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等朱棣回归!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姐夫,我们能不能去军中效力?”


    队伍行进中。


    徐增寿、徐膺绪骑马跑到朱棣身边,舔着脸,眼巴巴看着朱棣。


    陛下竟准许姐夫组建两万规模军队!


    要知道,这可是姐夫的私兵!


    朱棣微微皱眉,“你们怎么知道的?”


    当时就他、父皇、大哥三人。


    “姐夫,我们偷听到的,不光我们,还有其他人肯定也偷听到了。”徐增寿讪笑。


    他十分肯定。


    李善长也偷听到了。


    因为他注意到,当时李善长脸色,短时间变了又变。


    朱棣也没纠结此事。


    这种事瞒不住。


    很多人都会盯着他在福建的一举一动。


    两万人的军队,根本不可能瞒得住。


    父皇,恐怕也没想过瞒着吧?


    想通后,收敛思绪,瞥了眼两个小混蛋,“到福建后,你们就去村子里,跟着搞乡土村社建设,什么时候乡土村社建成了,我什么时候,让你们领兵,如果和百姓打交道,都干不好,那就老老实实回家,混吃等死吧!”


    这次离开,泰山让他把这两小子带上。


    泰山也是没办法。


    这两混账不是读书的料。


    待在金陵城,每天想着法往外跑。


    和一群同龄人混在一起,去城外做些赛马之类的意气之争。


    而年龄又小,现在送到军队中,也不合规矩。


    既然没有在书本上学知识的毅力和耐心,索性就去实践中学习。


    反正,他们需要的是能力,有能力,就不愁前程。


    对泰山的想法。


    他倒是比较认同。


    这两混蛋小子,脸皮厚,能说会道,和周浪一个德行。


    这种人一般比较好动,很难坐下来钻研学问,适合在实践中学习。


    带兵机会,他也会给。


    但绝不是现在。


    先让他们去农村,搞乡土村社,切身感受百姓疾苦。


    对他们往后人生,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啊?


    徐膺绪、徐增寿傻眼了。


    旁边,徐辉祖笑笑,没好气道:“我当初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别一天到晚,总想着一步登天!”


    姐夫是为这两小混蛋好!


    以前,父亲让他回凤阳老家种地,他也不乐意。


    父亲也没坚持。


    后来去土桥村。


    起初,完全就是因姐夫和阿姐在土桥村,去的次数多了,慢慢喜欢上土桥村。


    ……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


    徐膺绪、徐增寿相互对视,无奈点头。


    朱棣瞥了眼二人,也不搭理,放慢马速。


    等徐妙云娘三的马车跟上来后,翻身下马,钻入马车。


    两小家伙躺在厚厚的被子上,睡的正香,徐妙云拿着一本书,独自看着。


    听到动静,扭头,莞尔笑着低语,“这么快就想两个小家伙了?”


    “想谁,你不知道?”


    徐妙云闻声,俏脸瞬间变红,扭头,假装给两个小家伙盖小被子,“幸亏雍鸣、祈婳现在听不懂,不然会很伤心。”


    朱棣含笑环臂,靠着车厢,转移话题:“知道父皇和我说了什么吗?”


    徐妙云好奇转头……


    “老头子说,准许我组建两万私兵……”


    徐妙云惊的微微张嘴。


    两万私兵!


    相当于三个藩王亲卫了!


    ……


    “还给我下了命令,大哥北征灭元时,必须带一万精锐回来。”


    朱棣话落,徐妙云感慨道:“父皇真的在为我们以后做安排……”


    她有种感觉。


    父皇似乎对大哥包容四郎,和四郎能磨合好的期许,越来越低了。


    是什么让父皇,突然发生这种转变?


    当然,无论是什么原因让父皇发生转变,对他们而言,都是件好事。


    至于下死命令,让四郎带一万兵马回来,帮助大哥灭北元。


    这道命令中,父皇的一些考量,没必要深究。


    父皇的位置,这些考量,都是应该的。


    ……


    洪武门。


    马车缓缓驶入。


    马秀英微微皱眉,看向朱元璋,“为什么突然给老四这么大权限?”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还记不记得,咱和你说过,咱看到老四头上长犄角……”


    他这个儿子,身上具备,成为一条真龙的潜质。


    也有能力,开拓、开创一个江山。


    如此,还愿屈居标儿之下?


