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老朱重拾老本行,种地!

作品:《大明朱元璋:老六,你咋当皇帝了

    下朝之后,朱元璋让人带着那袋水稻种子,迫不及待的去了御花园,朝着一旁站着的太监总管王景弘吩咐道:


    “你带人在这里挖出一片田地来,咱要把这些水稻种上去”


    “奴才这就去办。”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自然知道,现在就是种水稻的时节。


    他也不是不想把这些水稻种子种进皇庄的熟田之中,不过这些水稻种子是他儿子送给他的礼物。


    他只想亲手种在御花园之中,这样便能日夜照料了。


    而且他也担心,皇庄之中的人会为了哄他开心,故意弄虚作假。


    至于这样新挖出来的生田会不会影响水稻的产量,朱元璋并不是很在意。


    毕竟这个时代就已经有各种的肥田秘术,生田熟田之间区别不大。


    王公公听后,立刻找来了十几个小太监以及宫女,开始马不停蹄的干活。


    “这么好的花全都挖了,好可惜”


    有小宫女看着娇艳无比的花朵,就被他们这样的挖出来,然后要改成良田,不仅嘟囔了一句。


    “确实可惜了,哪有在御花园里种水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皇上是不是有什么怪癖?”


    说话的小宫女是刚来的新人,一边干活,一边对一旁的人吐槽一句。


    虽然声音很低,但依旧被王公公听到了,王公公见此,直接大手一挥,让人把宫女给带走了:


    “放肆!


    陛下其实你们随随便便能议论的?!


    既然管不住自己的嘴,那舌头就不用要了。”


    看着刚才还和自己一起干活的人就这样的被拖走,其他人都瑟瑟发抖。


    “在这宫里,你们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嘴,不然哪一天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王公公看着叫过来的这几人,严肃的说道。


    他们都是刚进来的新人,不懂的规矩多了去了,刚好趁这个机会,可以给他们上上课。


    朱元璋忙完政务的时候,直接来到了御花园,二话不说的就卷起了袖子,准备和大家一起干。


    “皇上,你现在是九五之尊,这些小事,就交给他们去做吧。”


    王公公一看朱元璋的架势,连忙劝阻道。


    “九五之尊咋了,谁还不是泥腿子出身?


    咱小的时候,可没少干田里的活。


    一晃眼,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好久没有这样做了,今天刚好有机会,再次体验一下”


    朱元璋说完就拿起一旁的锄头开始锄地,那熟练的程度,完全不亚于别人。


    王公公在一旁看的心惊胆战,咬咬牙,最后也卷起了裤腿,加入了开田的行列、


    没一会儿,王公公就累得气喘吁吁,朱元璋看着王公公的模样,嫌弃的吐槽了一句:


    “王公公,你这身体,可不如咱的好呀。”


    “嘿嘿,奴才就是一阉人,哪能和皇上的尊贵之躯比。”


    “行了行了,你去一旁歇着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


    很快,御花园里就被开垦出来一片田,还专门引入水源灌溉。


    马皇后回到后宫以后,立刻拿出了乌鸡白凤丸,用水送了下去后,就迫不及待的拿起镜子看了看。


    只是左看右看,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不禁疑惑道:


    “玉儿,你觉得我变好看了吗?”


    “娘娘看起来精神了一些,也好看了一些。”


    “可是我怎么觉得并没有什么变化呢?”


    “娘娘,人逢喜事精神爽,你这才刚吃下去乌鸡白凤丸,兴许药效还没发挥呢。”


    玉儿一直跟在马皇后的身边,所以有很多话,都是敢说出来的。


    “你倒是敢说大实话,那我就再等等”


    马皇后并没有因为玉儿说的实话而怪罪,为了等待效果,别的事情也不做了,干脆就躺在了塌上,闭目养神起来。


    一觉醒来,睁开眼,才发现屋里已经掌了灯:


    “玉儿,现在已经什么时候了?”


    “已经戌时了”


    “重八?”


    听到是朱元璋的声音,马皇后惊讶了一下,随后想到了什么,立刻问道:


    “你看我,是不是变漂亮了?”


    “嗯嗯,漂亮了。”


    朱元璋头也没抬的继续搞自己脚上的泥巴,干了一下午的农活,浑身舒畅了不少。


    尤其是在他亲手把那些种子种下去的时候,内心都是激动的。


    等到这些接穗的时候,他一定要亲自看一看。


    然后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老六,不能让他轻易的再被下面的人给骗了。


    此刻的朱元璋教子之魂已经熊熊燃烧,都有些忍不住想要看到水稻接穗了。


    震旦国的使臣们,带着朱元璋赏赐的东西回到了馆驿。


    一边整理一边登记。


    这是他们的工作习惯。


    一名使臣用专门的检测工具来鉴定那些金银的纯度,他一边检测一边做出鉴定。


    “这些金银的杂质含量略高,纯度不够,达不到我们的标准。”


    “结论,中原母国的冶金水准不够先进,略微落后。”


    边上的人一丝不苟的把这些记录下来,登记在册。


    他们来到大明之后,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全都给记录了下来,并且做出相应的评估。


    这是他们的做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