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父子兄弟携手,日月山河永在!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脱古思帖木儿脸上笑容更胜。


    姚广孝把一切看在眼里,知道说服脱古思帖木儿了,最后总结道:“可汗,您现在是整个草原的共主,您更应该展现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胸怀,先祖成吉思汗的事迹,您肯定比贫僧更清楚……”


    脱古思帖木儿点点头。


    换做先祖成吉思汗。


    一定会按照道衍的计策,重点打击大明太子朱标。


    俘获、哪怕擒杀大明太子,不但能重创大明最为精锐的兵马。


    更能动摇大明国本!


    一个女人带来的耻辱,与此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脱古思帖木儿收敛思绪,担忧道:“大师,若明太子朱标被我方擒杀,朱四郎会不会继承大明?”


    话中,脱古思帖木儿眼中忧虑一闪而逝。


    接着,直言不讳道:“相较于太子朱标,我绝不希望朱四郎做大明的皇帝。”


    朱标做大明皇帝。


    即便大明体量足够大。


    他也有信心和大明抗衡周旋。


    可若换成朱四郎……


    几年前,二十万大军,合击共剿,朱四郎转战千里,扬长而去,给他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恐怕整个草原,都不希望,看到此人当大明皇帝。


    朱四郎做大明皇帝,草原人会本能畏惧。


    未战先怯!


    “且大师应当明白,朱四郎不光武略出众,文治相较武略,也丝毫不差。”


    姚广孝捕捉到脱古思帖木儿眼中一闪而逝的忌惮。


    暗暗感慨。


    可不嘛!


    太子朱标优不优秀?


    肯定优秀!


    这些年,协助朱皇帝处理朝政,把大明江山打理的井井有条。


    大明可不是一个小国。


    有着复杂的人事利益斗争。


    地域间有着不同的情况。


    想要把这样一个庞大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绝非任何人都能胜任。


    从任何方面来看。


    朱标都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储君继承人。


    可为何,这些年,朱标给人的感觉,略显平庸?


    其实,这都是假象。


    是因朱四郎太优秀所致。


    燕王朱四郎做成的事情,太大。


    朱四郎身上光芒太盛,所以才遮挡了太子的光芒,才让太子显得略微平庸。


    别的不说。


    在朱四郎的光芒如此刺眼情况下。


    太子朱标还能保持战略定力,不动如山。


    或许,私底下应该有些布局。


    可也足以看出,太子朱标的优秀。


    至少,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太子,鲜有人做到这一点。


    “大汗放心,朱四郎不会成为大明继承人。”姚广孝含笑给脱古思帖木儿喂定心丸:“首先,通过贫僧这些年观察了解,朱四郎志不在大明。”


    ……


    “退一万步,就算朱四郎志在大明,太子朱标陨落,轮也很难轮到朱四郎,我们中原王朝的传承,讲究嫡庶、长幼,大明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更是很快就立下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太子有子嗣、太子下面,朱四郎上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位兄长,怎么轮也轮不到朱四郎……”


    ……


    这番话,他只是单纯为了让脱古思帖木儿安心。


    若太子朱标出事。


    朱四郎还真的很有可能,成为大明继承人。


    无他。


    贤!


    朱四郎这些年所做之事,无不表明,此王的贤明!


    他就不相信,朱皇帝有朱四郎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私下里,就没想过,若是把大明江山传给朱四郎会如何如何……


    是人,目睹朱四郎所做一切。


    就一定会有这种想法!


    只要有这种想法。


    太子朱标一旦出事。


    朱四郎就有六七成机会,成为大明储君!


    奈何,这位英雄气短,才雄却志短!


