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羡慕与自卑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在蒋家吃过一顿丰盛午饭后。


    谭渊等人去城外,接收沈仁都司府专门为他们腾出的营房。


    朱棣一行人,则在蒋进忠陪同下,来到县衙外。


    “朱先生,这就是县衙。”


    蒋进忠介绍中,朱棣看了眼县衙,转身向后看去。


    县衙附近的建筑还好。


    可稍微往远看一点。


    目视所及,都是低矮、杂乱、屋顶连瓦都铺不起,铺着茅草的临街小屋。


    临街的店铺都如此。


    城中其他各处的房舍,可想而知。


    再次转身,审视县衙。


    县衙明显新修缮不久,虽然没有蒋家所居住区域,建安士绅豪强宅子那种奢华,但也修缮的十分不错。


    简约中,处处透露着威严。


    日常办公,以及居住生活其中的县太爷,一定很惬意。


    ……


    孩子们好奇看着朱棣,不知师傅再想什么。


    某刻。


    朱棣提步沿阶而上,众人这才忙跟上。


    朱棣边走边问:“县学情况怎么样?”


    乱世某些军阀都能下令,城中修缮好的衙门让出来办学。


    他身为建安县令,不能马上让建安百姓过上好日子。


    若是建安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如果环境很差,还是能想办法短时间改善的。


    当然,他也无法让出县衙。


    首先,这个时代不容许他做这种,不符合时代的事情。


    他也不想这样做,被人扣一个邀买人心的帽子。


    与其做这种事。


    还不如想办法,抓紧时间,改善建安百姓的日子。


    其次,随行而来这么多人口。


    说实话,除了县衙,其他地方还真容纳不下他们这么多人。


    蒋进忠有些明白朱棣的心思,忙道:“先生,县学就在县衙西侧,也是咱们大明立国后,第一任县令让建安士绅捐助修建的……”


    为了更容易通过童生考试。


    士绅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学学习。


    自家孩子要在里面读书,条件怎么可能差的了。


    ……


    说话功夫,参观了前面府衙,最后来到府衙后宅。


    后宅是专门提供给官员及官员家眷,随行人员居住的。


    朱棣看向徐妙云,“你们带孩子去看房间,安排住处吧。”


    徐妙云笑着点头,然后带着众人离开。


    “进忠,带我去书房。”


    进忠?!


    以前朱先生称呼他蒋青天、蒋县令、蒋县尊,偶尔笑骂一句蒋胖子。


    可哪怕是蒋青天。


    都没进忠听着舒服。


    因为午后还有事情,中午喝酒也就浅尝辄止,根本没醉,他此刻却有些浑身轻飘飘……


    “你发什么呆!”朱棣没好气笑骂。


    蒋进忠回神,讪笑,“先生,这边……”


    蒋进忠带路,很快来到一个雅致小院。


    推门而入。


    朱棣就见里面书桌、书架、香炉……


    布置的十分雅致。


    十分适合读书。


    扭头看向蒋进忠。


    蒋进忠讪笑,“几天前,上任县令走了,我本家族叔就是县衙县丞,我借着这层关系,提前给先生布置了后宅……”


    说着,见朱棣微微皱眉,话锋急转,语速极快,忙解释:“先生,所有花销都是我家出的,绝对没花县衙一文钱!”


    他就是想让殿下住的舒服点。


    也知道殿下性格。


    岂会动用县府的钱。


    朱棣瞥了眼蒋进忠,走到书桌后坐下,感受着木质椅子的舒适包围感。


    就这把椅子,都是精品。


    抬头,笑骂:“你的心意我收下了,但提前告诉伱,接下来,我治理建安期间,不会给你蒋家任何优待,而且,因为咱们的关系,我制定的规则,你们不但要遵从,还要比其他人做的更好!”


    蒋进忠顿时笑了,刚坐下,又起身拍胸脯保证:“殿下,你看着就行!”


    他和殿下的关系。


    根本用不着,用这种方式讨好殿下。


    也并非想以此,换殿下给蒋家什么好处。


    就是单纯想让殿下住的舒服点。


    殿下对他有再造之恩。


    没遇到殿下的蒋进忠,和遇到殿下后的蒋进忠是两个人。


    这是为老母亲奔丧回家后,他家那个老狐狸爹亲口说的。


    老狐狸爹还说:这回不怕自己死了,他把蒋家败光了。


    以前除了忠心殿下,再找不到其他办法报答殿下。


    现在殿下来建安。


    他可算找到机会了。


    要是哪天,殿下要造皇帝的反,他蒋进忠这两百多斤肉,也敢豁出去!


    朱棣可不知蒋进忠想什么,指了指蒋进忠身后的椅子。


    等蒋进忠坐下后,询问:“建安的情况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城中百姓都这么穷,城外农村百姓呢?”


    “我看你们这些豪强之家的富裕程度,并不比江宁士绅差……”


    不,建安这些豪强之家富裕程度,要超过江宁士绅。


    “你给我说说。”


    蒋进忠试探道:“殿下,要不要我把本家族叔叫来,我们一起向你汇报?”


