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福建速度,福建模式席卷大明(始)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洪武十一年末,朱棣带着一大群人乘坐海船前往鸡笼屿过年。


    彼时的鸡笼屿,刚经过一场大火焚烧,俞靖知道朱棣要带着众人来鸡笼屿过年,驱使俘虏尽力恢复。


    所能恢复的也有限。


    虽然这个年,居住环境简陋。


    但所有人都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年节。


    除夕当天夜里。


    温暖的海湾内,大人们聊着天,一群孩子在海岸边,点燃篝火,撒欢的玩。


    捡贝壳,从软软的海沙中,挖掘藏在里面的小螃蟹……


    玩的不亦乐乎。


    雍鸣、祈婳也能蹒跚学步走了。


    跟着雄英、东旭一群大孩子,摇摇晃晃在松软的海滩蹒跚学步,稍不注意,两个小家伙就把冲到岸边的小鱼塞到嘴里。


    还特别有孝心,一只小手握一条小鱼,颠颠撞撞来到朱棣、徐妙云身边,举着小手,含糊不清说:“阿爹、娘亲,好次的……好次的……”


    逗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


    一直到元宵节当天。


    一群人把带上岛的烟花爆竹全都燃放,看着绚烂烟火,倒映在整个海湾。


    光影泯灭间,望着远处深邃广邈的大海,鸡笼屿内才归于平静。


    木质结构小屋内。


    粗糙简单。


    也没有什么像样家具。


    只有一张细圆木制成的简易床榻。


    小夫妻把两个小家伙哄睡着。


    站在婴儿床边,看着两小家伙即便睡着,都舍不得松开手中海螺。


    徐妙云不由莞尔一笑,微微仰头,含笑看着朱棣,“真想快点搬来这边,这段时间,两小家伙可玩痛快了。”


    离开大明也没什么不好的。


    外面的天地更加广阔。


    雍鸣、祈婳不做大明的郡王、郡主,在这里,每天看着大海长大,她很有自信,两小家伙的胸怀,一定能向他们的父亲一样宽阔。


    不在乎权力、财富。


    她和四郎,一直存不住什么钱。


    土桥村那份分红,离开时,就留在了村里。


    来福建后,一大家子人,全靠四郎的俸禄和以前的一些积蓄。


    略微不够,还得从上次俞靖缴获的二十万两钱货中支取一点。


    县府的家里面,也没请什么仆从。


    只是偶尔雇佣短工做点他们做不了的事情。


    大部分事务,都是她、明霞、明月和孩子们自己就干了。


    吃的也不追求什么精致,确保一家人吃饱吃好就成。


    ……


    日子也过的很开心啊。


    反正,这种生活,即便是以前未嫁时,她都没有过的。


    孩子们平日里吃普通食物,也不挑食。


    每隔几天,吃顿好的,会高兴,会感到幸福。


    孩子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懂得珍惜,就连雄英、膺绪、增寿也没有什么不适应。


    雍鸣和祈婳,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肯定比从小养尊处优,一堆人伺候着好。


    “最多两年。”朱棣含笑侧头,“建安的情况,年前全都跑了一遍,我都了然于胸,今年,建安乡土村社就会全面推开……”