    本身对大明皇位没有野心。


    这些年,抚养教导太孙朱雄英,若太子朱标出事。


    此王一定会鼎力支持朱雄英。


    不过没关系。


    只要太子朱标出事。


    他以天下为棋盘的棋局,就再一次出现转机了。


    第一次转机,在朱四郎名噪天下时。


    原以为,他们能借助朱四郎的威望、名声,逼的太子自乱阵脚,失去战略定力。


    万万没想到。


    太子朱标出乎意料的优秀。


    始终没有自乱阵脚。


    棋局因此,就陷入死寂,好些年死气沉沉。


    中原的棋局,他没有任何办法。


    无奈,只能跑到草原传扬佛法。


    同时劝说引导脱古思帖木儿,以养蛊的方式,唤醒草原人血性,提振士气和战斗力。


    原本计划着,当草原的兵锋再次锋利后。


    必然对大明造成巨大威胁。


    以秦王、晋王为首的塞王们,必然成为朱皇帝的依靠。


    他通过草原弟子这条情报线,一明一暗,分别辅佐秦王、晋王在征塞中建立威望和功勋。


    为将来秦王、晋王一明一暗,挑战太子打好基础。


    就在他刚开始付诸行动两年后。


    朝中就传出消息,太子将会挂帅北征。


    ……


    无论是来草原,帮助脱古思帖木儿提振士气和战斗力。


    亦或是现在算计太子朱标。


    他都在求变!


    与太子不同。


    太子要保持战略定力。


    而他则需要求变!


    在变化中,才能寻求机会。


    大明的棋局死气沉沉,他就跳出大明这盘棋局,在草原推动变数。


    草原的变,一定会影响大明!


    如今,他想要的变数,终于来了!


    这次,他一定要,促使大明发生疾风骤雨的变化!


    “本汗想封大师为我北元国师,助我擒杀或俘虏太子朱标!”脱古思帖木儿郑重看着姚广孝。


    想法是临时产生的。


    但他格外迫切。


    若有姚广孝助力。


    他一定能擒杀或俘获大明太子朱标!


    在他手中,重现成吉思汗时期的辉煌,或许就不是遥不可及,一触即碎的梦!


    “贫僧多谢可汗信任。”姚广孝双手合十,故作一副诚惶诚恐。


    接着,话锋一转,“但贫僧是出家人,不能接受可汗邀请……”


    既然大战一触即发。


    他也该离开草原,回秦王身边,隐藏起来,当幕僚,参详军事。


    若成了脱古思帖木儿任命的北元国师,大明就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了。


    ……


    “这些年,草原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才,西蒙古瓦剌部的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东蒙古的鬼力赤、阿鲁台、脱欢……”


    这些年轻的草原狼王,都是这些年,养蛊过程中,血性杀戮诞生的。


    年轻、凶悍、头脑灵活!


    他们有人架空了自己软弱无能的父亲,有人亲手杀了自己贪好美色,不知进取的兄长、有人背叛了自己的部落首领,自成一系……


    在他向脱古思帖木儿提出养蛊计划后。


    脱颖而出的年轻狼王们,都把传统的草原规则和道德践踏在脚下。


    是真正的枭雄!


    可以说,这群草原狼王,都是他‘培养’出来的。


    他十分肯定。


    未来数十年内。


    草原将是这群践踏了规则和道德底线枭雄的!


    ……


    “贫僧一心只为弘扬佛法,且贫僧到底是个中原人,担任北元国师,大战在即,不利于可汗团结整个草原人心。”


    脱古思帖木儿微微皱眉。


    道衍的拒绝,让他有些不爽。


    同时,也让他想到了草原现状。


    的确,很多人对他支持道衍在草原传播佛法,已经颇有微词了。


    就是以马哈木、阿鲁台这些新冒出头的年轻部落首领为主。


    ……


    脱古思帖木儿最终打消了任命姚广孝为国师的想法。


    离开寺庙后。


    就开始传召张玉、马哈木为首的各部首领。


    一时间,还处于冰天雪地的草原,瞬间风云变色。


    ……


    大明也差不多如此。


    两个庞大的政权,都默契铆足了劲儿,要来一次,规模宏大的战略决战。


    在这种情况下。


    朱棣在年初一临近傍晚,回到金陵城。


    当天,朱元璋就派人来通传,参加明日早朝。


    徐妙云抱着金豆子,陪朱棣站在寝殿门口,目视传旨太监离开,微微惊讶:“大年初二就开朝?”


    往年过年,至少休沐七天。


    真正完全恢复节奏,至少得等元宵节后。


    今年初二就开朝?


    朱棣收回视线,“大战在即,肯定不可能向往年那样了。”


    数十万大军北上。


    至少得征召百万民夫!


