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求订阅)

作品:《朕非汉废帝

    很快,三辅的长官就带着诏书回到了各自的府衙,向府衙里的官吏出示加了印的诏书之后,立刻就有门下吏开始动笔拟定文告的底稿。


    拟稿、定稿、誊抄、加印……


    自是有一套流程。


    用不了太久,几十份写在素帛上的公告就准备好了。


    安乐看着这些文告,非常满意,必须要第一时间张贴出去。


    安乐叫来了重新招募到的门下游缴,将所有的文告都交给了他。


    “这些文告,立刻派人张贴到各闾巷去,每处张贴文告的地方,都要派十个亭卒看守。”


    安乐顿了顿,接着说道:“不对,增加到二十人,一旦有人闹事,当场捉拿到郡狱中来。”


    “唯!”


    安乐有些得意地笑了笑,此事必须得办得漂亮和妥帖,才能给天子和大将军留下个好印象。


    在安乐把人派出去的时候,京兆尹和右扶风几乎也在同一个时间里把人派了出去。


    一个时辰之后,长安城连同北城郭的大街小巷里,就贴满了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文告。


    为了让消息更快速地传播开去,把守的亭卒们还会顺带着向围观的百姓,讲解文告上的内容。


    大汉识字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有大家只能听着亭卒的讲解。


    已经沉寂了很久的孝武皇帝的名号,再一次出现在了大家的耳中。


    上了年纪的人眼神复杂,里面包含了怀念、担忧、追忆……


    而那些年轻人一个个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满脸都是炽热的表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形象。


    所以没过多久,在大家口耳相传之下,朝廷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消息,立刻就在整个长安都传开了。


    大部分的百姓在一种复杂而惴惴不安的心情中,接受了这个结果。


    与此同时,机灵的百姓们也发现长安城里的气氛,突然变得肃杀了许多,街道上的亭卒一个个都着甲佩刀,甚至连弓箭都背了出来,和平时那副嘻嘻哈哈的模样截然不同。


    但是,大多数百姓无心关注此事,一场大雨过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破了的房子要修,塌了的院墙要垒,泡了的地要整……


    一时间,长安城反而陷入到了一种沉默之中。


    ……


    虽然外面艳阳高照,但是夏侯建的宅院里却异常阴冷。


    夏侯胜和另外两个博士官聚集在了一起,正在闷热的书房里,正在做着最后的密谋。


    “今日,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文告已经发下来了。”


    “嗯,有弟子已经抄录给我看过了。”


    “听说城中的关防严了许多,北阙也调去了许多郎卫,我等谋划的事情是不是……”胡常脸上露出了一些惧色。


    “此事恐怕不是县官下的令,只有大将军才能调动如此多的兵卒,当年盐铁会议上,他与我等站在一道,如今风向变了,就想赶尽杀绝。”夏侯建咬着牙说道。


    “消息已经放出去了,不可再等,再等下去,我等儒生的脸面置于何处,他有兵刃,我有民心,民心所向,迎刀刃却面不改色!”


    其实,如今的局面是夏侯建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只要放出一点风声去,县官就会宣他们上殿安抚,一番君臣和谐之后,自然是各得其所——县官得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儒生得不惧死谏的名节,并且像董子一样,被委以重任。


    一来一回是双赢的局面。


    没成想,未央宫竟然纹丝不动;县官也毫无动作。


    定是那不学无术的霍光,从旁挑唆。


    欺我儒生无人!?


    “明日,我等就去北阙跪坐死谏!”夏侯建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两个同伙悄悄迟疑,但最终也点了点头。


    一场无雨无风的风暴,终于来了。


    八月初一,长安城,暑气仍然很重,即使是清晨,也把人热得喘不过气来。


    卯时,尚冠里、戚里和北城郭的一些宅院,早早就打开了门。


    一些穿着袍服,带着儒冠的人,从家里出来了。


    这些不起眼的水滴,先在闾巷里聚成了一个个小水洼,然后又汇成了一条河流……最后浩浩荡荡地向着北阙涌去。


    当他们来到戚里和未央宫北阙的交界处的时候,已经聚集起了一百多人。


    为首的自然是博士官夏侯建和胡常。


    跟在他们身后的儒生,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但是也有一些两鬓斑白的老儒。


    这些人当中,很多都穿着透气清凉的缣帛做的夏袍,但也有不少还穿着陈旧厚重的麻布袍服,一路走来,各个都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看来,都是儒生,但是在生活上也有贫富上的差距。


    此时,站在原地,他们已经能够看到前面的那北阙高大的阴影了,在那阴影之后,就是天子居住的未央宫了。


    由于时辰尚早,行人不多,偶尔路过的寥寥路人,都对这群服色各异的人投来惊讶的一瞥,不知道他们是要去做什么。


    夏侯建等了大约一刻钟,发现已经没有更多的儒生聚集过来了。


    这长安城中,起码有数千儒生,如今只来了一百多个,似乎有些太少了吧。


    夏侯建将胡常拉扯到了暗处,问道:“胡公,为何只来了这些人,我数了数,我等所带的博士弟子,似乎都没有来全。”


    胡常连忙说道:“这几日里,我已经跑遍了长安城大大小小的书舍,只要有儒生出没的地方,我都推门进去了,费尽了口舌,不少人说是要来,但是此刻却没有见到人影啊。”


    “那我晓得了,定是田王孙他们那些人从中作梗,居然与民心作对,真是我儒林的耻辱。”夏侯建恶狠狠地说道。


    “可……可我等代表的不是民心吗,为何他们会被田王孙说动?”胡常那日说得颇为决绝,但毕竟对江湖和朝堂都不甚了解,只知民心这个词,却不知道真正的民心是什么。


    “哼,都是一群目光短浅的鼠辈!”


    “那我等现在该作何谋划?是回还是去?”


    “此事在长安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了,如果此刻回去,那我等还有什么脸面当博士官,更不要想着在长安待下去了。”


    “无碍,一百几十人已经够多了,此间还来了不少的老儒,说不定可以倒毙几个,到时候就能逼着霍光他们认投了。”


    “更何况,还有颜公的后手,天亮之后,他会带人帮我等的。”


    “那……那就去北阙?”胡常犹豫着问道。


    “对,此刻就去北阙!”


    夏侯建说完之后,立刻就连连大喊了几声,将一百多人聚集在了自己的四周。


    “诸公且听,诸公且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