    朱棣点点头。


    蒋进忠立刻高兴起身,快步冲到门口,大喊:“族叔,快点!”


    很快,朱棣就见一个二十几岁,比蒋进忠还年轻的青年,抱着一迭账簿、黄册、鱼鳞册出现在门外。


    显然,蒋进忠这个族叔,一直就在外面某处藏着,等他召唤,不出意外,又是这个蒋胖子安排的!


    蒋进忠拉着青年快步进来,“殿下,这是我本家族叔,年纪小,辈分大,考中秀才后,就在我爹安排下,担任了建安县丞,我们这边,这种情况很平常……”


    朱棣认真听着。


    同时打量着青年。


    他知道,南边这边,朝廷任命的县令是流官,但没什么发展前途的县丞,大多由地方豪强族中读书人担任。


    这也是无奈之举。


    南边的地方宗族力量,比北边更强势。


    同时,像福建这些地方,山高皇帝远。


    朝廷派来的流官,想要统御地方还真不容易。


    县丞这位二老爷任用本地读书人,就是县令和地方豪强间纽带。


    当然,这种事有好有坏。


    坏处,地方力量能左右朝廷政令,让朝廷政令到了县一级,执行后,变得面目全非。


    好处,地方力量能制约县令。


    总之,任何事,都有好有坏。


    没有绝对的好,也没绝对的坏。


    “下官蒋有孝,拜见县尊。”青年捧着一摞东西,鞠躬行礼。


    朱棣笑道:“把东西放下,坐下来说话。”


    蒋有孝谢过后,把鱼鳞册、账簿放在朱棣面前,紧挨蒋进忠坐下。


    朱棣低头翻看着鱼鳞册,同时说道:“进忠,你们叔侄给我介绍一下建安的情况。”


    蒋进忠和蒋有孝低声说了朱棣想知道什么后,率先开口:“先生,咱们福建这个地方多山少地,自古以来就穷,光靠种地的产出,说实话,即便搞成乡土村社,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想富也很难……”


    ……


    “我看,你们家周围的豪强宅院,都富丽堂皇,为什么,你们富,而城内百姓都穷的面有饥色?”


    蒋有孝诧异看看蒋进忠,又看看朱棣。


    这么敏感的问题,问的这么直接?


    蒋进忠却一点儿都不拘谨,直言不讳,全盘托出,“先生,若我们这些家族,也像江宁士绅,从土地和城内几间铺子赚钱,那肯定过不上这种富裕生活……”


    ……


    “自唐朝开始,海贸出现,咱们福建士绅眼中,土地就不重要了,兼并土地最大的目的,就是确保一条后路,大伙儿来钱的途径,主要是海贸……”


    ……


    朱棣听明白了。


    朝廷禁海后。


    福建地方豪强,就勾连官府、海盗,走私。


    以前不禁海。


    福建百姓除了种地,也能从海贸中,多少获利赚点。


    现在禁海了,搞走私,百姓从中分润一点汤水的机会也没了。


    反倒是地方豪强,虽然也有损失,可凭借走私,只是赚的不如以前多了,但还能维持富贵生活。


    以前的顶尖豪强,因为禁海,可能获利更多。


    这禁海造成现状。


    和经济不景气有些类似。


    经济越是不景气,财富越往少数人流动。


    他想在建安试着搞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就是想分化财富流动方向。


    古往今来,统治者,其实都在不断摸索,财富分配问题,试图延长统治。


    所有有为的明君,都进行过类似问题。


    盐铁专营、酒水专营……


    还有类似朝廷在江浙地区征收高赋税的方式。


    江浙地区贡献大,朝廷就可以少从其他地区征收一些。


    可这种方式,弊端也很大。


    官员插手,层层贪腐。


    到了朝廷中枢后。


    如果是老头子那种,并不贪图享乐的皇帝倒还好。


    若是个贪图享乐的皇帝,经过层层贪腐,征收上的田赋,最终都会浪费掉。


    就像‘不肖子孙’修道皇帝嘉靖和严嵩。


    严党贪污。


    嘉靖拿着分到的民脂民膏修道炼丹。


    他搞乡土村社和身股制,就是想不经官员这层‘中间商’,进行民间层面,财富调节的尝试。


    ……


    就在朱棣向蒋进忠叔侄,了解建安现状同时。


    徐妙云也带着众人安排好了住处。


    蒋进忠都给收拾好了。


    就连孩子们房间的新被子、以及孩子们在县衙上课的学堂都准备好了。


    学堂在后宅西侧。


    紧邻县学。


    从西门出去,就是县学供孩子们玩闹,青石铺就的阔地。


    看过住处和学堂后。


    一群孩子就迫不及待跑到外面的阔地玩起了成语接龙、诗词接龙游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玩着玩着,就有一群同样在阔地玩闹的孩子‘凑近’,围在远处观望。


    毛老六负责孩子们的安全,在一旁看着。


    扫视一群脏兮兮的孩子,确定没危险后,就闭上眼晒太阳,‘这些孩子,羡慕东旭他们啊!’