    徐妙云眸中含笑认真听着。


    这些情况她当然知道了。


    年前,四郎跑遍整个建安所有农村。


    自耕农,半自耕、半佃租农,全佃户,分别有多少户,都统计清楚了。


    整个建安,竟然有一千零五户完全失去土地的纯佃户。


    涉及人口大约五千余。


    这部分人,按四郎规划,今年都要迁徙东番。


    鸡笼屿这边虽然多坡地山地,少平原。


    但鸡笼河谷两侧的平地也不少。


    迁徙来的百姓,会沿鸡笼河谷两侧的平原,一直向上游开垦安置。


    ……


    除了建安。


    在他们年前离开建安出海,经过福州时,福州布政使叶茂亲自许诺,要在整个福建推动乡土村社。


    那些被抓住把柄的福建地方豪强,也纷纷派人通过蒋家,向四郎释放信号。


    愿意效仿蒋家在老家搞乡土村社。


    豪强做出这种表态,整个福建的士绅不用多想。


    即便再不愿意,也会捏着鼻子跟进。


    毕竟从四郎、辉祖,再到布政使衙门、地方豪强,都表示要办这件事。


    整个福建大环境,都要搞乡土村社。


    士绅之家最会审时度势,顺应时势。


    这种情况下,四郎反而担心太急太快,步子迈的太大,和叶茂商议决定成立一支乡土村社纠偏指导组。


    所有要搞乡土村社的村庄,都要向布政使衙门进行报备。


    布政使衙门要不断派出人去督察、指导、纠偏。


    四郎就担心这群人,为了讨好他,弄虚作假,蛮干硬干。


    为此,十分谨慎的限定了全福建,今年搞乡土村社的名额。


    今年除了建安、闽县两地外。


    福建其他地方,只有三百个名额。


    观察士绅今年搞乡土村社成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往后逐年增加审批名额。


    叶茂经历闽县大捷后,也不知父皇给叶茂的回执批示写了什么,总之,对四郎的提议,不说言听计从吧。


    至少是全力支持。


    有叶茂支持,未来整个福建形势一片大好。


    乡土村社逐步建成。


    四郎利用独家掌握的海贸权,也可以迫使福建一些地方豪强接受,雇工身股制商业模式。


    毕竟,现在海盗可不敢来福建了。


    福建地方豪强想进行海贸,只能和四郎合作。


    给四郎三四年时间。


    福建富裕不说超过江浙地区。


    但富裕程度,至少可以位列朝廷所有行省,较为靠前的位置。


    “今年一年内,把建安乡土村社框架搭建起来,明年,明年重心就会适当往鸡笼屿这边偏移……”


    发展建安乡土村社。


    他不可能像土桥村那样,精细化引导。


    给每个村搭建一个最基础模板,解决百姓温饱,往后的发展,就要靠海贸形成的商业进行宏观引导。


    比如,海贸货品贩运,需要大量竹筐之类装运器具。


    就引导一些盛产竹子的村庄,从事竹编。


    一些有着传统种植桑树,家庭养蚕的村庄,就联合商贾、士绅,逐步引导发展缫丝、纺织。


    ……


    总之,福建的乡土村社向高级发展。


    他想尝试,用经济行为,以宏观方式撬动。


    他第一次这么干。


    说实话,有些激动。


    同时还有些紧张。


    不过,一个行省,应该还能应付吧?


    明年,大量福建纯佃户迁徙东番,他麾下人口增加,也要开始建设自己的私兵了。


    其实,已经开始了。


    老头子的闽县海防,已经被他悄咪咪扒拉到自己碗里了。


    ……


    一夜好梦。


    翌日。


    鸡笼屿内。


    一行人动身启程。


    临时搭建的简易码头,其他人都登船了。


    俞靖,以及元宵节来看望朱棣的叶文举,陪同朱棣站在码头。


    朱棣视线从船上,转移到俞靖身上,“这一年,你比较忙,除了负责训练海军将士,还要经常派船去闽县接应迁徙的百姓,另外,蒋进忠抵达鸡笼屿前,你还要指挥俘虏,尽快沿鸡笼河谷两岸,整理出几个安置点,开荒这种事你不用管,但在第一批百姓迁徙来前,伱必须建好遮风挡雨的房舍……”


    他要求不高。


    只要能遮风挡雨就成。


    鸡笼河谷两岸的土地肥沃。


    百姓来了,也就头一年日子过的紧张。


    往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


    “另外,你和沈至交流沟通一下,看能不能招募一批铁匠、造船工之类,在鸡笼屿选一块地方,将来就是海军造船厂……”


    俞靖本来还满脸愁容。


    毕竟,他就是个领兵将领,让他去搞移民安置点。


    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而且,他完全没兴趣啊!


    可造船厂不同!


    这可关乎他大海军梦想。


    随即拍胸脯保证,“殿下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沈至对此事,肯定也很积极。


    造船厂同样关乎他大海贸梦。


    而且,朝廷禁海后,沿海福建、江浙地区很多原本以造船为生的匠人失去生计。


    并不难找。


    只是背井离乡,恐怕有点难搞。


    不过没关系。


    他和沈至‘狼狈为奸’,背着王爷威逼利诱那些匠人,再不成,直接绑架!


    哼!


    朱棣冷哼一声,提醒:“你最好不要做过火!”


