    战时,四部归属统一的联勤部调动。


    每年年终,都要给他们军方开支做预算。


    这笔钱,包涵将士们的军饷、军备维护、演习、训练等等……


    预算做出来后,这笔钱就会被财部锁死,无关军事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动用这笔钱。


    而他们军方四部想动用,则要申请。


    使用要受到财部、督察部联合监督。


    这种开支预算,属于和平预算,一旦战时,按照燕藩的规矩,就是不设预算,一切以打赢战争为准则。


    叶茂看着眼巴巴盯着他的军方四部,笑笑,展开折子,“首先,今年是海军一百五十艘更新战船,付尾款的最后一年,全年,为海军付尾款八十万两!”


    ……


    叶茂从海军开始,一条一条顺理总结。


    说到最后,合上折子,笑道“其实,今年咱们得收入很大,可由于海军新建、新建世纪大桥、农田水利,以及纵贯吕宋、东番的永备道路,都到了向各个工厂付尾款的期限,所以,才导致,今年比去岁节余还少。”


    “过去几年,咱们大搞建设,造成的财政负担,今年全都还清了,随着这一翻大建设完成,明年开始,我们燕藩治下的农村粮食产量会更高,而随着新式马车、自行车、钟表这些工业品在明年开始对外销售,可以展望,明年,咱们燕藩会迎来一个爆发期,我们估算,明年咱们燕藩的财政节余,至少三百万!”


    俞靖、谭渊为首的军方各部将领,顿时眉开眼笑。


    这很了不得了!


    大明朝这些年的节余才多少?


    好像是五六百万吧。


    但大明朝有数千万人口呢!


    反观他们燕藩呢?


    只有三百多万人口!


    这全都得益于,燕藩工业发展的好。


    “王爷,没想到这工业这么赚钱。”


    “以前只觉得,搞工业,能促使咱们燕藩的武器越来越好,没想到,还这么赚钱!”


    “可不,别的不说,就说那个两匹骡子,或者驴子就能拉着收割庄稼的畜力收割机,在中原,一个人能伺候好十亩地就顶天了,可看看咱们燕藩,一个个乡土村社中,现如今,只有三成壮劳力伺候庄稼,其他的都在村办工坊做事。”


    ……


    朱棣任由众人议论一会儿后。


    又主持了明年全年预算。


    明年施政建设大目标。


    等一切事情,形成决议后。


    已经是下午了。


    中间,众人就凑合着,一边议事,一边随意吃了点东西。


    朱棣看看外面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


    总结道“明年,军队方面,就是有一批跟随咱们好几年,年龄已经大了,而且也没有晋升希望的老兄弟要退役,农部、训练部、财部要做好预案,提前准备好,给老兄弟们的田地,以及退役补贴,都要做到位,如果有人不想回去种地,想从事工商业,你们也要帮忙把关、予以一定扶持……”


    这些年,军中教育一直没有断过。


    工学、农学课程,将士们全都有学习。


    有些老兄弟,或许想要根据军中学到的知识,去从事工商业。


    “安置这些老兄弟,尽可能往吕宋本地人聚集的村子安置,咱们这批经受过军中教育的老兄弟,那可都是宝贵的人才,现在咱们治下,吕宋本地人聚集的村庄,乡土村社还十分欠发展,需要有人去带头,做个榜样。”


    ……


    文武两班不约而同点头。


    吕宋本地人聚集的乡土村社欠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吕宋本地人,传统习惯不好,属于那种吃饱了,就没有动力的。


    其次,开化度无法和大明百姓相比。


    无论是眼界,还是伺候庄稼的技能,都不行。


    “我们的发展是喜人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隐患,尤其是在咱们燕藩内,如果乡土村社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以迁民居多的乡土村社村庄发展迅猛,而以吕宋人聚集的村庄发展滞后,最终形成严重不平衡,将来,一定会给咱们得事业,带来很多不利和麻烦。”


    “今年我出去转了转,发现一个现象,吕宋本地人其实不是天生懒,不是不想过更好的日子,他们只是不会,同时没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咱们来到这里前,他们从没有看到更好,也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变得更好。”


    “一些迁民和吕宋本地人杂居的村子,吕宋人经过对咱们迁民的观察,被咱们百姓的质朴和善良感染,这些年,纷纷勤劳肯干。”


    ……


    “为什么,我要让咱们军中老兄弟去吕宋人聚集村呢?”