    他一眼就看到了这些孩子,看着东旭等人时,眼中极力隐藏的羡慕之色。


    羡慕东旭等人能读书!


    羡慕东旭等人虽然衣服也有补丁,却干干净净。


    建安县这么大,这些穷苦出身孩子,跑到县学外玩耍,或许现在还懵懵懂懂,不太清楚读书意味着什么。


    但一定对读书,有一种懵懂向往。


    建安的贫穷现状,这样的孩子,一定很多很多!


    “我叫杨东旭,跟着师傅师娘从江宁来,我们一起玩吧?”


    某刻,东旭的声音,打断毛老六思绪。


    睁开眼,就见东旭、原吉还有他家小子,走到围观孩子们面前,邀请大家一起玩。


    这群建安本地孩子,转身就跑。


    跑远一些,继续围观。


    转身一刹那,他分明从这群孩子眼中,看到了自卑。


    东旭几个小家伙碰壁后,挠头返回,来到毛骧面前,“阿毛叔,我们看他们想玩,邀请他们,他们怎么跑了?”


    毛骧笑着揉了揉杨东旭脑袋。


    小家伙虽然是这群来福建孩子中的孩子王。


    最优秀的一个。


    可到底还是年纪太小。


    他们知道,遇到少爷、少夫人多么幸运。


    但这种认知,年龄太小,还并不深刻。


    等他们长大后,就会真正明白。


    远处这群,羡慕又自卑的孩子,将来也会明白少爷来福建,主政建安,于他们而言多么幸运!


    “等吃晚饭时,问你们师傅。”


    他担心,他的解释,把这群孩子带歪了,还是让少爷给孩子们讲吧。


    ……


    晚饭。


    朱棣和蒋进忠叔侄的谈话才结束。


    顺便挽留二人一起用饭。


    徐妙云收拾出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和小家伙们一起吃饭。


    等朱棣到时,孩子们早围着桌子做好了。


    “师傅、蒋青天!”


    三人入内,孩子们异口同声打招呼。


    蒋进忠知道朱棣和孩子们的感情,一点儿都不奇怪,只是埋怨自己考虑不周,乐呵呵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


    蒋有孝则震惊了。


    他第一次见,县太爷上任带着这么多学生,还有女学生。


    而且还和学生一起吃饭。


    看桌上摆放的菜肴,虽然分量足,却很简单。


    要知道,这位县太爷,还是本朝四皇子!


    朱棣带着二人来到大人一桌,笑着招呼:“进忠,比不上今天中午,你请我们的,不介意吧?”


    蒋进忠脸皮极厚,笑着顺杆爬:“殿下,你要是答应的话,往后,我宁愿天天来和你一起吃这些简单饭菜。”


    他是贪口腹之欲。


    可要是能天天和殿下一起吃饭。


    心理的满足感,都能醉人!


    往后,他都能吹一辈子。


    “那你可记得交伙食费。”毛老六笑着打趣。


    众人谈笑间,开动。


    吃的差不多后。


    雄英、东旭、原吉、杨荣几个小家伙走到朱棣面前,“师傅,今天发生了一件事,阿毛叔让我们问师傅……”


    随即,东旭把遇到的事情,讲述给朱棣。


    “师傅,为什么,他们不愿和我们一起玩,我看他们,好像挺想和我们一起玩。”


    孩子们纷纷看着朱棣。


    蒋进忠、蒋有孝有些羞愧。


    孩子们不懂。


    但他们听后就懂了!


    说白了,都是穷闹得!


    物质生活的穷。


    让建安孩子羡慕东旭等人,同时又自卑!


    蒋进忠看向朱棣,东旭他们是幸运的。


    现在殿下来了建安。


    他们建安的孩子,也是幸运的。


    殿下肯定能让建安孩子,未来某一天,敢和东旭等人,不卑不亢一起玩耍!


    沈至看了眼蒋进忠,好奇看向朱棣,想听听朱棣怎么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朱棣目光在孩子们身上转了一圈,然后收回,笑着说道:“你们说话的口音、以及生活在府衙、身上干干净净……”


    彼此间,有太多不同。


    建安本地孩子羡慕、自卑、害怕、陌生……


    “四叔,是不是我们也故意弄得脏兮兮,那些同龄孩子就愿意和我们玩了?”朱雄英皱眉询问。


    东旭哥他们穿着补丁衣服。


    和他一起玩,也从未有过自卑啊?


    众人全都不由诧异看着朱雄英。


    对朱雄英能想出这样的法子,十分惊讶。


    紧接着,想到朱雄英的身份,又觉合理。


    朱棣不由笑笑,点头道:“这也是方法之一。”


    “但四叔并不赞同这种方式,这是一种向愚昧妥协的方式,只是达到了接近这些孩子,并未达到,改变他们自卑的目的。”


    “殿下,若是换你,你会怎么做?”沈至突然插口。


    本来只是孩子们的问题。


    可此刻,他也十分好奇。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