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总理大臣(5K)
作品:《我在明末当倒爷》 送走了被薅秃了头而不自知的鞑子使节团后,刘寒站在保宁城外踟蹰了片刻。
他的身后跟着摇黄军的部分将领,对于刘寒的做派,众将领心思不一,邻水军原将领郭秀清、李丰和等人,都十分赞同并且心里安生了不少,毕竟他们都经历过饥饿,知道缺粮食的严重后果,更明白在军队中粮食的重要性。
只是章火旺周铁子等原大西军将领就不这么想了,粮食虽然很紧缺,但他们对刘寒为了粮食向死敌低头的态度持略感不满,倘若不是鞑子,他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个伯爵以上的爵位,在大西国位高权重不说,前途也是大.大的有,鞑子毁了他们的一切。
而阿济格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但刘寒却选择放走了他。
这让章火旺等人都绷着个脸十分不开心,只是仿佛没有人在意他们,而他们又不敢明着说出来,只是时不时的抬头看看李定国这个老上司,但此时的李定国看起来心情很是不错,似乎用阿济格换粮食是很值得开心的事情,这让章火旺心情更郁闷了。
刘寒当然不知道部下的心思这么多,事实上即便知道了他也不在意,真特么的都吃饱了撑的,老子费这么大劲搞粮食,你们倒还不乐意,真有骨气的话,到时候有本事你别吃。
见大事已定未来可期,刘寒挥挥手示意众部下回城。
“还是你有办法,兄弟我不得不佩服。”李定国望着鞑子离去的方向慨叹道。
于没有固定根基的流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但最难搞的也是粮食,摇黄军缺粮食时,李定国做的最坏的打算是带着部下出川,去汉中、去湖广等鞑子占领区打劫那边的大户,这种行当虽然危险,但收效很不错,那些士绅在当地经营良久,即便缺粮十年,他们也不会饿着,这种事儿李定国之前没少做,属于驾轻就熟。
缺点就是危险性高,需要长途跋涉,返程时由于要运粮,速度就更慢,很容易吸引到鞑子军队,并将战火引到川蜀。
可现在李定国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发愁的粮食问题,在刘寒眼里或许根本不算什么,先是郑家,后是沈言,就连鞑子来交换个俘虏,也能大薅特薅,虽然看起来毫无章法,但却有奇效,而且这种事李定国连想都想不到,他甚至连郑成功是谁都是从刘寒嘴里知道的。
“佩服有个毛用,我的事儿忙完了,接下来该你来忙了,可不许叫苦!”刘寒说完便也翻身上马,朝着保宁城城门走去。
李定国被刘寒吊了两句一时还没回过神儿来,等刘寒都走出十米远了,李定国才突然开始皱眉,什么叫接下里该我忙了,你慢点走,要忙咱们一起忙……
……
公元一六四七年十月初五,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搬迁工作正式开始,从邻水城到成都距离可不算近,成都城内的军营早在刚拿下此城时便已经在加紧建造,此时已经初具雏形,按照刘寒的计划,等将邻水军营里能用的器械屋子搬迁过来,军营基
本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其次是制造局,这是在刘寒心目中除了军队以外最重要的核心,制造局目前已经拥有各类工匠六百多人,另外还有流水线学徒等一千两百多人。
流水线这种生产方式自然是刘寒提出并命令执行的,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流水线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没有之一。
但这种生产方式却天然的被匠人们所排斥,原因很简单,在技术传承这块,中国这块土地有史以来一直都是师父传徒弟,甚至有相当大部分的人只传自己的嫡系后代,更甚者有的还传男不传女。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一项技艺,会的人多了,竞争自然也会变强,倘若只有自己会,那当然吃穿不愁。
事实上即便到了后世,在刘寒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情况依旧存在,而圆明园被焚毁后之所以没有重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技艺已经失传,即使有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加持也无法做到。
刘寒当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对于制造局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刘寒采用的是大棒槌加枣子的方法。
刘寒规定,匠人必须将自己所了解的技艺分成若干个步骤,分别教授给不同的学徒,不从者,不论何职一律逐出制造局,并且不允许摇黄军势力范围内任何人雇佣。
二者凡是按照刘寒的要求做到并且做的很好的匠人,刘寒会给予加薪以及不菲的银两奖励。
这表现在具体工作上就是,以熟悉遂发式火铳的匠人为例,将遂发式火铳分解为若干个零件,比如生产枪管的只负责枪管,打磨火石的只负责打磨火石,所有的零件最终交到匠人手中,匠人负责检查零件是否合格以及组装工作。
不得不说,这大棒槌锤的够狠,可以说很霸道,制造局匠人的月俸本来就不低,甚至比军营里的步军都高,这一点不止一次遭到部下的不满,而且制造局还提供稳定且良好的保护,出了制造局,这些匠人又会再次轮落到社会底层,被士绅和地主们欺负。