    “首先,这些年,咱们时不时把军中兄弟拉出去,深入村子里修村路,搞建设,吕宋本地人经过初期对咱们将士的害怕,如今对咱们得将士,已经产生了信任和敬佩,只要军中老兄弟们,分配到这些吕宋本地人聚集的村庄,我相信,他们很容易被这些百姓接受。”


    当初把将士们拉出去,去村子里修路,搞建设。


    可不单单只是为了搞建设。


    其实,就是为了今天做准备。


    “其次,咱们军中兄弟,都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军人,这些年,他们接受咱们军中教育,不光掌握了技能、知识,我相信,他们的道德品格,经过咱们这个大熔炉培养,也经得起考验,未来,咱们军中,到了年龄,如果还没有升迁机会,都要退役,让他们回家娶妻生子同时,把在军中学到的东西,带向民间,无论他们从事工商业,还是去村庄务农,我有理由相信,他们都能对咱们燕藩民间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他对此十分自信。


    朝廷的兵,不当兵后,或许会变成一个兵痞。


    但这些年,一直以人民史观教育的燕藩新军,至少,绝大多数,都不会沦为欺善怕恶,为祸乡邻的兵痞。


    在异域,想统治一群异域之民。


    并且将其同化为华夏人。


    可不是光给点好处就行。


    军队还要除威慑,树立一种文明、正义之风。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你们谁还有补充?”


    哗啦!


    文物两班齐齐起身,军方立正转身,举手向朱棣行军礼。


    文臣不如军方整齐,转身作揖,“臣等遵命!”


    朱棣起身,笑道“时间不早了,过几天,我就要和王妃回大明了,今天我在宫中,请大家吃饭,就当是今年的年夜饭提前了,你们先回家收拾一下,带着家眷来宫里。”


    “是!”


    “遵命!”


    ……


    朱棣在众人簇拥下,从议政堂正门出来。


    “阿爹……”


    刚出来,文武两班要回府准备时,祈婳激动的声音传来。


    朱棣和文武两班循声看去。


    祈婳骑着车,载着金豆子,匆匆而来,靠近朱棣后,金豆子迫不及待抢先道“阿爹,蒸汽机……”


    话未说完,耳朵就被祈婳给揪住了。


    朱棣含笑瞪了眼祈婳,转而高兴询问“工业研究司那边,搞出蒸汽机了?”


    金豆子这回不敢抢话了,抬头看看祈婳。


    祈婳点头同时,给金豆子揉了揉耳朵,“阿爹,阿哥、东旭师兄他们都在看那个大铁家伙。”


    朱棣高兴对叶茂等人说“走,咱们去看看,你们派个人回家通知家眷晚膳时入宫。”


    蒸汽机啊!


    没想到,那群匠人,终于搞出来了。


    蒸汽机对工业、商业的助力且不说了。


    有了蒸汽机,等于是给人类迁徙,插上了翅膀。


    朱棣带着一群人,出王宫,乘坐马车,浩浩荡荡,从世纪大铁桥,直奔设在燕京湾南岸的工业研究司。


    研究司设在南岸的工业区。


    就是为了让里面的大匠,能够便捷的得到整个工业区各个工厂的助力。


    临时打造个零部件之类,都能以最快效率完成。


    工业司在工业区中心,一个红砖墙大院子内。


    朱棣一行人乘坐马车进入的第一时间,惊动了围观的匠人和孩子们。


    众人纷纷转身,等朱棣下马车后,第一时间作揖行礼“拜见王爷!”


    嗒嗒嗒……


    朱棣听到有节奏,有规律的轰鸣声。


    视线第一时间越过众人向后看去。


    “免礼!”


    摆了摆手,径直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


    众人让开一条通道,朱棣终于窥探到了全貌。


    一个竖着的,一人高的锅炉,下面炭火烧得通红,上面接着一根铁管。


    弯曲的铁管向左侧延伸,进入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块头铁盒子里,铁盒子另一端,连接着一根来回往复的轴,利用连杆,带动一个轮子,迅速转动。


    文武两班人跟着朱棣围着体积很大的轰鸣机器转了好几圈。


    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全都打量一遍后。


    “杨师傅。”朱棣冲站在附近的大匠招手。


    杨六六,这是跟随朱棣出海的一名匠人。


    可不是那种大字不识一个的匠人。


    人家是祖传手艺,识字,还懂画图。


    在大明时,主要是给大户人家建房子,打造一些精巧的梳妆台之类的家具。


    什么榫卯结构,对人家只是基本功。


    自己琢磨,打造的各种,拥有暗格、机括的梳妆台之类家具,十分了得。


    福建人。


    杨六六笑呵呵来到朱棣身边,“王爷。”


