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客座

作品:《英伦文豪

    萧伯纳说到做到,之后几天确实没有邀请陆时进行戏剧创作。


    陆时不由得松了口气。


    他把时间和精力全都放在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上,终于在12月初完成了最后的几个章节。


    于此同时,给伦敦政经的学生们授课的时间终于到了。


    ……


    清晨,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校门前。


    尼加提·尼科利奇骑着车赶到学校,就发现校门口围满了人,其中还有不少生面孔。


    他抵肘往人群中挤,


    “让让!都让一让啊!”


    没人搭理他。


    人群就像一坨致密的水银,看似在流动,却根本没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尼科利奇几次冲锋都无功而返。


    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蒂里·所罗门的声音:“尼加提,你怎么现在才来!?陆教授的讲座马上就要开始了!”


    尼科利奇骂骂咧咧:“我TM从塔桥来的!”


    塔桥从建成后就有开放时间的限制,不是随时都能通过的,


    而且,塔桥还经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故障,就比如升起来让船通过,却放不下去,导致交通中断,每个月总会有那么三四次。


    所罗门哈哈大笑,


    “我来接你!”


    他穿过人群与尼科利奇会合,然后合力往大门的方向挤。


    两人周围都是议论声,


    “真的是个那个Lu吗?”


    “应该是!我在《曼彻斯特卫报》上看过照片,Lu是个中国人,而今天要在伦敦政经开讲的这个Lu也是中国人。”


    “听说Lu的本名叫露丝,那不是女人名吗?”


    “不,应该是卢——植——,你个蠢货,中文名都念不好。”


    ……


    一片喧闹。


    尼科利奇这才知道人群都是来干什么的,问所罗门:“咱们学校也不管管?”


    周围太嘈杂,所罗门没听清,


    “你刚才说什么?”


    尼科利奇只好扯着嗓子又重复一遍:“我刚才问,咱们学校怎么不管管?”


    所罗门翻个白眼儿,


    “你忘了咱们学校现在已经是伦敦大学联盟的一员了吗?这些人中,有伦敦大学学院的、有皇家霍洛威学院的、有工艺和娱乐学院的,甚至还有国王学院的。”


    尼科利奇一愣,


    “工艺和娱乐学院在伦敦大学联盟里?”


    所罗门被问住了,


    “不在吗?”


    “在吗?”


    两人对视。


    然后,他们异口同声:


    “这里有工艺和娱乐学院的人,不能入内!”


    “这里有工艺和娱乐学院的人,不能入内!”


    一瞬间,人群安静了一下,接着就全部转移了目标,对工艺和娱乐学院的人集中输出,要把他们赶出去。


    所罗门和尼科利奇身上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灵活地钻过人群。


    两人好不容易进了学校,长出一口气,


    “呼~”


    所罗门说:“本来,陆教授的讲座是安排在室内的,但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能改到中心广场。”


    尼科利奇点头道:“意料之中。”


    两人继续往前走。


    越接近中心广场,人越多,


    但奇怪的是,学生们反而能保持音量,交流也是窃窃私语。


    尼科利奇低声问道:“你有没有准备什么问题?”


    说着,他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纸,在所罗门面前抖了抖,


    所罗门定睛一看,发现纸上写满了问题:


    一、文章中提到了猪、牛、羊、马,那么,鱼算不算驯养动物?有没有必要驯养鱼?


    二、长期注定理论是真的吗?


    三、病菌是印第安种族灭绝的根本原因吗?


    ……


    整整十九条。


    这也太认真了!


    所罗门不由得嘿嘿一笑,臭屁地指指太阳穴,说道:“我的问题都在这儿存着呢~”


    尼科利奇上去给了对方一拳,


    “装!”


    就在这时,学校的老师来到了广场,维持秩序。


    学生们渐渐站好队。


    萧伯纳站到女王的雕像下,双手微微抬起。


    现场瞬间安静。


    萧伯纳满意地点头,说:“今天,在多方,尤其是在沃德豪斯爵士的努力下,我们有幸请到了新史学的奠基人——Lu,也就是陆时教授来为我们做讲座。”


    刚说到这儿,下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萧伯纳再次抬手示意。


    掌声戛然而止。


    萧伯纳便继续说道:“机会难得,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听讲,深入思考。”


    说着,萧伯纳对一旁点点头,


    “请陆教授开讲。”


    啪啪啪——


    掌声响起。


    刚一开始非常热烈,但当陆时本人出现时,逐渐变得稀稀拉拉。


    尼科利奇低声道:“虽然早就知道陆先生年轻,可是……这也太年轻了吧?比报纸上的照片还要年轻!”


    所罗门吐槽:“就《曼彻斯特卫报》上那几张糊成一团的照片,你能看出什么?”


    不只他们,所有人都很惊讶。


    学生们虽然知道陆时是留学生,可留学生也分很多种,


    就比如夏目漱石,


    1867年生人,1900年留学,都34了。


    而且,这种例子在东亚留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所以大家刚开始都以为陆时得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学者。


    可现在看,怎么像个二十多的年轻小伙子?


    议论声渐起。


    陆时咳嗽一声,


    “咳……各位,我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其实,我自己也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校监先生要把我请来当这个劳什子客座讲师?我明明还辣么年轻……”


    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


    陆时摊手,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的文章能在《曼彻斯特卫报》上刊登,并让《曼彻斯特卫报》快速打开海外市场。”


    说着,陆时伸出一根手指,


    “我说一个数字,7391。”


    学生们不解,面面相觑。


    陆时继续说道:“这个数字,是《曼彻斯特卫报》在刊载了我的文章后,于海外销售量的增长。而且,这个数字之所以只有7000多,是因为《曼彻斯特卫报》在海外的投放量有限。”


    萧伯纳不由得皱眉,


    “陆先生到底想做什么?”


    一旁的契伦也是满脸的不解,说道:“学生们最讨厌的就是权威,拿报纸的销量说事,不会适得其反吗?”


    果然,有人朝陆时放炮了,


    “你的意思是,因为你的文章卖得足够好,所以你是正确的?”


    陆时摇头道:“不,不不不。报纸销量,只是让我有了站在这里的资格。如果你还是无法理解,那不妨转换一下视角,想想你为什么不能站在我的位置上?”


    这话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一时间,群情激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