    父皇肯定是不想太影响春耕。


    抓住春耕前这段时间,尽可能把军需物资向北平、大同等地转运。


    到时出塞作战,只要数十万民夫随军行动就可以了。


    徐妙云眼中忧虑一闪而逝。


    战争气息越来越浓烈了。


    低头,催促道:“雍鸣、祈婳,时间不早了,快回去休息,祈婳不准玩的太晚,雍鸣也不准看书太晚!”


    “阿爹,你哄我睡觉好……”


    小祈婳口中的‘吗’字尚未说出,徐妙云‘生气’看去,小丫头声音戛然而止,吐了吐舌头,转身小跑离开。


    “阿爹、娘亲。”雍鸣给两人请安后,转身离开。


    徐妙云看着两小家伙离开的背影,不由笑了。


    朱棣笑笑。


    知道妙云把两个小家伙打发走,是想要他早点休息。


    今夜之后,接下来,他恐怕不会再有,痛痛快快,踏踏实实休息的机会了。


    ……


    整个金陵人心躁动中。


    朱棣倒是一夜好梦。


    五更天。


    徐妙云一路从寝殿,跟着朱棣来到殿门。


    殿门打开。


    微寒阴冷的风,扑面而来,朱棣无奈转身,“你要跟着我去上朝吗?外面冷,你做完月子也没几天。”


    徐妙云笑笑,“我就在这里看着……”


    朱棣无奈摇头,伸手捏了捏徐妙云脸颊,转身大踏步,快步离开。


    整个朱府,所有人还在睡梦中。


    在徐妙云注视中。


    朱棣摸黑,披着星月骑马出府。


    整个朱紫巷已经十分热闹了。


    各府府门打开。


    文武官员,或是乘坐马车,或是骑马,从府门内走出来。


    看到朱棣,全都暗暗观察着。


    “四郎!”


    身后呼喊声传来。


    朱棣扭头……


    徐达策马赶上来。


    朱棣请安后,徐达低声道:“做好心理准备,陛下恐怕要给你压担子了。”


    “泰山听到什么风声了?”朱棣诧异询问。


    他们刚回来。


    这段时间,金陵发生了什么,有什么风声,他还真不知。


    可泰山既然这样提醒,肯定是听说了什么。


    “是有些风声……”


    “三哥。”徐达声音刚响起,身后又有声音传来。


    翁婿二人扭头,就见蓝玉、沐英、耿炳文三人骑马而来。


    “王爷。”


    “永昌侯。”


    ……


    打招呼后。


    蓝玉笑道:“最近太忙了,东旭他们成婚,没能亲自去。”


    朱棣笑笑。


    东旭三人成婚。


    除了汤二叔、叶茂。


    以及江宁县令方孝孺外。


    就没有金陵官场上的人来了。


    不过,蓝玉他们虽然没来,却也派人送了一份丰厚的礼物给三个小家伙。


    给足了他面子。


    洪武九年,他是怎么也没想过,他和蓝玉的关系会如此。


    朱棣笑着抱拳拱手。


    沐英看了眼耿炳文,笑问:“听蓝春他们回来宣传,苏四叔要给耿瑄和春晓盖房子?”


    他和蓝玉带着耿炳文,刻意在早朝的路上,追上老四。


    其实就是想帮耿炳文打听打听耿瑄成婚后消息。


    耿炳文竖起耳朵。


    朱棣眼神余光看了眼耿炳文,笑着点头,“是啊,连建房子的地址都选好了,苏四叔别提多高兴了,直把耿瑄当亲儿子看待……”


    苏四叔家只有两个孩子。


    一个春妮、一个春晓。


    都是女娃。


    他和妙云刚去土桥村时,四叔、四婶就各种想办法,想生个男娃。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


    哪怕日子好过了。


    许是年龄大了,四婶儿倒是又给四叔生了一个。


    不过还是女娃。


    ……


    苏春妮嫁到隔壁邻村,因为在村里学了算数,本来就很受婆家重视。


    后来邻村也搞乡土村社。


    苏春妮的知识发挥了大作用。


    听村里乡亲说,苏春妮现在都是邻村乡土村社的幕后带头人。


    明面上的带头人,是苏春妮丈夫。


    春晓比苏春妮更优秀。


    这些年,整个金陵城都家喻户晓。


    ……


    两个闺女也孝顺。


    这些年,四叔、四婶儿都看开了。


    “突然间,多了耿瑄这么个上门女婿,四叔、四婶儿别提多高兴了。耿瑄成婚当天,高兴,喝醉了,还说了,将来有孩子后,至少要让一个孩子,跟着四叔姓。”


    耿炳文唇角抽抽,接着又笑了。


    他这个小儿子,打小混账是混账了点,可有个优点,本性不坏!