    这回就当是一次考验。


    如果老四再回来,表现出不愿臣服标儿的苗头。


    他就不再谋划什么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对标儿磨刀结束,他和秀英走之前,就彻底放老四离开。


    让老四带一万精锐回来,就是想看看老四练兵、带兵的能力。


    决定对老四的支持力度。


    老四是他喜爱的儿子,把儿子送出大明境外闯荡,不支持,不配为人父。


    但支持力度也必须掌握好。


    不能让老四建立的势力,压过大明。


    最好是老四弱于大明。


    标儿这一脉,和老四这一脉,相互依靠。


    标儿这一脉,掌握丰富资源。


    老四这一脉,依靠大明的棉布、瓷器等资源,获取商贸利益。


    他倒不是担心老四。


    是担心,老四发展太好,朝中有人眼红,等他和秀英不在了,借口老四当初创业,受了大明恩惠,要求老四割地之类。


    这类事,有没有可能发生?


    有!


    所以,如果老四的军队很精锐,不需要他支持,他就不会支持。


    这次让老四带兵回来帮标儿北征灭元。


    也等于是还账。


    “当然,这只是咱的设想,未来如何,谁又能知道呢。”


    朱元璋无奈笑笑,他对老四的期许,都变多少次了?


    马秀英默默松了口气。


    ……


    胡府。


    “什么!”


    胡惟庸浑身绷紧,瞪大眼,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点点头:“朱皇帝亲口许诺,朱四郎占据东番后,准其建立一支,上限两万人精锐!”


    朱四郎统帅两万精锐。


    足可以扫平四海之地,任何一个蛮夷小国了!


    海盗陈祖义,都能称霸海面。


    朱四郎若是去了。


    且拥兵两万,极有可能成为大明四海之王!


    ……


    “朱皇帝还说了,等太子北征灭元时,要朱四郎带一万精锐回来助战。”


    ……


    胡惟庸惊呆了。


    朱皇帝就不怕,太子和朱四郎反目成仇,朱四郎势大,夺了太子的皇位?


    朱四郎再回金陵,就会带一万私兵,耀武扬威,锦衣回归?


    ……


    一个个问题,接连不断冒出。


    他却一个答案也没有。


    许久后。


    胡惟庸回神,咬牙道:“我就不信,他们老朱家能避免祸起萧墙!”


    朱四郎发展的好,朝中百官不眼红?太子系不眼红?


    大明境内的地方豪强不眼红?


    他太了解人的贪欲了!


    这些人,都会为了利益,推动太子对朱四郎动手!


    ……


    胡惟庸越想心情越好,笑道:“恩师,这大海和陆地也不同,朱四郎在陆地善战,到了海里可未必了……”


    大海盗陈祖义,那是一个祖辈,就背离中原,去南洋蛮夷小国谋生之人。


    朱四郎或许还晕船呢!


    海里的战争,如果真这么容易。


    大明又岂会,被动禁海,设立海防。


    不止大明。


    从元朝开始,就在沿海设立海防。


    说白了,就是水上力量薄弱。


    元朝攻打倭国和占城过程中,继承南宋的水军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


    自此之后,元朝就终止对水军投入,一百年,等朱皇帝取代元朝,建立大明后。


    接受最强大的一支水军,还是朱四郎、徐达这对翁婿,辽东大捷,归顺的这支水军。


    造船技术、善水战的将士,一百年的荒废。


    朱皇帝厉害,也变不出来。


    至于朱皇帝和陈友谅的潘阳湖水战,这种江河湖泊上的战斗,实践证明,在海上不适用!


    大明一国之力,尚且做不到的事情,朱四郎就能做成?


    “或许,朱四郎还会陨落在大海上!”


    ……


    就在胡惟庸、李善长议论之际。


    朱元璋对朱棣的交代,也被很多去送行之人,传开。


    并且,在有心人刻意推动下。


    迅速在金陵城蔓延。


    “燕王走了!”


    “啊!俺一直在洪武大道盯着,怎么没发现!”


    “定是天一亮,甚至宵禁刚结束,燕王就出城了,听说陛下准许燕王组建两万精锐!”


    ……


    “太子爷要北征灭元?”


    “这个不重要,到时候,燕王将带一万精锐回来,到底真的假的?”


    ……


    朱标将在未来北征灭元的消息。


    也在不经意间,‘巧妙’在民间流传开来。


    ……


    左相官房。


    宋濂焦急道:“伯温,我知燕王对你有救命之恩,但陛下如此纵容燕王,你身为左相必须劝谏!”


    “两万精锐!”


    “燕王带一千精锐,就能纵横草原,给他两万精锐,他极有可能,从福建出发,打下半个中原!”


