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之道
作品:《红楼之双生花》 郑夫人说的“外祖母”,黛玉当时只想到是贾母,便点头附和。只怕郑家不为她大办生日宴,贾母也会派人送礼物上门,确实要说清楚,省得彼此误会。
回荣国府给贾母递话的人选,最好莫过于雪雁,她与黛玉亲厚,如今也仔细周全起来。
郑夫人却觉得雪雁只代表了黛玉的意思,索性派了郑家的管事婆子、郑夫人自己的陪嫁田嬷嬷陪着雪雁回去,借着给黛玉取两本书的名目,见了贾母,回禀了此事。
贾母这里,将一干人都打发出去,只留了鸳鸯守门,听雪雁讲完,心里既酸楚又欣慰,到底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处处为着她想:“玉儿有心了,你回去同玉儿说,替我向郑大人郑太太道谢。”
又让雪雁去请了田嬷嬷来,说:“你家太太老爷疼玉儿,我老婆子心里记着,以后若有机会,必定亲自上门致谢。”示意鸳鸯,鸳鸯将早备好的红封送上。
田嬷嬷忙推辞:“老太君,我可不敢接,这要接了您的赏,回去太太该罚我了,还请老太太体谅。”
贾母看她态度坚决,也就没有勉强。
虽说取书是借口,黛玉却是写了一张单子,雪雁回去找了这几本书,才同田嬷嬷一同回郑家去。
鸳鸯悄悄地同贾母说:“郑家的规矩可真严。”田嬷嬷要是接了这红封,当时雪雁也不在,郑夫人又如何能知道呢。这可是最上等的封,二十两银子。
贾母感叹:“是啊。这样的人家,只会越发往上走,郑家的两个哥儿,一个已经在吏部的考功清吏司,做六品的主事,另一个若不是曾祖父过世,耽误了春闱,只怕如今也入仕办差了。听说他家两个庶子书也读得好。”
说到这里,贾母难过起来,要是贾珠还在,如今哪里还要她担心,府里没有能支撑门楣的人。便打发鸳鸯:“你去跟宝丫头说,今儿宝玉家来,让他过我这里来。”
鸳鸯虽不知道缘由,却也不多问。如今宝玉日日去读书,贾母免了他早晚来请安,确实有好几天不曾过来荣庆堂了。
雪雁回了郑家,将贾母的话一字不漏说给黛玉听。
黛玉回了郑夫人,这个生日宴,最终依着黛玉的意思,只简简单单家里人一起吃顿家常便饭。
不过虽未请客,与黛玉交好的几位姑娘如李静姝等人,皆送了自己准备的礼物。姑娘们尚在闺阁中,礼物也多是针线、字画等物。李家却是正经送了礼来,黛玉颇有几分不好意思,郑夫人却笑着说:“这有什么。李大人与你父亲是至交,若不是因为李大人担着的差事,着实不好与荣国府走动,只怕他要与你父亲争着认你做女儿。”
这是实话。黛玉也感觉得出来,李夫人待她十分亲厚,这自然不可能单单是说她投李夫人的眼缘,更多的,当然是因为爱屋及乌,因为李大人与她父亲的交情,方才这般重视。
除了李家,荣国府与陶家都派人送了礼上门。
生日前两天,郑夫人便派人去陶家,将陶琇莹接来。陶家既收到了郑夫人递的话,知道荣国府这边都没有请,他们便只让陶琇莹将准备的生辰礼一并带来给黛玉,既不过分贵重,却又合黛玉的心意,黛玉也不必多问,便知这里面,只怕不仅有陶琇莹提供的意见,还有郑夫人透的消息。
至于更深一层的缘故,黛玉并不敢想。虽说郑夫人同她提了陶家的意思,她尚未回荣国府,这些日子跟着郑夫人学管家理事,并未细想过。
荣国府的生辰礼,是王熙凤带着平儿送来的。
自打卸了管家的差事,王熙凤的身体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倒养的好些了,脸上的红韵并不是靠胭脂染出来的。她是个极会说话的人,郑夫人虽然与王熙凤的口齿伶俐不同,交际手腕却只有更强。
郑夫人不仅带着黛玉来接待王熙凤,连陶琇莹一并也叫了来,介绍给王熙凤认识,丝毫没有表现出半分拿王熙凤当外人的生疏。
王熙凤递上礼单,郑夫人只看了一眼,便递给黛玉:“老太太疼玉儿,只是这礼也着实太过了。”
素来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却不知道如何答应这话。还是黛玉接过去,说:“外祖母疼我,年年如此,早几年的时候,史家的云妹妹还醋过呢。”
王熙凤这才想好了话,说:“可不,云妹妹比你年纪还小一岁,又最是心直口快,当时大家都笑,她脸皮薄,以为是笑话她,还哭了一场。”
郑夫人却并没有追问去年黛玉的及笄礼为何没有隆重办的意思:“可是保龄候的兄长的那位姑娘?”见黛玉点头:“我在别家的宴会上,也见过几次这位姑娘,确实是爽朗的性子,听闻这位姑娘,已经定下了人家。”
王熙凤:“正是。”又将卫若兰的家世说了。
郑夫人:“卫将军府上,和史候爷家很是门当户对,两家长辈都是以军功见长,他们将来必定能说到一处去。”虽心知荣国府为何没有送探春惜春来,却只做不知,道:“你这个当嫂子,也不知道将家里两个姑娘一并带来,玉儿过生日,她们姐妹凑一处,也热闹热闹。”
王熙凤却是早就找好了理由的:“两个妹妹原也想来的,只是家里太太这几日身体不好,弟媳妇娘家也出了事,老太太便做主,让两个妹妹帮着管家,她们给林妹妹的生辰礼却是带来了。”
平儿这才捧上一个匣子,交给黛玉。
黛玉十分给面子,当即打开来,匣子里是两柄圆扇。黛玉拿起来看,一边笑道:“必是四妹妹画的图案,三妹妹题的字。”递给郑夫人看。
郑夫人夸赞:“可见你们家的姑娘,个个都是有才华的。宫里的贤德妃娘娘,是圣上与老圣人都夸赞的琴艺。”
王熙凤:“也是巧了,家里几个妹妹,各有各的偏爱。四妹妹喜欢画画,三妹妹喜欢写字……”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忙掩示过去:“已出嫁的二妹妹,偏爱下棋。”
黛玉也不拆穿,对于宫里的贤德妃,她自然是不知道的,不过迎春探春惜春,一个爱棋一个爱书一个爱画,却并非如此,不过是长辈们的意思,她们打小也就学起来,三个姐妹都是聪明人,学了这么多年,又如何会不擅长呢。
郑夫人留客,王熙凤吃了午膳,便带着平儿家去了。
歇过午觉,黛玉带着雪雁与夏梅,两个大丫头手上各捧了一个匣子,过来正房。
郑夫人:“这是做什么?怎么还捧着东西来?”
