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归晋

作品:《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评论区


    “朝中大臣都认为姜维好战无功, 国内疲敝,想要夺了姜维的兵权,让他回到后方做益州刺史。”


    “谯周还写了《仇国论》论述姜维的过失。”


    “《仇国论》中浓墨重彩的一句话是:处大国无患者, 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 恒思善。意思是: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小国的国力弱, 就应该体恤人民的疾苦, 壮大自己的国力, 使人民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方能成为大国, 振兴汉室。”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 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 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 土崩势生, 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 而是等到时机成熟才会雷霆出击, 所以商汤、周武王能不战而胜, 如果他们一味穷兵黩武, 不审时度势,就算有大智慧者也帮不了他们。”


    诸葛亮面色不渝,曹魏占据中原大地,地广物博, 人口稠密,时间在他们那里,大汉根本没有慢慢发展的机会。


    诸葛亮目露冷色,这个谯周到底是愚蠢还是包藏祸心!


    “谯周是益州的儒学大师,史学家,陈寿便是他的学生。他的《仇国论》可以看作是益州集团对外来人士的反攻,而姜维本就不属于蜀汉三大集团,不可能像蒋琬等人一样执掌朝政!”


    “对于益州集团来说,蜀汉灭亡了,他们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还能继续享受高官厚禄,在益州作威作福。但姜维继续打下去,却会折损益州的根基,益州被打烂了,他们还能将自己卖个好价钱吗!”


    谯周一口血喷了出来,他的名声啊,全完了!


    “《仇国论》并没有阻止姜维继续北伐,但谯周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可见朝廷中也有许多人对他的言论深以为然,之后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的反抗更加激烈,直到谯周劝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拍案而起:“胆敢蛊惑君王,弃城投降,谯周万死难赎其罪!”


    刘备怒骂道:“什么大儒,分明是卑躬屈膝,毫无节气!”


    他们早已接受了大汉的灭亡,接受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功败垂成,但他们无法接受投降的屈辱!


    始皇直接开地图炮:“儒家,言过饰非,巧言令色!”


    扶苏也对儒家越来越失望:“后世儒者毫无忠义之心。”


    ……


    【公元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再次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黄皓意图罢免姜维,夺取军权。姜维则上书请诛黄皓,刘禅不听。这场内部斗争以姜维失败而告终,姜维只能避祸沓中屯田,再也不敢回成都,朝廷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蜀汉根基被动摇!】


    评论区


    “姜维没有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才能,再加上刘禅昏聩,亲小人远贤臣,姜维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他必须要取得辉煌的胜利,才能堵住朝臣与百姓的悠悠之口,但事与愿违,多年征战,却没有多少亮眼的战绩。”


    ……


    避祸沓中的姜维难掩落寞之色,他面西而立,不知远在成都的皇帝看到天幕后会不会有所改变……


    【侯和之战后,司马昭认为蜀汉师老兵疲,正是讨伐的最好时机,定下先灭蜀,然后顺长江而下,攻灭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群臣纷纷反对,镇西将军邓艾数次上书表示时机未到,只有钟会鼎力支持。】


    【司马昭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军事,又扬言要先灭吴,迷惑蜀汉。姜维得到消息立刻将自己的判断报告刘禅,刘禅却听信宦官黄皓的鬼神之说,认定魏国不会进攻,根本没有将此事告知群臣。】


    刘备怒极反笑:“呵呵,每一个亡国之君都是一样的德行!”


    【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司马昭派钟会、诸葛绪、邓艾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攻蜀。邓艾负责牵制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的后路,钟会则率领主力大军主攻汉中诸城。姜维与邓艾交战数次,击败诸葛绪,又直奔东路抵挡钟会的主力。】


    【此时,钟会早已劝降了蒋舒,顺利进入汉中,占据汉中大部分据点,姜维、廖化只能防守剑阁,魏军久攻不下,钟会甚至有了撤军之意。】


    姜维:“今虽穷极,然先帝之志,丞相之托,维,岂敢忘?”


    评论区


    “钟会率领大军包围汉城乐城,久攻不下,写信劝降汉城守将蒋斌,蒋斌拒绝投降。但阳安关守将蒋舒却献关投降,钟会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汉城,大军长驱直入。”


    “蒋舒曾经是蜀汉的武兴督,后来没有什么作为被解除职务。蒋舒却对此怀恨在心,在协助傅佥守卫阳安关时,出城投降魏军。”


    “姜维的防守计划因为蜀汉用人不当失败了。”


    【魏蜀两军主力在剑阁对峙,相持不下之时。邓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绕过剑阁直插蜀汉腹地,大破诸葛瞻,攻占绵竹,一路势如破竹,兵临蜀汉都城成都!】


    评论区


    “这是汉魏最后一战!”