    他虽然不清楚这家伙想怎么做。


    但这家伙跃跃欲试,冒光的眼睛就很说明问题。


    一些特殊手段,他也可以默许。


    毕竟,创业艰难啊。


    总得打破常规。


    但也不能不敲打。


    不然,俞靖、沈至这两家伙,非得给他捅大篓子。


    嘿嘿……


    俞靖挠头讪笑,“殿下放心,我们肯定不给殿下惹麻烦。”


    朱棣瞪了眼,转而看向叶文举。


    叶文举忙抱拳。


    此番代表大哥,趁着这位皇子来鸡笼屿,前来接触。


    旁听这群年轻人讨论事情。


    着实让他惊呆了。


    同时也大开眼界。


    朱元璋家老四要把福建,建设成什么样?


    大海军?大海贸?多大?


    两万精锐步军?多么精锐?


    ……


    现在,都开始筹划在鸡笼屿建造船厂。


    听到太多太多了,现在还无法想象,朱家老四口中描绘的一幕。


    只能等过几年,或许才能看清全貌。


    幸亏活下来了。


    说实话,他现在真想看看,朱元璋家老四,到底能折腾出多大动静。


    心中想着事同时,含笑抱拳:“四皇子有什么吩咐,但说无妨,我大哥对与四皇子做生意,很感兴趣,也保证,从今往后,只要兄弟们有口饭吃,绝不袭扰大明。”


    其实,他回去后,一群人就分析,眼前这位想招抚他们。


    可奇怪了。


    直到他主动来鸡笼屿作客。


    这位只是好生招待,却并未提及招抚之事。


    或许瞧不上他们吧。


    叶文举满腹苦涩。


    朱棣抱拳拱手,“叶前辈和沈至应该不陌生,沈家三房已经在建安、闽县搭建起了海贸框架,等我们回去后,就会组织一批货源……”


    ……


    双方寒暄片刻后。


    朱棣动身启程。


    叶文举也匆匆离开。


    吕珍的老巢离鸡笼屿不远,就在鸡笼屿东北方梅花瓶(棉花屿)。


    临近中午,叶文举就抵达。


    简易的议事堂内。


    吕珍以及其他结义兄弟都在。


    叶文举刚坐下。


    老三俞尧臣就迫不及待询问:“如何,朱四郎是不是想招抚咱们?还有,此人野心大不大?”


    叶文举环视众兄弟,见众人眼巴巴盯着他,苦笑摊手,“明四皇子从始至终未提及,也未暗示过招抚,我私下接触沈至,沈至也只说不知……”


    吕珍等人,顿时有些泄气,还有些不服。


    这是瞧不上他们?


    原本还担心被吞并,现在人家貌似根本瞧不上!


    “大哥。”叶文举不管其他人,郑重看着吕珍,“明四皇子有一个十分雄心勃勃的计划……”


    随即,叶文举把朱棣改造福建的整个计划,详细转述非吕珍等人。


    大海军。


    大海贸。


    两万精锐私兵。


    鸡笼屿造船厂。


    ……


    吕珍等人惊呆了。


    嘶!


    某刻,老四陈修倒吸一口凉气,“二哥,朱家老四能成吗?”


    他们以前效命张士诚,就在江浙活动,离福建也不远。


    后来出海沦为海盗,更是经常和福建方面打交道。


    福建的穷,大家心里有数。


    “真要他做成了,恐怕福建会富的流油!”


    “大海军?不叫水军、水师,叫海军,明四皇子是笃定了,要在四海之上,干出一番事业?”


    “二哥,你觉朱家老四有没有成功可能性?”


    ……


    陈修之后,其他人纷纷惊讶开口,争先恐后征询叶文举。


    吕珍虽未说话,却看着叶文举。


    叶文举十分郑重道:“大哥,今年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今年建安、闽县要全面推动乡土村社,除此之外,布政使叶茂已经完全倒向朱棣,按照朱棣要求,批准福建其他各地,建设三百个乡土村社……”


    这些消息,都是他从沈至口中打听到的。


    沈至告诉他这些,也并不是全因双方过往关系。


    分明就是替朱棣炫耀,进而震慑他们。


    ……


    “朱棣的能力,我想已经没有必要质疑了,我认为,他很有可能成功,未来海上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只会越来越小,如果要投诚,大哥,越早越好!”


