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美国,就是大明!大明,就是美国!

作品:《英伦文豪

    两天后,


    清晨。


    哈佛大学某食堂。


    一个学生正坐在那里读着学校的校报——


    《深红报》。


    他和一般学生随意的打扮不同,头发梳理得光亮,大背头的发型也非常罕见。


    这时,又一个学生在他身边坐下,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罗斯福回头,


    “戴文,怎么了?”


    戴文拍了拍富兰克林的后背,低声说道:“听说你叔叔回来了。这一次也是受你邀请来演讲的吗?”


    富兰克林于1900年进入堂叔西奥多的母校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历史学,


    他刚进校不久就成为了《绯红报》的助理编辑,曾邀请时任纽约州州长的西奥多到校演讲,引起巨大反响,


    当然,也有一种正好相反的说法:


    是因为能请到西奥多,富兰克林才被校报吸纳。


    他将报纸放到一边,


    “这事与我无关。”


    戴文点头,


    “也是。听说副总统先生这次是和访问学者一起来的,其中一个是中国人。”


    富兰克林挑眉,


    “lu?”


    戴文耸耸肩,


    “别问我。你知道的,对我们美国人来说,那些华人长得大差不差。”


    “啧……”


    富兰克林不由咋舌,伸手准备拿起《深红报》,结果,蓦地想起了什么似的一拍额头,说道:“对了,今天是不是有《哈佛杂志》?我得买一本来看看。”


    虽然《哈佛杂志》才办第一年,但作为校内媒体,《深红报》十分关注。


    戴文说:“那伱快去吧,正在排队呢~”


    富兰克林:???


    “排队?很长?”


    戴文摊手,


    “不长,但很粗。”


    艹!


    这特喵是什么诡异的笑话。


    富兰克林白了对方一眼,把没吃完的沙拉推开,走出食堂,朝中央图书馆走去。


    夏日已至,早晨的微风带着夜间的清凉轻轻吹过,


    富兰克林穿过草坪,


    他用脚踢掉那些挂在草尖儿上的露珠,心情舒畅。


    然而,一靠近图书馆,这种静谧就消失了。


    排队的人非常多。


    正如戴文所说,大家都在往里面挤,书店大门被几层人墙圈围着,从上向下俯视,就像一个⊙。


    议论声四起,


    “今天的《哈佛杂志》是怎么一个情况?怎么像是在卖书?”


    “还是一本讲中国明朝历史的书,无趣。”


    “无趣你还买?不要给我!”


    “老子当厕纸用,不行?”


    ……


    嗡嗡嗡嗡。


    就像一堆苍蝇在飞。


    富兰克林挤进去,随便捉住一个同学的肩膀询问情况。


    那人立即说道:“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我学历史的同学说,今天《哈佛杂志》上刊登的书非常牛x,可能是近年来最就牛x的通俗类史学著作,所以我也来凑个热闹。”


    富兰克林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说,杂志里面刊登了一本书?”


    对方刚准备回答,


    结果,又来了更多的人,将他们往书店的方向挤。


    富兰克林被硬生生地怼进了大门。


    在书店里,争论的人更多,


    其中有几个学历史的分成两拨人,几乎在指着对方鼻子骂,


    “你放屁!这个《无关紧要的1587年》一看就是歪门邪道!我们修历史的,当然要‘据事直书’,这本书的行文方式一看就有很多疏漏。”


    “什么疏漏?你能指出来吗?”


    “我……这是中国历史,我哪能指出来!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胡闹吧?”


    “按照你的说法,‘据事直书’,又该如何分析、概括历史?难道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只能整理史料,都没有自己的思维了?”


    “叙事都说不清,还谈什么自己的思维?”


    “只叙事又哪来的分析呢?”


    ……


    两拨人的声量越来越大。


    终于,书店老板忍不住了,狠狠一拍桌子,呵斥道:“你们要讨论就给我出去讨论!走!都给我走!”