    “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建议,盘桓不前,错失良机,兵败被杀,致使绵竹失守。”


    “此战,诸葛瞻父子战死,张飞之孙张遵战死,黄权之子黄崇殉国……”


    “这一年诸葛瞻只有三十七岁,他的儿子诸葛尚时年十九岁……”


    诸葛亮为子孙的遭遇痛心,但更多的却是怒其不争:“诸葛家三代受大汉恩典,却不想子孙不肖,内不能诛除黄皓,外不能北伐曹魏,还有何面目活下去。”


    诸葛瞻是他老年得子,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除了一本《戒子书》,几乎不曾接受过他的教导。


    刘备倒是接受良好,诸葛瞻父子已经以身殉国,他还能要求什么?


    一切罪过都在刘禅身上,若是他重视姜维的上书,早做准备,大汉作为防守方定能更加从容。


    【公元263年11月,后主刘禅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刘备挥动手中的马鞭,将刘禅打了个皮开肉绽,这不是做给群臣看的,他才是最痛心的那个!


    刘禅倒也明白事理,强忍着疼痛,不敢出声。


    汉朝那些昏聩的皇帝能逃过一劫,多亏他们见不到开国之君。


    评论区


    “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不肯投降,数次上谏,刘禅却听信谯周的建议举城投降。刘谌满腔悲愤无处发泄,来到昭烈庙哭祭后自杀殉国!”


    “成都昭烈庙刘备的身侧供奉着北地王刘谌和一根朽木,朽木就是刘禅。”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罗贯中。”


    “姜维、刘谌是蜀汉最后的精神传承。”


    “刘谌的死为大汉的灭亡加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诸葛亮看着尚在襁褓中的五皇子刘谌,目光柔和,他找到了接下来的奋斗目标:“有此忠义之子,汉室就还有希望!”


    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都惊奇的看着这个孩子,仿佛能看到蜀汉的光辉未来。


    刘禅也松了一口气,他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皇帝,希望相父能放过他,将所有心力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吧。


    球球了?(?-﹏-?)!


    【而此时,姜维还在剑门关抵挡魏将钟会的大军,却突然得到自己效力的陛下已经屈膝投降的消息,姜维在给刘禅的上书中字字泣血:“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即便皇帝已经投降,蜀汉已经灭亡,姜维却依旧不肯放弃,魏国封他的高官厚禄都不要,一心复兴蜀汉,“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陛下等待片刻,我们还有机会!】


    评论区


    “姜维太可惜了。”


    “刘禅不值得!”


    “剑门关还没有被攻破,他就已经做了亡国之臣。”


    诸葛亮惊道:“他要做什么?”


    刘备目露精光:“他要搅乱曹魏的内政,一旦大将争功,祸起萧墙,司马昭就无暇顾及大汉了。”


    诸葛亮:“这太惊险了,伯约已经不顾一切。”


    【灭蜀的大功似乎洗刷了司马昭弑君的污点,让世人暂时忘记了这一节。曹奂将摄政之权都给了司马昭,司马昭论功行赏,封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


    【钟会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世,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他手握大军,进可争夺天下,退可占据蜀汉,不愿再为人下。姜维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想要诱使钟会作乱,削弱魏军,然后杀了钟会,夺取军权,重建蜀汉!】


    【姜维不遗余力地吹捧钟会,将钟会比做汉之韩信,既吹嘘了钟会的战绩,也给他敲响了警钟,韩信是怎么死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评论区


    “钟会本就自视甚高,想尽办法彰显自己的权威。”


    “钟会命牙门将许仪在前修路,自己率领大军跟在其后。过桥的时侯,战马蹄不慎陷入坑中,钟会完全不顾及许仪父亲许褚立下的汗马功劳,直接将许仪斩首。手下诸将听说这件事后,无不惊恐畏惧。”


    “钟会想独揽军权,就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将他押进囚车运回京城。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


    “……”


    钟繇气急:“这个看不清自己位置的蠢货,老夫没有这样的儿子!”


    司马氏都是玩阴谋的行家,你这点小计俩能瞒得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