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甄嬛

作品:《甄嬛传之碧根果重生

    皇帝崩于雍正十三年的八月。


    天子弥留之际,殿里殿外跪满了妃嫔、宗亲和大臣。皇帝召见完张廷玉,便只点了甄嬛与弘历入殿。


    谁也不知道三个身份最尊贵之人在里头说了什么,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弘历小心地扶着毫无生气的甄嬛推开殿门。殿外跪着之人皆敛了哭声,却又止不住地流出呜呜咽咽之音来。


    月光清冷如霜,照得人越发寒冷彻骨,甄嬛环顾深宫华林,泪水漫出眼眶,悲恸响彻九霄:


    “皇上,驾崩——”


    先帝大行,四阿哥弘历于灵前继位,大行皇帝身后事宜全由新帝连同朝臣操办。一切看似与前世一般无二,却又不一样了。


    前世的允礼和玉婧皆未曾活到这时候,允礼还好,死后灵魂仍在紫禁城里,玉婧却是对这些身后事一概不知。


    如今最叫人担忧的是甄嬛。


    先帝勤勉,自弘曕、灵犀出生后便不再沉溺于后宫之事,虽有各宫妃嫔在,却几乎不曾幸之,与甄嬛全然一对寻常夫妻。相濡以沫十数载,现今皇帝忽然离去,甄嬛自然悲恸万分。


    “皇上弥留之际传位给了当今皇帝,叫皇帝万要善待我们母子,还说……”一提起先帝,甄嬛泪便止不住,“若有来世,要与我做一对寻常夫妻。”


    玉婧与玉娆皆含泪劝慰,甄嬛却忽而问她们:“你们说,会有来生么?”


    玉娆欲言又止,玉婧却暗暗垂下眼眸。来世这种事,若非她亲身经历,凭谁说她都是不信的。可自己能重生、允礼能重生,先帝是否也能重生呢?


    见两个妹妹皆沉默不语,甄嬛蓦地笑了:“瞧我,竟是犯糊涂了。生死有命,又何必想这些没来由的。”


    说着说着,语气坚定起来:“皇上最放不下的便是几个孩子,我便更要护好这几个孩子。”


    甄嬛从来便是言出必行之人,她的三个亲生的孩子,胧月有敬贵妃养着护着不用担心;剩下的一对双生子,谁也没想到她会做一个这么大胆的决定。


    “皇额娘的意思是,要将六弟过继给谦太妃?”


    寿康宫里,喜怒不形于色的弘历听到这个消息也不免意外。谦太妃便是谦嫔安陵容,先帝大行后方才被尊为太妃。弘曕被过继给陵容,虽然仍是皇子,可身份却会大不如前。


    “陵容已没了母家,来日瑞宁出嫁了,越发孤苦无依。她自幼便待弘曕犹如亲子,就让弘曕去尽尽孝吧。哀家有皇帝一个好儿子,便够了。”


    弘历这才喜不自胜,当即允诺:“皇额娘至纯至善,儿子钦佩。儿子会让六弟成年之后享亲王之尊,以不负皇额娘厚爱。”


    “额娘替你六弟谢皇上隆恩。来日弘曕出宫建府,谦太妃必要移居。到那时只盼皇帝能让我们姐妹多见上几面,便是你的孝心了。”


    让弘曕做安陵容的儿子一事一传开,后宫无不震惊,连安陵容本人都是意外的。


    甄嬛倒是很淡然,拉着陵容极其认真道:“陵容,这偌大的宫里如今也就你和淳儿唤我一声姐姐了,你若真当我是姐姐,就且听我一言。”


    “皇帝并非我亲生,又多思多疑,倘若弘曕还是我的儿子,太后幼子这个名头只会对他不利。故我此举亦是为了弘曕安稳,陵容,你可愿助我?”