    看得出来。


    臭小子在苏家很受重视,没有因为他们做父母的,对他成婚不理不睬而受委屈。


    人家苏家夫妇,这么‘抬举’他。


    小夫妻两将来有孩子后,其中一个,跟着苏家姓,给苏家延续香火,又有什么不可。


    他不是那种迂腐之人。


    朱棣一直在暗暗观察耿炳文。


    见耿炳文没有生气,满意点点头。


    耿炳文的心事解决了。


    蓝玉笑道:“王爷,你要做好准备,陛下有意任命你为检校官,我和沐英做你的副手,检校陆陆续续赶到金陵,准备开赴北上的各军,另外,还要督办粮草等等……”


    怪不得泰山说,老头子要给我压担子。


    若真如蓝玉所说。


    这担子可不轻。


    他们要检校过目、监督数十万大军,以及粮草辎重。


    接下来,有的忙了。


    “老四,你那群徒弟,跟着你回来了吧?”沐英笑问。


    朱棣点点头。


    沐英道:“到时候,把这群孩子带上,当初督查百官时,我们虽然不在金陵了,可也听说过他们的事迹,有他们帮助咱们检校、监督,咱们能轻松点。”


    老四这群学生,十分善于统计核算。


    这恰恰是此番检校,最需要的技能。


    当初七八岁时,就能协助老四督查百官。


    这些年,恐怕更优秀了不起了。


    朱棣笑着点点头。


    这样的锻炼机会十分难得。


    别人家孩子,想参与还没机会呢。


    就是蓝春等人。


    虽然有蓝玉这个父亲。


    可朝廷恐怕也不敢在这样重要的事情上,让蓝春这些二世祖参与。


    ……


    果如蓝玉透露的。


    当天早朝,朱棣被朱元璋任命为北征督办检校。


    蓝玉、沐英、朱樉、朱棡分别为副督办。


    特批准朱棣在朱府,成立办公点。


    期间,负责一应事务的各级官员,直接去朱府向朱棣汇报。


    督办前的第一件事。


    就是召集参加北征的各级将领,前往陆军第一镇大营,观摩新军。


    朱棣知道,老头子这是担心从外面调回来的将领,对他这个督办检校官阳奉阴违。


    也让这些人,看看陆军第一镇新军,感受一下新风气。


    ……


    早朝结束。


    百官鱼贯而出。


    看着朱棣、朱樉、朱棡等皇子们,说说笑笑走在前面。


    纷纷低语议论。


    “在朱府直接办公,这不就是开府建衙,自设班底嘛!”


    “这就是一个独立于朝廷的小朝廷!”


    “太子这个北征统帅,陛下尚未任命,朱四郎到先得重任!”


    ……


    “老四,你信不信,后面有人骂你。”朱樉往后看了眼,笑着打趣。


    朱棣笑笑。


    兄弟们纷纷打趣。


    “人不妒忌是庸才!”


    “牢骚话越多,恰恰证明他们拿四哥无可奈何!”


    ……


    朱棣笑着瞪了眼,几个嗓门最大的兄弟。


    ……


    当天。


    朱棣就在府内,搭建起了督办班子。


    随后,便正式投入忙碌中。


    别说,督办过程中,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督查匠作监准备情况,才发现,匠作监竟然还在把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制作长管身火铳。


    而火药和弹丸的准备十分不充足。


    朱棣暗暗捏了把冷汗。


    此番北征,数十万大军中,他陆军第一镇、太子卫率、京营三支新军,总计就七万多人全部使用火铳。


    再加上大明原本军中配属的火铳。


    两种型号的弹丸,以及火药需求量十分大!


    火药、弹丸如果跟不上,新军的战斗力至少缩减一半!