    说完就把人轰了出去,


    书店里瞬间安静。


    富兰克林趁机买了一本杂志,结账走人。


    出来的时候,他发现已经买到书的人都找了地方在读,有的甚至把衣服外套垫在屁股底下就坐在草坪上,


    他便也在墙边寻了个空位,倚着墙读。


    读书先看作者,


    当发现果然是那个大名鼎鼎的lu时,富兰克林便愈加专注。


    文章开头的序是钱宁教授所写,


    钱宁认为,陆时执笔作刀,选取公元1587为切入点,劈开明朝历史的一个断面,安排了六位主角粉墨登场,


    这一年看似平平无奇,却能窥探大明王朝乃至整个封建帝国衰亡的原因。


    而这种研究历史的方式,正是崭新的史学观。


    富兰克林不由好奇,开始阅读正文。


    “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


    ”


    这个开头就有三个注释,


    年号、


    天干地支纪年法、


    生肖属相。


    但凡缺少耐心的人,读到这儿绝对会把书扔了。


    而哈佛的学生不是一般人,


    富兰克林很快读了进去,同时发现刚才那两拨学生争论的没错。


    比起其他史书,这本书过于浅白了。


    以《罗马史》这样的大部头为例,一个自然段可能有两千词,再多的,甚至能做到整整一页不分段,稍微走神就容易找不到刚才的位置,读下来必然头晕眼花,


    《无关紧要的1587年》就没有这种担心。


    富兰克林细细阅读,


    不知不觉,他感觉额头出了一层薄汗,下意识地抬起头,才发现已经到了中午,半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呼~”


    他长出一口气,又去食堂。


    没想到,戴文还在早上的地方坐着,面前是摊开的《哈佛杂志》,


    再远一点儿是没吃完的早餐,煎蛋软塌塌地糊在吐司上。


    富兰克林过去坐下,


    “喂!”


    戴文抖了抖,抬起头


    “吓死我了你!”


    富兰克林问:“你也在看啊?杂志是哪来的?”


    戴文回答:“托人买的。”


    富兰克林上下打量了对方一阵,说道:“你一个学化学的,竟然对历史也感兴趣?还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戴文说:“这本书不太一样。我在其中看到了其他文科书籍不具备的三个特点:逻辑、原理和效率。作者在尝试用这三个特点归纳、总结、分析历史。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近乎工科乃至理科的思维方式。”


    富兰克林诧异,


    “文科著作,工科思维?”


    戴文严肃地点点头,


    “而且,我能打包票,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对理工科的偏重,这种思维方式会越来越有市场,甚至可能成为将来文科研究的主流。”


    兼听则明,


    富兰克林没想到学化学的好友还真能说出一二三四五。


    他来了兴趣,


    “你读完第一章了?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


    第一章是《万历皇帝》。


    戴文说:“其实,我对封建皇权不太感兴趣,我就是惊讶于中国培养皇帝的方法,感觉比我们这些大学生还累。”


    十岁的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的重压下被迫参加经筵授课,


    所谓经筵,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端坐御座上听讲课,


    主讲人是翰林院春坊、国子监祭酒等官员,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经史,左边的官员主要是讲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右边的官员,则是讲历史事件和史评,时间半天。


    戴文把自己代入进万历,不由得抖了抖,


    “这种学习方式,想想就头皮发麻。”


    富兰克林:“(ˉ▽ ̄~)切~~”


    他吐槽:“你这个自由散漫的美国人。”


    两人哈哈大笑。


    戴文又说道:“不过,我觉得你应该对后面的章节更感兴趣。就明朝收不上来税的那部分,你往后翻。”


    一提收税,富兰克林可就来兴趣了。


    他按照指示往后翻,读到正文,


    “乡绅、地主?”


    戴文嘴角勾起一个弧度,说:“我怎么想到托拉斯了呢?”


    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


    就比如美孚石油,非常典型的托拉斯。


    富兰克林说:“戴文,你若有所指哦~”


    戴文轻笑,


    “你往后看就能明白了。”


    富兰克林继续往后读,


    在书里介绍了乡绅、地主是怎么少交税的,


    这些人虽然富可敌国,但是交税的时候却一毛不拔,经常逃税,经常说先交一部分,然后用各种的理由拖欠一部分,立下字据第二年再交,


    结果,到了第二年自然是照葫芦画瓢。


    如此周而复始,拖欠的钱就成了天文数字。


    偏偏这些个乡绅、地主除了有土地、有名望、有钱,在朝廷还有人,要么是从朝廷退下来的官员,要么是皇亲国戚,根本收不动税。


    富兰克林:“……”


    艹!