    吕珍默默琢磨。


    老二带回的消息,着实让人震惊。


    投诚?


    那就等今年年底,看朱家老四到底是纸上谈兵,还是真有这份本事!


    ……


    春夏交替。


    时光冉冉。


    朱棣一行人返回福建后,就开始忙碌。


    动静越来越大。


    一条条消息,也不断传回金陵。


    第一批一百户建安百姓迁徙鸡笼屿。


    第二批两百户迁徙鸡笼屿。


    ……


    金陵,镇抚司衙门。


    纪纲捧着一份密奏,站在蒋瓛桌案前,汇报着,“指挥使,刚刚福建传来最新消息,沈家三房在朱四郎扶持下,在闽县、建安等多地,成立了大燕商行,施行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商行雇工也有身股……”


    娘的。


    他看到这些时,也有些眼红。


    一些从沈家三房调往福建的心腹,一开始就给了很高的身股。


    有的掌柜,拿到了‘一里’身股。


    福建锦衣卫估算,凭借燕王掌握的独家海贸权,这些掌柜的年底,至少能分红数千两银子。


    就是那些拿着更少身股的普通雇工,据估算,每年最低都有四五两分红。


    普通雇工也就算了。


    那些掌柜的分红,他身为锦衣卫千户都羡慕、眼红。


    他升任千户的俸禄,一年也就刚刚一千两出头。


    给商人当掌柜,挣得都比他当官的多。


    大燕商行很多小管事挣得都比县令多。


    燕王这是要做什么!


    这不是胡搞嘛!


    按照他这么个搞法,往后是不是很多小民百姓,挣得都比大家做官多?


    “还有呢?”蒋瓛拧眉询问,心中则暗暗冷笑。


    纪纲话语中酸溜溜太明显了。


    朱四郎这么搞,大明官场,很多官员都会泛酸!


    锦衣卫早得知朱四郎提出的雇工身股制,当时他就觉,不可能做成。


    朱四郎在福建能搞成。


    但陛下和太子爷,肯定不会让他在整个大明搞!


    ……


    纪纲忙道:“另外,第三批三百户建安百姓被迁徙走了,这次,海盗吕珍、梁道明势力,派出大量战船协助,朱四郎还调遣了三百海防兵前往鸡笼屿,吕珍、梁道明等人送这批百姓和海防将士抵达鸡笼屿,返回闽县后,就要带走第一批货物……”


    ……


    说到最后。


    纪纲小心翼翼窥探蒋瓛,“指挥使,福建豪强为了和大燕商行合作,也都纷纷顺着朱四郎心意,搞起了雇工身股制。”


    蒋瓛回神,神色平静,看不出什么,起身,“把密奏给我,我入宫向皇爷汇报,往后你专职负责福建事务。”


    “鸡笼屿有咱们的人吗?朱四郎在鸡笼屿做些什么?”


    纪纲忙摇头,“指挥使,鸡笼屿和陆地隔着一条海,信鸽传送不了,海峡也被朱四郎的水军控制,咱们即便送人上去,也很难把消息传回来。”


    蒋瓛顿时皱眉。


    琢磨片刻,吩咐:“想办法试着往朱四郎的海军安插人……”


    提及海军,蒋瓛唇角轻蔑笑意一闪而逝。


    朱四郎搞什么大海军的消息,已经传回朝中。


    倒不是朱四郎泄密。


    是俞靖。


    这小子,写信给昔日水师同僚,极尽吹嘘什么大海军。


    还吹牛,将来太子爷北征灭元,朱四郎私兵回朝助战时,要统帅所谓大海军,送朱四郎及其一万精锐,从海上,入秦淮河,在金陵登陆。


    可真敢吹!


    “这段时间,俞靖和那个沈至,不是在江浙地区,到处寻找船工吗?为此,不是连绑架的手段都用上了吗?你亲自跑一趟,发展几个有名的老船工,主动送上门,另外,福建的锦衣卫系统不够完善,你亲自去一趟,多建几个锦衣卫据点!”


    话罢,丢下纪纲,蒋瓛匆匆入宫……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看了一位书友的建议,建设大海军、步军会详细写一下,原定两章之内过渡到带兵回金陵以及北征,可能要稍微长点,不过不会太长,估计也就是增加一两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