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插秧大队出发
作品:《重生八零,肥婆要翻身》 她端起桌上的水杯直直扣在何金莲的脑袋上后,才松开了她。
一身纯白连衣裙被茶水浇脏,何金莲急得涮脑袋。
她还想伸手打乔苒一巴掌,可乔苒这壮硕身材可不是她能比的。
乔苒扯着对方的头发,连扯带拉直接给扔出邮局外。
刚把人甩地上乔苒就看到关麓站在邮局门口,手里还捏着一封信。
乔苒很随意的打了个招呼,又走回去俯在桌上,重新写诗。
关麓走进来,他偏过头看到了乔苒写得一手好字,清秀隽永的字体和她肥硕的身躯有点违和。
内容似乎还是诗歌。
乔苒写好了信封上的地址,走到邮桶旁,把信扔了进去。
“关麓,你给家人写信么。”
她礼貌性的问了一句。
“嗯,给我爸爸写的。你是写了诗歌打算寄给报社?”
看来关麓看到自己的邮寄地址了,乔苒也不再隐瞒。
“一点小兴趣,写点东西挣稿费可比搬砖容易多了。”
寄完信后,乔苒往寝室走,她看了一眼身边的关麓,“一起回去?”
关麓只淡淡一笑,嘴角勾起一个好看的弧度,“不了,我去村委发个电报。”
回到寝室里,乔苒算了算时间。
报社收到她的信至少要半个多月,编辑看上她的文给她回信邮稿费,起码一个多月。
这么一算至少得两三个月才能拿到第一笔钱,没有互联网的日子可太糟糕了。
第二天,乔苒穿了一件相对破烂的衣服,去砖厂搬砖。
刚走出宿舍门,就见知青队长手里拿着一张电报稿,站在宿舍楼下喊:“好消息!特大好消息!今早收到电报通知,文学研究所重开了,正在招人,我们队想去的全都有机会去应聘!”
什么?文研所招人了?
乔苒耳朵立马竖了起来。
她没听错吧?
她有机会去参加文研所的招聘??
现在还没到知青返城时间吧!
掐指一算,前天重生,昨天搬砖,今天就可以应聘文研所,这运气也不能算差。
文学研究所,1952年成立,初始名为“国立文学研究院”,后经文化部批复,更名为“中央文学研究所”。
1968年,受不可抗力影响,彻底关停。文研所大楼再无一本书,成为工人驻扎营。
1978年开始,按照中央和社科院的布置,研究所计划重启,并对在某革命运动中形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复查。
到了1978年末,文研所复批工作开始落实,大量号召学员进所,带薪研习。
钱小书、汪大琪、徐华等当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出自这个文学研究所,
乔苒的血液都沸腾了,比预计的时间早了那么几个月。
这可是摆在眼前的大好机会,她要去,她想去。
“队长,我报个名!”
乔苒扭着肥胖的身体,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
“我先讲好上级的意思,不是说报了名就能进入,前期会有资格政审和专业水平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入所研习。”
知青队长把自己得到的大致消息给大家讲了一遍,“对了,文研所以前的办公楼已经不能用了,据上级指示,暂时将办所地址三天内就会迁移到我们村口空楼房内,所以大家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兴趣的都可以试一试。”
签字报名后,乔苒今天还是得老老实实按时搬砖。
正打算去砖厂时,知青队长叫住她。
“乔苒,今天砖厂休工一天,你跟着村里的大队去插秧,快去吧,队伍已经走前面儿去了。”
低头看了看自己一身破烂衣服,插秧也正好,弄脏了不心疼。
乔苒和关麓一起,跟上插秧大队往村子里的水田走去。
夏季的清晨阳光就已经很足了,成群的飞鸟从头顶掠过,路边草叶上还挂着前晚的露珠,一派乡村好风景。
可惜她今天还穿着搬砖用的绿色劳保鞋,插秧的时候估计得光脚了。
秧田距离宿舍有一公里地,在坑洼的小路上走了一会儿,乔苒发现鞋带松了,边蹲下身子系鞋带。
地面上一个圆滚滚的小东西吸引了她的眼球,捡起来一看,竟然是个古早足球巧克力。
再抬头一看,好家伙,两个小青年跟在一个瘸腿女孩身后偷她布包里的食物。
瘸腿女孩只顾着努力赶路,压根没察觉自己的东西被人摸了。
“喂喂,走快点走快点。”
乔苒挤到瘸腿女孩身后,肥壮的身子将小青年直接给挤一边儿去,差点跌个跟头。
“你做什么死肥婆!”小青年骂了一句。
乔苒清了清嗓子,“你俩偷了人家东西还问我?”
蒋春梅也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包包,面露难色。
她扯了扯乔苒的衣服,“乔苒,没事儿……我不要巧克力就行了。”
见事情败露,两个小青年不乐意了,专往乔苒痛处戳,“哟,我当是谁呢,这不是偷鸡贼嘛!自己偷鸡不嫌害臊,倒还管起闲事儿来了。”
“你哪只眼睛看到我偷鸡了?口说无凭。我倒是看到你摸蒋春梅的包包了。”
乔苒不甘示弱,那鸡表面是她偷的,其实是原身偷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她至少能确定,自己再也不会做背德乱纪之事。
“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摸她包了,口说无凭。”
小青年想来个以牙还牙,哪知道乔苒拿出一颗巧克力球,“你掉地上的,不信你看你手上还沾了巧克力。”
两个小青年看看自己的手,还真是。夏季天气炎热,熔点很低的巧克力外表融化了一层,浸出了包装纸。
“行,你厉害。蒋春梅就是个资本家,她家里的东西还不都是剥削咱们的,拿回来点咋啦?你不就是个北方来的小土包嘛,听说你是黑龙江土方镇的?贫民窟来的还护着资本家呢。”
瘸腿女孩叫蒋春梅,姥爷是旧社会地主,早已惨死于斗地主年代。
现在的蒋春梅在村里四处插队做活,早就不是地主了。
小青年正得意洋洋之时,关麓从队伍前面走了回来,高大的身影几乎将两个小青年笼罩住。
他面容沉静,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只是一本正经地说道:“祖国山河一片红,形式一片大好,所以黑龙江没有贫民窟,不许污蔑社会主义。现在也没有资本家,不准乱扣帽子。”
乔苒听了差点乐出声,这帅哥让别人不准乱扣帽子,自己倒是给小青年扣了个污蔑社会主义的大帽子。
虽然他是好意,可乔苒不得不说,无论什么时代,都有苦难在。
想要实现真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
两个小青年见关麓一副要讲大道理还不好惹的样子,赶紧闭嘴夹着尾巴跑到前面去了。
“乔苒,你走快点,别偷懒。”关麓轻声催促道,“插秧和搬砖的成果会记工分,你这些年的工分可能会计入报考文研所的政审成绩。”
乔苒一听这劳动和文研所扯上关系了,就干劲满满地继续跟在队伍后面往前走。
两个小青年一跑,蒋春梅身边就空了。
乔苒走了一段路后,发现蒋春梅还没跟上来,回头一看,她还在后面一瘸一拐,已经被大队甩了百米远了。
“关麓你先走吧。”
乔苒一直跟在关麓身边,两人前脚后脚地走着。
“你要干嘛?”关麓低头看向乔苒,一双黑沉的瞳孔里印出乔苒那张大脸。
靠,这么漂亮的眼睛里镶嵌了自己的丑样,乔苒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申明我可不是偷懒啊,我就过去看看蒋春梅。”
她扭头就往后面跑去,脸上莫名有些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