    当即亲自插手,调整匠作监生产重点。


    同时,担心匠作监为了进度,不顾质量问题,把东旭这个东番兵备官亲自派到匠作监盯着。


    ……


    这一日。


    夏原吉匆匆来到朱棣在府中,办公的官房。


    见面后,就气喘吁吁把一个小袋子,放到朱棣面前,“师傅,有人在粮食上做了手脚!”


    朱棣把茶杯推到夏原吉面前。


    “先喝口水。”


    话中,解开小布袋子,抓了一小把米放到手心。


    米粒上,有一些灰绿色的斑点。


    捏了几颗,放入口中,慢慢咀嚼。


    呸!


    下一秒,朱棣就猛地吐出来,脸已经变冷,摊手指着掌心的米粒,“有没有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陈米也就算了。


    将士们没那么多讲究。


    可这些米,咀嚼已经发苦了!


    冒着生死,盯着塞外的寒风,进入塞外征战,流血流泪,如果将士们只能吃到这种发苦的米。


    别说引发疾病了。


    就是士气,都会受到影响。


    “这种米多吗?”


    夏原吉摇头,“不是特别多,只有一部分,和好米掺和在一起,我们抽查都差点忽略,根据我们走访,这样掺杂的米,大约占所有军粮的三成……”


    朱棣脸都黑了。


    或许坏掉的米不算太多。


    可掺杂的三成军粮,肯定不能往北平送了。


    朝廷必须尽快筹集补全三成军粮。


    “管库的负责人已经被我们控制,恐惧之下,全都交代了,是户部、兵部负责筹备军粮的部分官员,联合大都督下面部分官员,用朝廷筹备的军粮,以一斤好米,换三斤陈米的方式……”


    朱棣明白了。


    他刚才尝过的这种陈米,别说拿来让人吃。


    就是喂牲口,都容易喂出病。


    可以说,这部分米根本卖不出任何价格。


    一斤好米,换三斤牲口都不能吃的坏米。


    坏米让将士们吃。


    好米拿到市面售卖。


    上上下下这群人,都能收获不少!


    朱棣深吸一口气,从袖口取出御赐金牌,递给夏原吉,“把这块令牌交给谭渊,让他派兵,拿着这块令牌,按照你们审问出来的涉事名单,一个不留缉拿,其家人,陆军第一镇派兵严格看管!”


    “是!”


    ……


    一个时辰后。


    金陵城武定门。


    “把总,快看!”


    一名值守将士惊呼一声,指着远处。


    谭渊、张武骑马而来,身后第一标将士荷枪实弹,发出嗒嗒嗒步点声,小跑着抵近金陵城。


    当值把总脸色变了变,忙迎上去,“谭统制,你们这事?”


    谭渊一手高举御赐金牌。


    把总看到后,带着值守将士纷纷跪下。


    这可是陛下赐给燕王的御赐金牌!


    见御赐金牌,如朕亲临!


    谭渊冷冷道:“奉北征督办入城执行任务,至于什么任务,属于高度机密。”


    话罢,猛地挥手。


    嗒嗒嗒……


    在武定门京军值守将士注视下。


    陆军第一镇第一标将士,如同出笼猛虎,冲入金陵城内。


    “把总,咱们就这样,放一群背着火铳的第一镇兄弟入城,真的没事?”


    把总唇角抽抽,没好气道:“你让老子怎么办?陛下的御赐金牌!你不知道,这块金牌的威力嘛!”


    何况,人家燕王若是真造反,也不该选在这个时间吧?


    眼下,北上大军云集金陵。


    燕王最强的海军战船,一千五百门火炮也不在金陵。


    “咦!陆军第一镇的将士,怎么突然入城了?”


    “可不是嘛,自从演练结束后,俺就再也没见过陆军第一镇将士出营。”


    ……


    当陆军第一镇突然出现在金陵城时。


    百姓纷纷惊讶议论。


    随着第一镇第一标将士,直接拿着朱棣的手令,冲入一个个官员府中,以及谭渊、张武,亲自带兵,手持御赐金牌,出现在大都督府,拜见大都督李文忠,说明来意。


    李文忠亲自协助,直接从大都督带走十几个官员后。


    消息不胫而走。


    整个金陵瞬间震荡。


    ……


    镇抚司衙门。


    “什么!”