对于这些匠人们来说,分享自己的一部分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月俸,还能拿到不菲的奖金,最重要的是,刘寒只是让他们把步骤分解,而非全部教授,这使得匠人们多少有点心里安慰,是以因为这个规定离开制造局的匠人几乎没有。
而刘寒也因此得到了一千两百多个工匠学徒,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流水线工人,这也极大提高了制造局的生产效率,如今制造局每个月都能生产出三千支遂发式火铳,以及六十门零一型臼炮,这还不包括刘寒交代的其他军械和研究的项目。
按照刘寒的要求,军营搬迁与制造局搬迁同时进行,这主要是为了制造局的安全问题,如今的制造局不仅能生产比周围势力更先进的遂发枪和火炮,更有不少刘寒认为很重要的研究项目,而且刘寒已经将具体的材料、配比、图纸等重要资料交给了制造局的首席匠人韩余,这其中最重
要的当属水泥和玻璃。
这两种产品刘寒都很看重,前者用于防御和建造,后者用于贸易,也就是搞钱,虽然已经完成文艺复兴的欧洲此时也能生产玻璃,但刘寒敢保证在品质上,没人能超越他,这不仅在中国有市场,在全世界也不会差。
军队的搬迁还算简单,虽然不少士兵这两年都在邻水成家,但刘寒不允许士兵拖家带口,认为会影响士兵的士气和积极性,但制造局却不同,不允许匠人们与家人同住,反倒会影响积极性,而且将匠人的家人都留在成都,也有利于刘寒对制造局的控制。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刘寒只负责交代,整体搬迁工作由李定国和李丰和负责,而作为甩手掌柜的刘寒只负责将自己的老婆接回成都城。
虽然事儿比较少,但对于刘寒来说却并不简单,寇湄已经怀胎八个月,而从邻水到成都,即便用马车也得走上十几二十天,身为过来人的李丰和本来建议等寇湄儿生产之后再接回,但这年月的医疗条件生孩子无异于过鬼门关,成都的各种工程进度有需要刘寒来把控,导致刘寒脱不开身,为了两者兼顾,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为此刘寒专门为寇湄儿打造了一架专属马车,用弹簧和不少来自现代的零件为马车提供了避震,并且搬家过程刘寒全程陪同。
直到十月下旬,搬迁工作才宣告结束,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刘寒在成都城举办了他来到明末以来最大的一次会议,参与会议的人高达三百人,这其中有摇黄军的中高级将领,也有制造局内负责重要项目的匠人,更有负责各个城池的文职官员。
作为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佼佼者,熟悉历史的刘寒十分明白,对于一个以农民军为主体的势力而言,最致命的不是粮食,也不是士气,而是政治纲领,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便再往后两百多年,洪秀全的太平军也依然倒在了这四个字上。
在近代史的历史课本上,有一句话刘寒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便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今他刚控制川蜀没多久,摇黄军将士士气高到有些狂傲,各地新派遣的文官也都不知就里,整个川蜀百废待兴,正需要通过这么一次集体会议明确纲领,简而言之,就是让所有人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并且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刘寒刚走进议事堂,所有人便自觉的站起身来躬身行礼,不少文职官员甚至还是第一次见到刘寒,这个摇黄军的首领,是以有的拘谨有的惶恐,刘寒环视了一圈全都看在眼里。
“今日召集大家来此,是为摇黄军未来的发展,以及全川百姓的安危,我呢,不喜说场面话,待会儿希望你们都能畅所欲言,休要给我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首先从齐大人这儿开始说吧。”刘寒上来就没客套说,而且也不希望在场的人与他客套。
简单的说了两句开场白后,刘寒就看向目前执
掌川蜀文官调任升迁的齐文冕。
齐文冕今年五十出头,他本是万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遂宁知县、德阳知县、潼川知州、成都知府,并最终靠着不错的政绩在崇祯年间升任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相当于后世的省长,但却因不满东林党人的一些做派上奏疏弹劾,最终被东林党人陷害免职,这些年历经各种战乱一直赋闲在家。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也曾给齐文冕发过请帖,希望齐文冕能入朝为官,但却被齐文冕以年老体衰婉拒。
待到刘寒掌控了整个川蜀,一开始文官选任由李丰和这个后勤总管负责,当初刘寒兵不过三千,城不过邻水一地时,李丰和还能应付,但随着地盘的极度扩大,军队也涨了十倍不止,李丰和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玩,累的不如驴,他心里又清楚倘若只是吐苦水而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式,刘寒不可能放过他,于是便向刘寒举荐了齐文冕。
起初刘寒并不信任这么个从来没见过的外人,但这几年李丰和的忙碌他看在眼里,于是便命人以物理的方式将齐文冕请到了成都城,没办法,谁让用温和的方式请不动呢?