    还真就是托拉斯!


    当然,托拉斯的玩法要高级得多,因为他是以金融控制为基础而组成的,


    其参加者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完全从属于总公司。


    这种总公司实质上是一种持股公司,它通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对它们进行金融上的控制。


    但本质上还是只有一个——


    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说到底,跟土地兼并没有区别。


    戴文继续说道:“封建王朝的土地兼并,在咱们美国就是托拉斯嘛~一样一样的。毕竟,能被选上总统的,谁没从大型资本集团那里拿到政治献金呢?”


    这就是所谓“朝中有人”。


    富兰克林很郁闷,


    美国,不就是大明吗?


    戴文岔开话题,道:“对了,我听说这本书的作者……我看看……”


    他翻阅杂志。


    富兰克林直接说:“lu。或者我们应该叫他‘陆教授’,因为他是伦敦政经的客座教授,也是此次来哈佛的访问学者。”


    戴文挠头,


    “伦敦政经是什么学校?我怎么没听过。”


    富兰克林解释道:“你学化学的,当然对这种专研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的高校不甚了解。而且,伦敦政经也才成立没多久,你没听说过,实属正常。”


    戴文又问:“那你怎么知道?”


    富兰克林凑了过去,


    “还记得之前有全球高校排名的事吗?就是陆教授提出来的。”


    戴文面露震惊,


    “不是英国国王?”


    富兰克林抿唇轻笑,一副“不可为外人道”的表情。


    戴文嘀咕:“装神弄鬼!”


    随后,他继续道:“我听说这个陆教授明天要在学校里做演讲,但我有个实验,不一定能准点下课。你得帮我占位置。”


    按理说,富兰克林应该早知道陆时演讲的消息,


    但他今天读书太入迷,没去报社,所以现在才从好友这儿听说。


    他低头沉思,


    “演讲……一个华人在美国做演讲啊……”


    戴文也沉默了。


    他们都知道这件事有多难,哪怕是在开放、自由的哈佛。


    过了片刻,富兰克林说:“据我所知,陆教授在伦敦刚开始也过得并不好,但还是靠……”


    话还没说完,便听远处传来一阵“咣里咣当”的响声,


    两人循声问去。


    只见不远处的一张餐桌之上,有人的盘子被打翻了。


    围在桌旁的几个学生站着,斗鸡似的看着彼此。


    富兰克林认识他们,都是学历史的。


    戴文问:“怎么回事?”


    富兰克林心中隐约能猜到,但还是摇摇头,


    “先看看。”


    除了他们两个,其他学生也饶有兴趣地看着八卦。


    很快,那一桌有人率先开口了:


    “看看这个lu在书里说的什么吧!竟然想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探索未来社会的走向,这不是跳大神吗!?”


    富兰克林不由得叹气,


    果然是为了这个。


    那边也立即有人出言反驳:“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有什么不对?我的老师钱宁教授就很认可!”


    “所以我从来不上钱宁的课!”


    “你特么……”


    “听说钱宁要写《美国历史》?也会用这种方法吗?哈哈哈哈哈哈……”


    伴随而来的,嘲笑声四起。


    这就是20世纪初,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双方眼看着言语无法说服对方,就要挽起袖子来大打出手,捍卫自己的历史观。


    戴文暗戳戳地调侃:“你看你看,美国大明化了。这个场面像不像《无关紧要的1587年》里提到的党争?”


    “嘶……”


    富兰克林吸了一口气,


    “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


    话说一半,他反应过来,不由得瞪对方一眼,


    “一不小心差点儿叫你给带跑偏了。这也配叫党争?学术间的分歧,顶多就是学派之争,目的是捍卫心中的真理。美国就算有党争,那也得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互掐……啊这……”


    富兰克林语塞,后面的话实在是说不出口,


    心里却难免自问:


    美国难道真的要大明化了?


    不知为什么,他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美国,就是大明!


    大明,就是美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