黛玉示意两个丫头东西给自己,亲自放到郑夫人身边的小几上:“母亲也知道我外祖母家里,着实有许多事,我一个晚辈,不好说什么。外祖母让琏二嫂子送来的东西,有一件苏秀的玉兔捧月,母亲既喜玉兔,容我借花献佛。”
郑夫人打开看了,果然是极珍贵的绣品:“我过过眼瘾,便足也,你外祖母给你的东西,你好生收着才是。”
黛玉也不瞒郑夫人:“这也是外祖母的意思。”遂将来郑家前,贾母说要好生致谢的话儿说了。另一个小匣子,装的是上等的徽墨,前朝制墨大师所出。虽只有小小四方,却价值不菲。
郑夫人:“你外祖母客气,却着实不必。我与你父母是真心收你做女儿。”
黛玉却坚持,郑夫人想了想,到底收了,心里却是另有打算,只是当下也觉不必说给黛玉听。
待到二月下旬,周家派了人送贴子来,请去京郊赏桃花,却不只是请郑夫人与黛玉,还请郑家两位儿媳,以及郑家年岁较长的庶子。
郑夫人看黛玉不解,方同她解释:“周家祖籍便是京郊舞云镇,他家祖上本在朝中做官,前朝末年,见朝局败坏,便辞官,在镇边上的村子里归隐,如今族中凡未入仕的,都住在村子上。”周彤的祖父这支并非嫡支,但如今却是这支最有出息。族中有一份产业,是只移交不落在谁名下的,交给当时族里最有出息的这支打理。这二十年,便是交在周彤祖父手上。其中便有一处桃花山庄,适宜赏花避暑,秋游冬藏。
下这样的贴子,正是周家也有意替家中姑娘相看。周家来送贴子的,也是周夫人的陪嫁,并不藏着掖着,如实回了郑夫人。
郑夫人道:“各家的媳妇若是去了,倒是正好能看一看是不是好相处。”
黛玉只是笑,不接这话。
郑夫人原也不是要她接这话,她虽未问黛玉,却觉得还是自己娘家的侄儿机会更大。
黛玉跟着郑夫人一同去了,不过两个嫂嫂只大嫂嫂去了,小嫂嫂留在家里打理庶务。
周彤的母亲是郑夫人的亲姐姐,又是周家如今的当家夫人,故而这次的桃花宴,许多客人只当日便回城,黛玉却是随着郑夫人与大嫂嫂在庄子上住了三日,归来却是心有切切焉。除了桃花山的桃花好,更多的,却是周家的家族传承,令黛玉感叹颇多。
黛玉也是随郑夫人去过京中的周宅,只是三进的院落,带了一处跨院,远远比不得荣国府不说,也不比郑家大,看上去一点也不见奢华。主院疏阔大气,跨院小巧,朴实中透着巧思。
然而去了桃花山庄,见过周家族人聚居的村子,黛玉方知,周家才是家族兴旺。那一个村子,都是周家族人。周家的族人里,有耕地种庄稼的农民,也有经商开铺子的商人,至于木工、泥瓦匠、石匠、铁匠、金银匠等,更是各有所长。族中的祭田,共一千八百亩,办族学、帮扶贫穷老幼。族人的子弟,适龄者统一入学,待四书读完,若不擅长,则离学去学一技之长,不拘农工商,总得学会养一家之长。族里与邻村交好,邻村子弟前来读书,也免了束修银两。
周家有严格的族规族训,传承数百年,且代代都有子弟入仕,一直兴旺。
郑夫人借着这个机会,指点黛玉,一家一族,兴旺之道,规矩甚为重要。周彤祖父并非嫡支,可他这支最出息,族中长辈仍十分公正,将公中这份产业交到他手上,周彤祖父拿到产业,也并未一味尽入自家,好生经营,并拿出半数来扶持族里。
郑夫人:“祖上定下的家训族训,规矩再好,若是不能执行,也都成了无用。”
黛玉点头,却不免想到荣国府。
为您提供大神 夏知念 的《红楼之双生花》最快更新
传家之道 免费阅读.[www.aishu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