    蒋瓛蹭一下起身。


    纪纲重复道:“禀指挥使,就在刚刚,城内锦衣卫突然来汇报,燕王的陆军第一镇第一标,奉燕王之命,手持御赐金牌突然冲入金陵城,查封戒严了户部、兵部、大都督府在内,数十名官员的府邸。”


    蒋瓛追问:“有没有打听到,朱四郎为什么这么做?”


    纪纲摇头,“事发太突然,被查封的官员府邸,都被第一标派兵戒严了,咱们安插在这些官员府中的锦衣卫,根本传不出任何消息。”


    “你继续打听。”


    蒋瓛交代一句,就匆匆往皇宫赶去。


    朱四郎擅自派兵入城。


    这事太大了。


    无论朱四郎到底想做什么。


    他都必须马上向皇爷汇报这个情况。


    ……


    “皇爷,臣蒋瓛求见!”


    “进!”


    略带怒意的声音从门内传出,蒋瓛微微皱眉。


    推门而入,愣怔……


    朱棣带着夏原吉站在御案旁。


    朱标竟然也在。


    蒋瓛回神,快步走过去,行礼后,看了眼朱棣,汇禀:“皇爷,燕王陆军第一镇第一协第一标突然手持御赐金牌进入金陵城,臣不知发生了什么,所以来向皇爷汇报……”


    哼!


    朱元璋微哼一声。


    抓起袋子,啪一下,狠狠砸在蒋瓛脸上,“老四派兵入城,就是因为这件事!你锦衣卫都是聋子瞎子嘛!”


    “让那些蛀虫,把一些喂牲口都不吃的坏米,掺杂到北征军粮中!”


    蒋瓛脸微微刺痛。


    顾不得疼痛,低头,就见脚下散落的米粒上,有些灰绿色的霉斑。


    “臣死罪!”


    蒋瓛噗通跪倒。


    满眼委屈。


    锦衣卫是有广泛耳目。


    可又不是万能的。


    调查特定的目标,锦衣卫自负,不会失手。


    可北征军粮之事。


    由于是太子挂帅北征。


    首先,他觉不会有人在太子挂帅的事情上搞这种事情。


    其次,他担心安插锦衣卫眼线,盯着北征之事,万一被太子发现,惹太子不痛快。


    所以就没有安插眼线,盯着军粮、军械筹备的事宜。


    谁能想到,这群王八蛋,嘴上喊着支持太子,竟然在暗中做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


    朱棣瞥了眼蒋瓛。


    知道蒋瓛在这件事上,应该没有责任,父皇只是愤怒迁怒罢了。


    别说锦衣卫了。


    搁在后世。


    遍布的监控摄像、网络监察。


    一些龌龊事情,不一样查不到嘛。


    朱元璋视线转移,看向朱标,“标儿,你说,此事怎么处置?”


    “抓住的人,公开明正典刑。”朱标冷硬道:“不过,不应深究深查,北征在即,需要警示,但也不能造成朝廷动荡。”


    朱棣微不可察点头。


    他也同意不深究。


    时机不合适。


    朱元璋注意到朱棣点头,笑问:“老四,你有什么补充。”


    朱棣略微沉吟,“参与度深的,或者,所有犯事者,灭家吧!不牵连本族,但其家,抄几个、灭几个。”


    蒋瓛匍匐着,听到这话,唇角狠狠抽搐。


    论狠,还得是朱四郎!


    朱标微微皱眉:“老四,灭家是不是太狠了,那些五六岁,乃至襁褓中的婴儿,至少他们没错。”


    朱棣不为所动。


    “大哥,此番北征,赢则罢了,若是出现任何意外,都会动摇国本,最善战的将领,最精锐的将士,十数个皇子……”


    ……


    “这几天,我到处督查,没有感受到太浓烈的严肃认真氛围,很多人,怀着一种傲慢自大,认为此番北征,凭着大明的精兵强将,以及这些年,风调雨顺,准备充足的粮草,一定势如破竹……”


