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敢问殿下,吾儿作战勇否

作品:《天命太子爷

    太子李宁在右卫率裴长安的护送下顺利抵达了沙州治所敦煌。


    听闻大唐太子来了,敦煌百姓跟随着敦煌豪门世家出城夹道相迎。


    可以说这是沙州被吐蕃占领后数十年来最为热闹的一次。


    万民空巷,老幼相携,他们身着原本只能在大年初一以及婚庆嫁娶才能穿的唐朝服饰、梳理着唐人该有的发型,出城三十里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对敦煌的百姓来说,大唐太子殿下带领的军队和王师没啥区别。


    这是从大历五年吐蕃围攻沙州以来,第一次有沙州之外的唐军进入沙州境内。


    那些在战争中幸存得以幸存的老人看着太子威风凛凛的太子右卫仿佛看到了当年最强盛的那个大唐。


    顿时道路两侧的百姓中那些白发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他们出门相迎王师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以这些白发老人此时大都已是儿孙满堂。


    稍微大一点的儿童,他们看着自己的爷爷红着眼睛,很好奇向来坚强的爷爷为什么要哭。


    至于那些年轻人,则充满好奇地看着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从小被家中长辈教导他们是大唐百姓。


    但是他们却不能自由的穿着大唐的服饰,也不能自由的梳着大唐的发型,也不能说汉语。


    更别说见过大唐军队了。


    吐蕃人为了彻底完成对汉人、粟特人和吐谷浑人的归化,吐蕃对河陇地区汉族实行了同化政策。


    吐蕃人强迫他们剃发、扎发辫,并改穿左衽胡服,还要讲吐蕃语言,只许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服汉衣、梳汉人发髻几组过节。


    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眼前的这支军队有些陌生。


    陌生之外隐隐约约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


    另外在吐蕃占领期间,汉人传统的道-州-县组织被完全打散,周边的粟特、吐谷浑等民族聚落也被取消。


    然后这些族群会被按照大致的族属组成新的部落。


    在当时的河西地区,就有很多个这样的汉人部落,各部落有着不同的分工,或从事生产,或侧重于服劳役、兵役。


    自从于术大捷沙州易帜之后,沙州等地恢复了大唐原有的州—郡县制度。


    归义军也改回原来的名字——豆卢军,他们此刻陈列在道路两旁维持着秩序。


    原来吐蕃占领事情的最高长官大都督一职改回大唐的官职——刺史。


    沙州的刺史名义上还是前大都督张谦逸的幼子——只有十岁的张议潮。


    此刻张议潮他们一众沙州官员在相迎队伍地最前面恭候多时。


    在欢迎的人群里,这位名义上的刺史大小人原本站在在前面。


    当太子李宁出现的时候,见过李宁一面的张议潮兴奋地跳起来挥手想引起李宁的注意。


    但是他脚刚离地就被一帮老爷们挤的连影子都找不到了。


    ……


    李宁亲自骑着他的汗血宝马走在队伍最前面,他身后就是拉着张议清棺椁的马车,总共十二辆马车。


    李宁看着翘首以盼的相迎群众,他在距离相迎队伍有办理路的时候起前下了马步行。


    伴随着李宁地下马,两千太子右卫的将士们齐刷刷的下马,动作整齐划一。


    一位白发老人颤颤悠悠的在一位年轻人的搀扶下横在道路当中。


    他颤颤悠悠的水开年轻人的搀扶,尽力挺直了自己的腰杆,对着李宁行了一个大唐军礼。


    “臣,丹州长松府左果毅都尉阴伯伦见过太子殿下。”


    言罢,这位老人已经是老泪纵横,悲伤的不能自己。


    “呜呜……殿下,末将整整四十三年没见过咱们大唐的将士,末将苦苦等待了四十多年,你们终于来了。”


    阴伯伦回头寻找着什么,然后他看到了被挤在身后的张议潮,一把拽过他泪眼婆娑道:“可惜张谦逸老哥哥惨遭吐蕃毒手,没能目睹大唐战旗重新在沙州飘起。”


    李宁赶紧一手扶着满头白发的阴伯伦,一手牵着不自知是个傀儡的张议潮,嘴里连连道:“是我大唐愧对你们啊,愧对你们……现在咱回归了,有孤在,沦陷之耻总有一天讨回来。”


    这时一道洪亮的声音响起。


    一位威武雄壮的汉子对着李宁恭恭敬敬地行礼,他与阴伯伦几乎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


    想来他就是阴伯伦的长子。


    “臣沙州别驾阴嘉政恭迎太子殿下!”


    李宁不易察觉地眉头一皱,他想到了因他而死的阴嘉诚。


    不知阴家知晓之后,还会不会这般恭敬态度。


    就在他话音刚落,一位汉语不太流畅的胡人对着李宁行礼道:“臣沙州司马,粟特人首领安铭轩见过大唐太子殿下。”


    安铭轩,听着就是唐人的名字。


    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部落对大唐的向往。


    李宁对安铭轩正色道:“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现如今在这沙州便都是我大唐子民。”


    安铭轩眉毛一扬,一抹喜色挂在了眉梢,他欣喜道:“当真?”


    李宁手中暗中使劲:“孤以大唐储君的信誉担保,你们粟特人就是我大唐子民。”


    安铭轩欣喜若狂道:“谢殿下。”


    在一阵寒暄后,一群身着白色素缟的老幼哭天喊地的,从后面涌了上来。


    “我的儿啊,我还等你回家过年……却等来了你遇难的消息,你怎么狠心丢下娘一个人离开啊。”


    “孩儿他爹,你就安息吧,家里一切有我照应,一切都好,都护府还给家里送来了两百贯,前段时间还送来了一条牛腿和半只羊……”


    “娘,阿爷就在那箱子了么?”


    “呜呜……”


    顿时周围哭声一片。


    提前得到消息的教书先生的家属此刻悲伤欲绝。


    李宁与他们一一握手:“他们是为了救孩子牺牲的,是孤没有保护好他们……以后有困难就找刺史府,他们会帮你们解决。”


    就在这时,李宁看见张议潮搀扶着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夫人来到了他跟前。


    没等李宁开口,张议潮就抢先介绍道:“这位是我二伯母,张议清哥哥的娘。”


    本来还能保持镇定的李宁一怔,他的喉咙突然发干,不知如何开口向这位满头华发的老人解释。


    这位拄着拐杖的老妇人紧紧攥着李宁的手,眸子中的悲伤不加掩饰,但是她很坚强地没有哭出来。


    她仰着头看着比自己还要高两尺的李宁轻声问道:“敢问殿下,吾儿作战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