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加更,感谢鼓励我的读者老爷们)

作品:《朕非汉废帝

    南面,就是当皇帝。


    古人说话就是如此隐晦。


    毫无疑问,刘贺当然想当皇帝。


    谁又能抵挡权力的诱惑呢,尤其是作为一个穿越到古代的现代人。


    刘贺一直很小心,很少向别人直接明白地透露自己的想法。


    再过几天,征召自己去长安的诏书就到了。


    对于王式,刘贺决定不再隐瞒。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心情,大大方方地说道:“王傅说得对,寡人想要南面称帝。”


    “可当今县官正值壮年,寡人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殷之鉴尤未远矣,燕王旦和上官家的血还没有干呢。”


    “寡人这几年来甚少离开昌邑,与朝中重臣更未暗通款曲,更何况,寡人茕茕孑立,母族尽没,就算想要南面,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此大动干戈地揪出那个田不吝,只是想看看这昌邑国,有哪些堪用的人罢了。”


    说到最后,刘贺的脸上不仅闪过一丝悲色。


    其实,刘贺的母族也曾显赫过。


    刘贺的祖母是孝武皇帝晚年最宠爱的李夫人。


    她还有两个哥哥,一個是协律都尉李延年,一个是贰师将军李广利。


    据说李延年容貌喜人,能歌载舞,深受孝武皇帝的喜爱,二人的关系不可言说。


    贰师将军李广利虽然平庸,但至少也是一方军头。


    如果不作死,那么都能成为昌邑王在朝中的助力。


    可是,刘贺这舅公李广利没有苟住。


    竟然在巫蛊之乱后,迫不及待地就和左丞相刘屈氂暗中勾结到了一起,想要立外甥刘髆为储。


    这触及了孝武皇帝的逆鳞。


    事情不慎败露之后,孝武皇帝勃然大怒,下令腰斩了丞相刘屈氂。


    李广利当时在外带兵征讨匈奴,得知消息之后,为了戴罪立功,居然偏师冒进,导致全军覆没,最后只得投降匈奴,最终也死在了卫律的手中。


    李广利这一逃,李氏一族尽数被诛。


    其实,李广利要是回来认罪,未必会被牵连。


    毕竟,凭借孝武皇帝对李夫人和李延年的宠爱,刘髆的王位最后也没有收到影响。


    可是,历史不能重演。


    在李广利这个坑爹的舅公的一番操作之下,刘贺手里其实没有任何可以上桌的筹码。


    刘贺在这大汉,就是孤儿,如假包换的孤儿。


    所以刚刚的一番话,刘贺说得坦坦荡荡,脸上凄楚的表情倒也不全是装出来的。


    就连王式这个风烛残年,见惯了刀光剑影的老儒都有一些动容。


    良久之后,王式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老臣在二十年到的这昌邑宫,那时的先王与和现在的殿下一般大,就因为立储的事情,整日活在惶恐之中,要不然也不会那么早就郁郁而终。”


    “老夫虽然久居昌邑,但也是并不是埋首故纸堆的腐儒,也能看清楚朝堂上的云波诡谲。”


    “大汉立国百余年,为了长安的那把椅子,不知道有多少宗亲勋贵身死族灭。”


    “如今县官虽然无嗣,孝武皇帝的血脉也不繁盛,但老臣是看着殿下从牙牙学语的婴孩长到如今这翩翩少年的模样的,所以其实更愿意看到殿下平平安安地当一个诸侯王。”


    “而不是卷入到长安的乱局中。”


    “所以,那一日听出了殿下有南面之意,就总想要再劝一劝殿下。”


    王式说了很多,到了最后,浑浊的眼睛似乎都泛红了。


    刘贺只是静静地听着老师的话,没有做任何的反驳。


    如果没有野心的话,大汉的诸侯王虽然少了一些自由,但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很过得去的。


    尝尝天下美食,喝喝美酒,再从西域找几个不同族的胡姬,生上十几个孩子,未必不是惬意的生活。


    最开始,刘贺也曾想过不去长安坐那把椅子。


    但是后来他想明白了,天家的纷争,不是他想躲就能躲过去的。


    身上流了高祖的血,就必须参与到这场权力的游戏当中。


    历史上的那位昌邑王后来被贬为海昏侯,一辈子不也过得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吗?


    再仁慈的君主,对待有潜在威胁的人,都不可能心慈手软的。


    就像那位图书管理员前辈说的那样: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更何况,霍光选自己,不就是看上自己势单力薄吗?


    “弟子明白王师的良苦用心了,弟子向王师保证,除非天命降临,否则绝不敢妄想,更不会妄动。”


    刘贺不想作太多的欺骗,所以并没有把话说死。


    他原以为王式还会再劝自己一番,但是没想到对方似乎很平静。


    王式点了点头,终于不再多说什么。


    王式可看了看案上的《诗经》,再细细品味殿下的话,还是有些不安心。


    一个时辰的早课就这样结束了。


    师徒二人行礼拜别之后,就分别离开了日知殿。


    王式离开了昌邑宫,直接就回到自己的府里。


    他没有用饭,而是把自己锁在杀死夏侯平的花厅书房里。


    血腥气早已经散尽,但是杀意仍然在。


    他先在书架上取出了十几张一尺见方的素帛,摆在了桌子,又准备好了笔墨,才坐了下来。


    此时的大汉虽然已经有了纸,但是质量并不好,不适合用来书写,所以还没有普及开。


    写书信,要不然用简牍,要不然用素帛。


    素帛价格不便宜,一尺见方就要三四十钱,不要说一般人家,就是王式这样的官员也很少用。


    但是和竹简相比,素帛可以折叠,便于收纳。


    自然最适合用来写密信。


    王式用笔吸饱了墨,沉思良久之后,终于动笔了。


    “安庆吾徒:一别十二载,不知可安好,知君太祝丞事务繁重,然为师有一事相求……”


    “不屈吾徒:一别十七载,不知可安好,知君谏议大夫事务繁重,然为师有一事相求……”


    “无忧吾徒:一别二十载,不知可安好,知君卫尉丞事务繁重,然为师有一事相求……”


    ……


    王吉一口气写了十几封密信,每一封几乎都可以让王氏一族族灭。


    但是,他要提前为殿下做一些布置。


    老儒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学生。


    当了一辈子的老师,谁还没有几个信得过的学生呢?


    九卿没有,但是六百石、比千石的官员还是有一些的。


    王式老了,但不昏聩。


    实际上,这个老儒时时刻刻都在盯着朝局。


    他现在明白了,天命未到,要提醒殿下谨慎;天命一到,要襄助殿下登基。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王师。


    如果只是一味地劝殿下不要有非份的想法,那是迂腐透顶的书呆子,脑子怕不是被蛀虫给嗑了。


    这几年来,王式一直在暗中搜集长安的消息。


    上官皇后不满十五岁,还没有到生养皇嗣的最佳年龄。


    所以,当王式听说大将军为了不让后宫的其他人诞下子嗣,强令她们穿上不方便脱解的穷绔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天命居然在向昌邑国靠拢——天子虽然正值壮年,但身体一直不好,霍光为了擅权,竟然如此逼迫天子,天子恐怕……


    天子一旦大行,又无子嗣,那么能承续大统的宗室人选并不多。


    昌邑王当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前提是,广陵王刘胥的名分先被否掉。


    这不是不可能发生。


    只是自己老了,残年余力,终是不能陪殿下去长安了。


    希望自己的这些学生,能为殿下出一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