最终经过一番交谈,刘寒发现此人虽然已到知天命之年,但精气神很足,而且行事果决不拖泥带水,不仅在政务上十分熟络,而且是土生土长的川蜀人,履历也皆是在川蜀本地,最关键的是,这人似乎对贪腐行为深恶痛绝,否则以他的政绩,不可能熬了二十多年连京官都当不上,刘寒知道自己找对人了。
而齐文冕,一开始对被刘寒强掳的作法十分的不满,甚至刚见刘寒时便口吐芬芳,但经过交谈,齐文冕发现刘寒不仅并非张献忠那等粗俗之辈,而且对儒学、历史、工匠、科举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时候竟能让他惊讶,细细想来却又情理之中,最关键的是,齐文冕感受到刘寒是真的心存百姓。
这一点从摇黄军掌控整个四川后,不仅没有盘剥百姓,而且还给百姓分发粮种,免除田赋等等的行为就足以证明,于是齐文冕最终被刘寒的三寸不烂之舌睡服,正式加入摇黄军。
齐文冕干的差事虽然是吏部尚书,但由于摇黄军只是一个势力,刘寒也没打算照搬现有的官职制度,免得引起清廷或南明小朝廷的不满,齐文冕在摇黄军的现有官职是刘寒自己随口取的,名曰总理大臣。
“回禀管营大人,十天前,全川各县及以上正职官员皆已调配完毕,但副职官员仍有不小的缺口,这个问题卑职有两个想法,其一是从川蜀之内挑选有功名之人,其二是在川蜀区域举办一次选贤考试,卑职更倾向于第二个法子,这有利于革新时弊。
其次川蜀接连遭遇战事,各地百废待兴,四处皆需要银两和粮草,卑职以为应当开源节流,削减各城所需副职官员的人数,前宋之所以败亡,其中有个原因便是官员过于冗余,冗官将导致政令拖延,各衙门内互
相掣肘,使政务处理效率低下。
再次,卑职以为应当专门设置一个廉政署,此官职的任调不应由卑职负责,此官的职责只有一个,查处官员贪腐,一旦发现某地官员贪腐的证据,或可交于卑职,或可直接呈送给管营大人。
除此之外,本官已通过书信政令的方式,晓谕各地正职官员,告知他们如今最紧要的事,便是确保本季稻田的正常播种,卑职也会在合适的时间去各地视察,倘若发现办事不力者,将立即惩处,降职或者免职。
此举有些过于强权,但卑职以为只有确保粮食生产,才可使川蜀百姓缓口气,才有利于摇黄军的长久发展,倘若管营大人认为卑职有越权揽权行为,可直接免去卑职职务,卑职无怨言,恕卑职斗胆。”
齐文冕一口气说了好多话,似乎是早已思虑良久一样,说完后他便在其他人的注目之下对刘寒拱了拱手后坐下。
虽然他大致了解了刘寒的为人,但不得不说他的这些政令在某些程度上,确实有些大包大揽,这些政令不仅连李丰和与李定国这等核心人员都未曾听说过,齐文冕之前也从未对刘寒提起,他最后的那句话的言下之意也很明白,认可的话,就让我上,不认可,那我就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齐文冕坐下后,议事厅里一片沉默,刘寒不说话,其余人要么是军营的军官,要么是制造局的理工男,对政务的处理一窍不通,自然也不敢置喙。
刘寒微微皱着眉沉吟了片刻后,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首先,我也不认可从旧有举人、秀才中挑选副职官员,选贤考试可以举办,考题我来出,就以如何发展本地经济为题,哦,就是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意思。
要求如下,不准使用八股文,不准故弄玄虚卖弄文采,行文应尽可能的直白。
具体事务由你负责,由你评判出来的前三十份答卷,交于我来复审。”
虽然考中进士的也有不少只会之乎者也之辈,但这时候考中进士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后世考博,至少能说明这些进士脑子里有些东西,但举人和秀才就不一样了。
这些人大多觉得仕途无望,便放弃入仕选择成为士绅地主,作为这时候的特权阶层,这些人不仅不用缴纳赋税,还都有些官场的关系,经常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官商勾结压榨百姓,早已养成了刘寒所厌恶的各种陋习,指望他们成为官员后为民请命,还是拉倒吧。
至于选贤考试的考题,简单直白,刘寒就是想看看这时候的文人中,究竟有没有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他想要的人才不需要八股文写的多惊艳,也不需要文纠纠的书呆子,倘若不是担心齐文冕以及其他文官受不了,刘寒甚至想让考生以白话文来答卷。
“其次,冗官现象绝不允许在摇黄军内出现,庸碌者无能者立即革职查办。
在我这里,不养闲人,更不养无用之人。”
这主要是因为太穷了,当然,这句话刘寒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