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御下之道,当施之以恩义

作品:《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华缉对郑平的拥护,让胡昭心下一凛,对郑平的畏惧之心更深了。


    堂堂一个高唐县的名门贵公子,对郑平的态度却如侍兄长一般。


    待得胡昭离开,华缉犹自激动不已,让老仆去请郑平赴宴。


    但老仆却是摇了摇头:“郑县丞受高唐令青睐,必定会被盛情款待,今日是请不到的。”


    华缉怔住,面有遗憾之色:“幸得忠叔提醒,我倒是忘却了。”


    “但礼不可废,遣人去县衙候着,将我的请帖奉上。”


    “缉公子。”老仆言语忠厚,但眼神精明:“歆公子去洛阳前多有嘱咐,让缉公子在家读书养望,切勿掺合官场之事。”


    华缉不在意的挥了挥手:“忠叔,我已加冠,不是不知分寸的少年郎了。”


    “显谋兄素来眼高,对朝中的公卿亦是多有鄙夷,如今却甘愿当一个小小的高唐县县丞,效力于名声浅薄的刘备。”


    “我料显谋兄必有大事谋划,三年前不能随显谋兄仗剑出游,我已颇有遗憾。”


    “如今再遇显谋兄,岂能再受兄长束缚,只在这宅中读书养望?”


    “大丈夫之志,应如长江东奔大海,而非明哲保身,徒废光阴。”


    华缉眼中有光。


    二十岁的青年,一腔热血心中舞,敢学去病大丈夫!


    老仆见状,不再多言,但双眸之中却多了三分欣慰之意。


    ……


    胡昭办事效率很高,不过半日的时间。


    高唐县境内四个乡有权势的豪强富商,全都通知到位。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一里大概五十户到一百户不等。


    但因为天灾人祸频繁,各乡的户口也锐减不少。


    四個乡加起来,明面也才万余户。


    但这万余户,通知到位的豪强富商却多达五十人!


    县衙,客舍庭院。


    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郑平独坐石桌前,借着月光逐一翻阅胡昭准备的户籍、人口、钱粮、房屋、田地、诉讼、贼事等文书统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治理一县,得了解一县。


    想对高唐县的豪强富商施以恩威,就得尽可能多的了解高唐县的具体情况。


    良久。


    郑平将最后一本文书放下,徐徐起身。


    铿锵的剑鸣声响起,郑平配剑出鞘,月下任舞。


    剑风时而凌厉,时而沉稳,时而巧变,时而奇诡。


    但舞剑的人,儒雅而沉稳,又仿佛如那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轻微的步伐声响起,胡昭小心翼翼的来到客舍庭院。


    见郑平在月下舞剑,胡昭也不敢惊扰,但那双精明的小眼睛中却多了一丝惊讶。


    “这剑术,一般的刺客都近不了身。”胡昭下意识的想。


    待得郑平呼气而立,收剑回鞘,胡昭这才近前递上文书,言语恭敬:


    “县丞,这是明日赴会的人员名单,烦请过目。”


    郑平扫了一眼文书,却见“华缉”的名字位于文书首位。


    而华缉之下,则有五十人的姓名、籍贯和势力简介。


    内容一目了然。


    “胡昭。”郑平回到石桌前,将文书放下,一双睿眼扫视胡昭:“你很聪明,也很会审时度势。”


    “依你往日德行,县尊本是容不下你的。”


    “但念你政务精熟,有实干之才,我亦不想你这一身才学埋没于泥垢之中。”


    “若你能勤修德行,今后前途即便是一郡太守亦能胜任。”


    这明显暗示的言语,胡昭又如何会听不明白?


    “下官谨记县丞教诲,今后必定勤修德行,不辜负县丞的厚望!”胡昭言溢于表,暗暗松了一口气。


    郑平自石桌上取出一本左伯纸装订的书册,递给胡昭:“《律令》一道,向来晦涩难学,如今精研《律令》的士人亦是极少。”


    “令尊昔日于家父门下求学《律令》,想必留有家风。”


    “这本《律令》,是家父几经校注后的最终版,今日赠于伱,望你莫忘了令尊在世时的教诲。”


    胡昭的瞳孔瞬间紧缩。


    虽然自称郑玄门人,但胡昭的父亲其实也就郑玄几千门人弟子中不起眼的一个。


    估计郑玄都不记得胡昭父亲的名字。


    求学律令,也就听了几场郑玄的聚众授课,不似孙乾、国渊等门人能得到郑玄一对一的授课。


    胡昭更不用提了。


    父亲早逝,所谓的家风传承也就家中的藏书来充充门面。


    只有少年历经苦难的,才会更懂社会险恶、现实残酷。


    胡昭虽然向往清流,但更明白如何抉择才能在这世道中生存。


    德行?


    那是能保证自己可以活下去的情况,胡昭才会去考虑的。


    但此刻,郑平却因为胡昭白日里提到的求学律令一事,就赠胡昭一本经过郑玄几经校注的《律令》。


    这让胡昭如何不震撼?


    坚持自称郑玄门人之子,本来就是情急之下的保命手段。


    胡昭不信郑平猜不到用意,但正因为相信,胡昭才震撼。


    自古以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胡昭有实干之才,但无经世德行。


    这样的人,注定是会受到诟病的。


    但郑平却唯才是举,肯定了胡昭的才能,又劝胡昭勤修德行,更是慷慨赠书!


    要知道,即便是师徒,也未必会赠书的!


    器量宽一些的,口述让你自己记录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赠书?


    “县丞,这,太,太贵重了!”胡昭语气颤抖,右手伸了出去,但很快又缩了回来,想要又不敢要。


    这可是郑玄亲自校注的《律令》啊!


    “胡昭,书籍虽然贵重,但他毕竟只是知识的承载体。”


    “真正贵重的,是潜心研究知识的人。”


    “而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即为经世致用!”


    “你有实干之才,不似腐儒皓首穷经、清谈高论,有资格研究这《律令》。”


    郑平淳淳善诱,让心思驳杂的胡昭,渐渐由惧意滋生了敬意。


    “谢先生赠书,愚下谨遵教诲!”胡昭双手捧过《律令》,语气更显真诚。


    如果说刚才满口信诺的“勤修德行”是胡昭下意识的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那么现在口称“先生”,是胡昭真心敬意了。


    看着胡昭离去时,那强忍的惊喜,郑平拾起羽扇,轻扇肩头,尽显智慧之机。


    御下之道,当施之以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