    ……


    这些年,许多人,反对乡土村社。


    恨他入骨。


    可这些年,随着乡土村社不断推进深入,以及大明总体风调雨顺。


    国库充盈。


    整个金陵上层,弥漫着一种奢靡懒散。


    朱紫巷,蓝玉是不挂八个灯笼了。


    可这回回来,他发现,挂八个灯笼的更多了。


    家家户户侧门的泔水桶,也比以前更‘丰富’了。


    上层权贵如此。


    他这些天和蓝玉、沐英等人视察云集金陵的各军。


    将领们的傲慢松懈氛围也十分浓烈。


    不知,蓝玉、沐英有没有发现。


    可至少,这种散漫懈怠氛围,跟随他去各军交流的谭渊、张武、周浪等人私下里,也和他说了好多次。


    “过于严肃紧张了,精神崩的太紧不好,可现在这种,精神散漫懈怠,也会让将士们迟钝,让配合北征的上上下下松懈,我们要是败了,那就不是几百颗脑袋,十几个家庭,而是几十万人,涉及几十万家庭,更关乎整个大明国本。”


    “现在,朝廷需要用血淋淋的人头,给所有人松懈的神经,压点东西,让他们的神经绷紧点。”


    他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他的心也是肉做的。


    可做到他们这个位置。


    做事情,就要权衡利弊。


    几百无辜者。


    和几十万将士,几十万个家庭,整个大明国本。


    孰轻孰重?


    作为决策者,到底该怜悯哪一方?


    那些出身寒微,军中效力,为国家,为百姓流血护一方平安的将士,应该更值得怜悯吧?


    他们凭什么,要吃发霉变坏的米?


    他们凭什么,要为上层的懈怠散漫迟钝,用生命买单?


    “杀吧!”


    朱元璋平静的声音响起,可殿内却瞬间寒冷了几分,“蒋瓛,你来负责,按照朱棣说的去办!”


    “臣遵旨!”


    ……


    此案,以极快速度查清。


    五天后。


    三百五十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后。


    朝堂百官、云集的各军,散漫傲慢风气,瞬间一扫而空。


    训练的喊杀声,开始在城外各处大营内,不绝于耳响起。


    朝堂效率也骤然提高。


    本来,准备二月中旬,准备妥当一切,正式出发。


    正月末。


    各项准备事宜,经过数遍核对,全部通过验收。


    二月二。


    龙抬头。


    朱元璋在紫金山祭天,誓师。


    二十万从南边各地抽调而来的精锐,云集紫金山山脚。


    无数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祭坛上。


    朱元璋焚表祭告苍天后。


    起身,骤然转身。


    居高临下,俯视祭坛下方。


    他年长的儿子们,在标儿率领下,站在最前方。


    洪武十七年。


    十七个年头。


    他的儿子们,终于长成。


    此战,虽然还是老将辅佐,参战。


    可他的儿子们,也要走向疆场,崭露头角了。


    其他儿子他还担心,能不能胜任。


    不过……


    朱元璋视线落在朱棣身上。


    不过,对老四,他很放心。


    “朱标!朱棣!上来!”


    群臣闻声,看向朱标、朱棣。


    朱棣略微慢半步,跟在朱标身后,走上祭坛。


    朱元璋冲刘伯温点点头。


    刘伯温手持圣旨走出,展开,威严洪亮声响起:“太子朱标、燕王朱棣接旨!”


    朱棣随朱标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册封太子朱标为北征主帅,燕王朱棣为北征副帅……”


    朱标默默听着,心潮澎湃,激动微微握拳。


    这么多年。


    他终于也能圆,驰骋疆场的梦了。


    待刘伯温宣读声落下时,朱标手因激动,微微颤抖,高举,大声道:“儿臣领旨谢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跟着谢恩。


    朱标接过圣旨后。


    朱元璋命令道:“赐剑!”


    另一侧,小太监端着两把宝剑,闻声,忙走到朱元璋身边。


    朱元璋先把一柄精美宝剑交到朱标手中,鼓励道:“去和文武百官,以及将士们打个招呼。”


    朱标笑着走到祭坛边缘,猛地高举手中宝剑。


    “太子万胜!”


    “太子万胜万胜!”