    “虽是如此,可宫里无子的嫔妃那么多,还有淳儿,姐姐单单选了我,我知道这是姐姐体恤我。”安陵容将手握上去,“陵容谢姐姐大恩,来日能出了这方宫室,必定好生为姐姐祈福。”


    “陵容,你与淳儿不同。你有瑞宁,为了她你也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京城的。弘曕交给你,也了却我一桩心愿了。”


    淳儿的归宿,甄嬛也不是没想过。


    她还那样年轻、那样鲜活,她不愿她就这样在后宫里了此残生。横竖现在后宫尽在甄嬛掌控中,只消报了病逝,便可悄悄将其送回原籍。


    陵容则不同,女儿是她的牵挂,她是决计不肯走的。如此,做个能出宫的太妃便是最好的出路。瑞宁有了弘曕这个“亲弟弟”,来日也可安稳许多。


    安陵容深感甄嬛恩情,姐妹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弘曕有了去处,剩下的胧月、灵犀都是公主,弘历为了展现自己仁孝大度,对这两个妹妹愈发好了。


    “咱们这位皇上,是个极聪明的。”玉婧一面欣赏御赐的字画,一面回头向允礼道,“长姐为他消除了弘曕身上的隐患,他便也乐得一副母慈子孝做派,连带着咱们也跟着沾光。”


    允礼过来看了一眼字画,撇撇嘴:“他先前在圆明园待了那么些年,倒养成了这样性情。也罢,只要他与太后彼此和睦,总归是好事。皇上呀,也有功夫多观赏几副字画了。”


    玉婧看了字画上的“御批”,不禁哂然:“皇上喜欢这般做派,谁又敢说不呢,收起来便是。”


    这日玉婧照例与玉娆一起入宫陪甄嬛说话,却见甄嬛神色认真告诉她们:“淳儿去了。”


    玉婧和玉娆对视一眼,知道甄嬛已经按计划将淳儿送出了宫。


    不等她们说什么,甄嬛又开口了,流露出浓浓的倦意:“我想去凌云峰住一些时日。”


    玉婧明白,她的姐姐这是累了。


    入宫十几载,养育三个儿女,如今的甄嬛头上已然有了银丝。


    宫里的旧人都老了,孩子们也渐渐长大,新帝已牢牢抓住大权,紫禁城已是另一批女子的天地了。


    甄嬛这个时候想回凌云峰,何尝不是怀念宫外那些自在的日子?


    她这一辈子被这紫禁城困住,紫禁城里有她太多的牵挂,如今,她也终于要好好为自己活一回了。


    胧月自幼便养在敬贵太妃名下,弘曕也有了陵容这个额娘,剩下的一个灵犀,甄嬛不放心让贞太妃之流抚养她,索性让皇后富察氏看顾。富察氏乃是当年她亲自为弘历选的福晋,温柔贤淑。灵犀交给她,甄嬛很放心。


    皇帝在这些事情上自然是孝顺的,很快就命人将凌云峰的禅房打理好了,美其名曰太后为国祈福,浩浩荡荡地一行人将甄嬛送到了凌云峰。


    甄嬛没要太多人,只留下一队护卫并几个贴身的侍婢。流朱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槿汐也陪着苏培盛颐养去了,小允子是太监不能出宫,如今陪在甄嬛身边倒只有菊青佩儿几人。偌大的凌云峰就这么几个人住着,属实有些冷清。


    不过甄嬛不以为意,更差的日子她也不是没过过。但是这么多年来,直到如今她才真正自在。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不用再与人勾心斗角,也不用担心被人害了儿女——出宫前皇帝一言九鼎,定会眷顾这几个弟妹。


    如此相安无事地住了几个月,皇帝倒念起母子二人艰难扶持的那些年的情分来。特许了甄嬛娘家人可以上凌云峰探视,若是甄嬛愿意,也可以悄悄回家省亲。


    玉婧就是在这个时候上了凌云峰,带给甄嬛一封黄纸密封的信。这封信是先帝先帝临终前让苏培盛秘密转交给允礼的,甄嬛拆开看完已是泪流满面,当即写了一封信送进宫。


    皇帝接到她的书信后亲自来了一趟凌云峰,神色有些复杂:


    “额娘可是想好了?”