    ……


    刘伯温哭笑不得看着宋濂。


    这位大儒,倒是真敢说。


    也足可以看出,燕王的优秀,的确给很多人十分大压力。


    “景廉兄,陛下这样安排,肯定有深意。”


    刘伯温打断宋濂,压声道:“若我没猜错,陛下是想把东番封给燕王,让燕王成为大明四海藩屏,镇压四海盗贼,将来时机合适,会放开海禁……”


    更深的内容,关乎陛下的磨刀计划,就不能透露给宋濂了。


    所有人都没注意到。


    就在有关燕王的议论中。


    还出现了太子北征的消息。


    此事,即便在朝廷中枢,也只有少数人知晓。


    不出意外,是陛下趁所有人都关注燕王,把消息,混于其中,捅出去的。


    其实,就是趁机向外界吹风。


    免得将来突然宣布,民间震动,朝中百官也闹腾。


    眼下,所有人关注重点都是燕王。


    且燕王眼下势头太盛。


    百官听闻太子不久将来,将挂帅北征灭元,内心也是期盼的。


    若是换个环境。


    没有燕王,百官若是听闻太子挂帅北征,恐怕早去御书房跪着请愿了。


    大部分文官,都希望,陛下之后的大明皇帝,都不要操刀了。


    操刀皇帝太强势!


    ……


    宋濂从震惊中回神,抚须点头:“这么安排好,这么安排好!燕王这等太过优秀的皇子,就应该安排去大明之外!”


    朱四郎,就算是封藩。


    都无法让人放心!


    打发去东番,远离大明,恰恰好!


    刘伯温瞥了眼宋濂,提醒:“景廉兄,现在说好,将来若燕王发展的好,你们这些太子的支持者可不要眼红……”


    他得提前给宋濂打个铺垫。


    今天送行,有种强烈预感。


    燕王这一走,就是龙归大海。


    燕王在外,发展不好倒也罢,就怕太好,被人眼红。


    别人眼红没什么。


    就怕太子系眼红,撺掇太子,或者背着太子做什么蠢事。


    别说燕王对他有救命之恩。


    身为左相,就是为大明。


    他都希望,这种事永远不要发生。


    宋濂是太子老师。


    且在读书人中威望很高。


    若是将来,宋濂能劝说太子系众人,或许可以把风险降低很多。


    宋濂狐疑看着刘伯温,“可能吗?咱们大明,天朝上国,富有四海,至于眼红燕王在外闯出的一点基业?”


    “伯温放心,若真有人,如此不要脸,我第一个站住来反对!”


    或许,燕王真有这种本事吧。


    即便有。


    那也是人家燕王自己拼搏来的。


    若是有人眼红,他就算是太子的老师、支持者。


    也会第一个站出来,指着眼红的同僚,大骂!


    刘伯温看了眼宋濂,无奈摇头……


    这位大儒,谦谦君子,又岂会明白,俗人的贪欲和无耻!


    ……


    十数日后。


    北平。


    秦王府。


    书房。


    朱樉呆滞看着前后脚,接连收到的两份信报。


    嗒嗒嗒……


    急促脚步声传入。


    朱樉回神。


    循声看去……


    姚广孝身影出现在书房外,一只脚踏入书房,便迫不及待问:“殿下,可是朱四郎动身南下的消息?”


    朱樉点点头,又摇头,“不止,除了老四去福建的消息,紧随其后,还有一份信报……”


    老四去福建,并且还肩负剿灭福建倭寇之事。


    之前就传来了。


    这次只是更加详细。


    比如,老四的五百亲兵也跟着南下等等……


    这些都不算什么。


    最后一份信报,才最令人震惊。


    父皇竟然把东番许诺给老四。


    并且准许组建两万私兵!


    不久将来,大哥还要亲自挂帅北征灭元。


    彼时,老四还必须带一万精锐回来助战!


    ……


    姚广孝听闻后,也惊呆了。


    朱樉对此一点儿都不奇怪,抬头,“姚先生,我父皇到底想干什么?对老四的喜爱,已经不设防了?”


    说实话,他都有些嫉妒羡慕。


    老四的能力,统兵两万!


    若真有反意。


    大明沿海省份,就是老四囊中之物!


    姚广孝拧眉摇头,也看不清了。


    琢磨片刻,又自信笑道:“殿下,不管陛下什么想法,但太子挂帅北征,至关重要!”


    朱四郎领一万精锐回来助战。


    太子爷、太子系、朝臣是什么反应,都能在这次北征灭元之战中反映出来!


    其实,皇帝怎么想根本不重要,无论皇帝做什么安排,肯定都是想朱家和和睦睦。


    可其他人,会让皇帝如愿吗?


    “而且,北征灭元,对殿下而言,也是一个机会,殿下从现在开始,就要准备了!”


    “辽东送回朱四郎的兵法操典后,殿下就想办法搞一本,在亲卫中推行训练!”


    ……


    朱棣并不知。


    他走了。


    但关于他的议论并未平息。


    相反很多人已经开始议论他到福建后如何如何,将来领兵回来,又如何如何?


    数月后。


    一行人,终于进入福建境内。


    此刻,已是夏末秋初。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