    ……


    山呼声,率先从祭坛下的文武百官群中想去。


    紧接着,山脚下,云集的二十万大军在声音传来时,跟着齐声高呼。


    谭渊、张武、周浪等人骑马伫立在山脚,陆军第一镇阵列前。


    遥遥昂视着祭坛边缘,举着宝剑的朱标。


    张武一边跟着举臂高呼,一边无奈小声道:“此番北征,所有的荣耀,都要加诸于太子爷身上,咱们王爷,就是陪太子‘读书’。”


    可能,他们是王爷的人吧。


    反正,就是觉得王爷最好。


    陛下封王爷为北征副帅。


    说白了,就是看重王爷的军事才能。


    让王爷帮着太子爷,把这一次浩浩荡荡的北征,打的漂漂亮亮!


    让太子光芒万丈!


    谭渊笑笑,“此番回来,本就是陪太子读书,等咱们回到四海之上,王爷再也不需要为任何人,收敛自己的光芒,不需要发光发热,却给别人做陪衬。”


    ……


    “太子万胜!万胜!”


    ……


    山呼声,经久不息,一浪高过一浪。


    朱元璋把另一把宝剑交给朱棣,拍着朱棣肩膀,低声道:“你们兄弟,第一次,如此规模浩大走向疆场,你大哥更是以太子身份,挂帅北征,你们中间,爹最放心的就是你,若说托付,也只能把你大哥他们,托付给你,帮爹带着他们,漂漂亮亮打个胜仗,你们都安安全全回来……”


    刘伯温站在朱元璋附近,隐约听到了朱元璋的话。


    不由微微惊讶。


    看向朱棣。


    朱棣含笑点头,“父皇,放心吧,只要儿臣没死,一定让大家全须全尾……”


    朱棣尚未说完,朱元璋就气的瞪眼。


    他不是让老四不顾自己性命。


    他只是想让老四好好带带其他兄弟。


    ……


    山呼声渐渐落下。


    朱元璋、朱棣结束谈话。


    朱标转身,脸微微潮红,走到朱元璋、朱棣面前,“父皇、老四你们刚才说什么?”


    朱棣摊手,“父慈子孝呗。”


    刘伯温虚握拳,捂着嘴低头。


    朱标含笑瞪了眼。


    朱元璋唇角狠狠抽抽,瞪了眼朱棣,看向朱标,“标儿,进入草原后,多听听老四、你二叔、三叔他们的意见。”


    “父皇,儿臣明白。”朱标笑着答应。


    朱元璋含笑点点头,抓起朱标、朱棣的手,放在一起,拍了拍,“你们长大了,这一战,父皇在金陵,等你们的捷报!”


    话音落下瞬间。


    朱元璋突然握着兄弟二人的手,高高举起。


    父子三人的手,握在一起,高举着。


    百官愣怔。


    冲击很大。


    一时间,又不明白,朱元璋此举的用意。


    刘伯温率先跪倒:“日月山河永在!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回神,跟着跪倒。


    “日月山河永在!万岁万岁万万岁!”


    “日月山河永在!万岁万岁万万岁!”


    ……


    声音传到山脚。


    谭渊等人微微愣怔。


    谭渊回神,翻身下马同时,催促,“快行礼!”


    “日月山河永在!万岁万岁万万岁!”


    “日月山河永在!万岁万岁万万岁!”


    ……


    随着各级将领带动。


    二十万将士,单膝跪地,山呼声冲霄而起。


    朱棣率先笑着看向朱标。


    老头子的意思,他明白。


    朱标笑着点头。


    朱元璋把兄弟二人的反应看在眼里,笑着转身,快步走到发兵的令鼓前。


    接过鼓槌,亲自击鼓。


    咚咚咚……


    不知,标儿做了什么。


    亦或是太子系做了什么。


    老四这次回来,不断向标儿释放善意的行为,让他察觉出了端倪。


    老四很显然,是想维护和他大哥的兄弟情谊。


    他不担心老四。


    可……


    今天,他就是要告诉标儿。


    他和老四携手,这大明日月山河,才能高枕无忧。


    希望标儿真的明白他的用意。


    他想磨刀。


    但不希望,标儿这把刀锋利了,对准老四!


    “出发!”


    “出发!”


    ……


    鼓声中,山脚下的将领,起身,翻身上马,豪迈挥手,发出号令。


    二十万大军,随即徐徐启动。


    宛若一条巨龙,冲向北方!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