    甄嬛神色自若:“自是想好了才会请求皇上。”


    弘历眼里更复杂了。这件事说起来算是大逆不道,可甄嬛这么多年就向他提了这么一个要求。


    更何况,皇阿玛在传位于他时曾央求他,在不危及皇位的情况下,无论甄嬛做出什么决定,都请他答应。


    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临终托付。


    如今甄嬛所求,对他并无威胁,即便她遭遇不测,也对他的皇位没有半分不利。


    弘历犹豫着。


    甄嬛看着他,而弘历的抉择显然有些艰难。


    他不说话,她也就不说话。


    大约过了一刻钟,弘历终于开口:“朕准了。”


    甄嬛这才笑了:“甄嬛,谢皇上隆恩。”


    甄嬛走出院门时,甄家的马车已经在侯着了。她卸下太后华服,换了一身素净衣裳,连行李都没带。


    放下过往,轻便自在。


    弘历跟着走到院门口,看着甄嬛上了马车。马车将要启程之时,忽然用尽全力喊出声来:


    “额娘,儿子和弟弟妹妹等您回来——”


    甄嬛探出头来,朝他粲然一笑。


    天下皆知,太后钮钴禄氏还是雍亲王府的格格时,就在生下当今皇上后自请入甘露寺为国祈福,多年后才返回皇宫;如今新帝登基,本该享福的太后又一次入了佛寺祈福,非大事不出。


    消息一经传出,世人皆颂太后仁义功德,继而对这位乾隆皇帝更为臣服?


    弘历也很是感慨:甄嬛当年以他生母“钮钴禄氏”之名回宫,也曾为了他纵横谋划;如今她自愿放下这无比尊贵荣耀的太后身份,并同意他将生母灵位供奉于凌云峰,如此视名利富贵于无物,他倒真正为之钦佩了。


    当然了,这一切都不足为外人道。凌云峰里的“钮钴禄氏”究竟是怎么回事,终究只有几个亲近之人知晓。


    弘历不是冷血之人,甄嬛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先前为了稳固帝位而生的那几分嫌隙也随之消散。自此,皇帝待甄氏一族更为亲厚,倒像是真正的母族了。


    而此时,抛去“钮钴禄氏”名头的甄嬛,早已游历了大好河山,并在江南与眉庄团聚了。


    眉庄的女子私塾已经很有规模,除了眉庄外,还多了几位女先生一同授课,七岁的静和也在此念书。


    甄嬛听眉庄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讲完,看着她提起学生们时眼睛里的光亮,愈发庆幸当年玉婧的“胆大妄为”。若非如此,她决计见不到一个这样自在快活的眉庄。


    甄嬛想去书塾看看,眉庄自然点头。


    来到书塾,恰逢女孩子们下了课,或三五成群的在院里嬉戏,或独自一人坐在窗前观景,其中亦不乏刻苦者,下课仍手握诗书诵读。一见眉庄带了客人进来,皆停下手中之事过来行礼。


    这些女孩子皆是总角之年,面容鲜活、烂漫无比。甄嬛一见便从心底觉得欢喜。


    眉庄笑着招手让她们去玩,女学生们去了后,甄嬛忍不住拉着眉庄:“姐姐,我能留下来给她们做个西席吗?”


    眉庄会到甄嬛之意,当即大喜:“求之不得!嬛儿,你的学问可比我好多了。若你能为她们授课,她们必定能有所进益。”


    甄嬛微笑,这就是她的眉姐姐。


    此事若是换做旁人,必定会拿“你的身份贵重,不宜抛头露面”这样一番话来回绝,可是眉庄从来不会在意她是什么身份。


    不论她是当年的女尼“莫愁”还是如今的太后,在眉庄这里,她永远只是她的“嬛儿”。


    自此,甄嬛也成了女子书塾的先生。与学生们相处得越久,她就越发喜欢这里。


    再过了几年,胧月长大了,毅然决定远嫁江南。她的夫婿家亦在苏州城内,额附特意置办了一座别院,甄嬛闲暇时便可在那里与胧月母女相见。


    再后来胧月诞下一子,甄嬛还颇为得意地将孩子抱了去给眉庄瞧:“姐姐你看,我如今都成了外祖母了。”


    说这话的时候甄嬛眉眼间止不住地笑,眉庄抬眼看过去时,只觉她还是当年在京中的那个未出阁的小姑娘。


    京中不时有书信寄来,字里行间唯见相思,连弘历也曾修书问候。甄嬛都婉言拒绝了,只说归期未定。


    浮沉一世,甄嬛此时才觉真正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