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品:《难舍的旧梦

    场景:老爸家里靠北一个房间。


    房间靠门口放了一个冰箱,冰箱对面,是爸妈强留下的垃圾:


    焉了吧唧的苹果、橘子;过期已经结饼的米;


    眼瞎老妈团起来粘着菜叶子的垃圾袋;


    北面靠窗口的小方桌上,散装撒了一桌的饼干。。。


    轻手蹑脚拎着要倒掉的垃圾,怕老爸老妈过来从我手里夺去,不敢惊动他们。


    一次次来回上下楼,合计一下丢了12大袋子垃圾,楼下隔壁一幢房子的垃圾箱已经被我塞满。平日里捡垃圾的阿婆开始兴奋地翻看垃圾袋。


    “一共12袋,老爸”


    “gang多?”


    老爸撑着额头躬坐在沙发上,没有动。今年的垃圾只管扔,他不愿意再管。


    门口楼下三本数学辅导书,没舍得扔。这是老爸以前上数学课的见证,是我不舍得扔。


    还有一本穴位书,买给老爸按摩穴位养生用的。


    其他黑不溜秋的杂志、焉不拉几的苹果橘子。。都被我丢到了楼下垃圾桶。


    举着手到卫生间仔细洗了手,坐到老爸旁边的位置,老爸还是撑着头、紧锁眉头:“晚上腰痛得翻不了身”我爸吸了吸鼻子,拖长声音调子跟我诉苦。


    “都是我顶着你爸的腰翻身的”我妈在旁边补充道。


    “瞎子也能派上用场”,我还在跟老妈开玩笑,老妈眼睛半瞎了多年了,已经习惯自嘲+被嘲。她眼睛瞎了,还没有明白老爸的病是怎么回事。


    其实不止是眼睛半瞎的老妈不知道,我也没怎么搞明白老爸体检报告上病情的专业描述。


    “爸,等会把检查报告给我,我来问问上海的同学”


    有个同学已经是上海肿瘤医院的专家,这边县城医院经常请他过来主刀。


    我打了电话给吴同学,把体检指标发了给他。


    他看了报告以后,打我电话说是联系到一位治疗此病的专家。


    这位专家是本地人,过年要回来的。


    约好下午在附近一家茶座,到时我跟老公一起过去。


    “该做的就尽力安排去做,认真做了可以减少焦虑”这是哪位心里医生讲的?


    场景:空地。


    菜品祭祖宗已经完成,像往常一样,我拎一桶水,我爸拎一袋老祖宗的纸币去烧。


    “爸,你戴口罩吧,烟呛了咳嗽的”老爸前两年肺部不适住过一个月的医院,听医生话戒烟了。


    “戴啥口罩?”老爸火气乒乓大声斥我,


    我吓得不敢回话。


    “你啥都不会”正烧纸钱的老爸,对着火势正盛的盆子。老爸呼地转头训我。


    “啥都不会”老爸边烧纸,眼睛盯着火,边往火里丢纸钱。又训我。


    从小到大,每次见面老爸都会训我两句,乐此不疲。


    烧纸的烟,腾起老高,可我不敢再叫老爸戴口罩。在烟高蓬天的盆子旁边犹豫着来回站了一会。


    强忍烟味几分钟,逃回屋里,没跟老爸打招呼。


    心里冒气,骂我啥都不会。


    我哪里不会了,除了烧纸。


    我鼻炎严重,闻不了烟味。


    心里憋着大气。


    场景:屋子里。


    一家子吃完饭,我自己要求洗碗洗锅,打扫厨房间。


    每次聚餐都是我自己要求洗碗。


    锅碗瓢盆洗干净、码平,水池旁边柱子滴油不沾。


    灶台、洗碗池用洗洁精洗干净擦干。


    厨房间地面用热水擦干净、擦干。


    全部洗好,准备放碗的时候,“啪”一只碗成了两片。


    “啊”我强忍惊叫,闷着呼了一声。


    “碗都要弄碎”老爸闻声唬着脸过来,一桌子人齐刷刷地看向我。


    “戴了手套滑了”我尴尬安慰老爸。


    “过年弄碎碗”老爸自言自语带着训斥我的严厉音调。


    今天的老爸,凡事没完没了。


    我闭口不再说话。


    场景:园林小区附近茶座。


    跟专家预约见面的地方是他住宅小区旁边一个茶座。


    “老公,今年过年衣服都没买,等会问完医生去逛逛,买点东西”


    “你说的哦,明年去看看房子”


    一路上跟开车的老公聊天,二十分钟的路程,还没觉察就到了。


    茶座西面和北门是树林,市区绿化最多规划最好的就是茶座前面那个住宅小区。


    “这小区还是不错的”看看周围,羡慕不已,“茶座前面停车位还不少”


    “嗯,可我不喜欢绿化太密的小区,蚊虫忒多”老公轻松回我。


    俩人进到茶座,戴正口罩。茶座是宽敞长条走廊型,往西看了一下,黑色长裙的服务员走过来:“两位喝点什么?”她笑盈盈地问。


    “大年夜还有人过来喝茶,是多不愿意待家里”


    “应该是那位”,我指了指北边陆地窗边上,斜靠在沙发上的一位戴口罩男士。


    “您好,是张医生吗?”


    口罩男士并没作答,只见他抬起手指了指对面的座位。


    应该是了,是吴同学介绍的专家,专家架子大是应该的。


    “谢谢啊,过年了还要麻烦您”我试着想寒暄几句。


    “嗯”张专家轻微摆了摆手,


    接着又伸出手。


    老公赶紧从拎袋里取出我爸的片子递了过去。


    一共有9张片子,张专家拿起片子,一张一张对着窗口亮光看。


    “上海人都知道防控了,戴口罩了”,乘着张专家看片子的空档,我跟老公闲聊。


    不认为片子有什么问题,最多来个胆结石,过完年去住院动个小手术就好了么!


    诊断书也没有明确写清楚什么病,吴同学只是说某个项目超标了,我才不睬他。


    大约过了7—8分钟,张专家放下一叠片子:“是谁的片子?”


    他望下对面座位的我和老公。


    “我爸”


    “是我爸”


    “我丈人”


    我和老公抢着回答。


    “哦”


    “要尽快手术”


    张主任说。


    我仔细辨认他的语气,看他的眼神(他戴着口罩),想从中观察出他讲话的急缓程度。


    “这需要到上海做手术吗”


    老公左手做了个手势,示意我慢点,让他问。


    “现在外面有疫情,能预约到手术吗”老公尽力带着理性询问坐在对面的医生。


    “年初六这边正巧有个手术,你们不用过去,就在这边人民医院预约就可以”张专家—张医生一脸正常地回答。没有皱眉,没有紧张,没有任何担心的表情。


    “可以过完年再手术吗?”古板传统的老爸肯定不愿意在新年动什么手术,劝服他会是一项工程。


    “要尽快的”张医生说。


    “手术前要在医院连打一个星期的针,指标达到才能手术”


    “等会我跟人民医院科室主任打个招呼,明天就去住院”


    张医生在详细解释接下来的手术前准备安排。


    “张医生,类似病人的手术多吗”想了解熟练程度。


    “不动手术的话,会怎样?”我试探性地问。


    “不动手术很快的”


    “.......”我的脸沉了下来。


    “不动手术有多快?”我向前倾过去,急问。


    “会多久?有几年吗?”


    “一般3—5个月”张医生答。


    “也不一定,有的会时间长点,一般是3—5月”


    张医生补充道。


    我阴着脸不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