    瞧瞧。


    就连王爷,都喊他一声杨师傅。


    这在大明,敢都不敢想。


    他给福建很多富贵人家,建过房子,打过老爷太太赞口不绝的家具。


    可人家从来只是称赞家具。


    从未给过他一丝半点尊重。


    朱棣指着锅炉,“这个锅炉,怎么不是我上次来,看到的铆钉结构了?”


    “王爷,铆钉结构不行,气在里面憋得太大了,就会发生漏气,甚至撑裂,俺们最后求冶铁厂,先设计模具,然后用钢水浇筑了这个锅炉,除了和导气铁管的连接处,整个锅炉,都是一个整体,不漏气,而且还撑不裂,通过反复试验,俺们还在上面,设置了一个弹片气阀,用的钢弹片,还用到了沈家钟表厂,制作的那种发条钢片……”


    朱棣看着杨六六,手指的位置。


    “王爷,这就是咱们用往复式风箱的结构,设计的,连接轮子的两根连杆,上面一根粗的连杆,是给轮子提供动力的,下面一根连杆,连接箱子内,进气阀机括,当气体流入左侧,推动气缸活塞往右时,轮子带动这根细连杆,就会堵住左侧进气口,蒸汽就从右侧进气口,涌入气缸内,推动活塞往左,如此往复,就带动轮子转动了……”


    其他人或许没听懂。


    可朱棣全听懂了。


    他凑到大铁箱子旁,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对称的两半。


    用榫卯结构扣在一起。


    两半对接的缝隙,压着一圈黑色橡胶,明显是确保气密性的。


    这肯定不是最优设计。


    但已经很不错了。


    “王爷,这东西能转动轮子,还这么快,肯定也能带动咱们战船的转盘吧?”俞靖迫不及待询问。


    “师傅,还有我们正在设计的转动炼钢炉子。”王靳宓激动道“杨师傅说了,能通过重新设计连杆机括,让炉子前后左右晃动,我们现在研究的转动炼钢炉子,现在就缺这样一种动力。”


    ……


    随即,众人纷纷提出各种运途。


    比如,依靠风力、水利的灌溉车,能不能用蒸汽机驱动,这样只要用足够的煤炭就行了。


    还有人提出,既然能带动轮子,是不是可以再增加一个轮子,跑起来。


    是否能实现。


    想要实现,还要攻克多少难关,尚未可知。


    但看着这个大家伙,所有人都不由自主,为其设想了无数种可能。


    都是日常遇到的困难。


    急需一种更稳定的动力,去解决。


    而蒸汽机,无疑,是一种更省事,更稳定的动力。


    只要烧锅炉,有煤炭、有水就行。


    比不稳定的风力、水力、以及容易生病,饲养麻烦的牲畜动力来说,有着十分大的优势。


    朱棣抬手,众人纷纷安静。


    朱棣看着杨六六,“杨师傅,大家对这台蒸汽机寄予的厚望,你都听到了吧?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参与研究的人,每人按照咱们得奖励规定进行奖励,这台蒸汽机是你主导研究出来的,往后,只要没有人改进你设计的蒸汽机,照搬你蒸汽机的,都叫六六蒸汽机怎么样?”


    杨师傅咧嘴笑着,激动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好一会儿,才害羞道“王爷,六六蒸汽机太粗俗了,没有王爷,俺也不可能研究出蒸汽机,而且,还在冶铁厂的马大,也给俺很大启发,俺觉得,以王爷的名字命名更好……”


    朱棣含笑摆手,“六六蒸汽机就挺好听,六六大顺嘛!寓意咱们往后越来越顺,多好的寓意。”


    他不需要和下面人,抢什么发明命名权。


    没这个必要。


    朱棣指着蒸汽机,“这台蒸汽机,我要带回朝,送给雄英做贺礼,杨师傅没意见吧?”


    “没,能给太孙做贺礼,那是俺的荣幸!”


    ……


    两日后。


    朱棣安顿好一切后。


    准备回朝。


    一辆辆自行车、新式马车、一只只一人高的钟表,以及挽着红绸的蒸汽机,从海军码头装入船……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