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秦良玉与左良玉
作品:《我在明末当倒爷》 “张永涛,你为第一个百人队的百人长,月饷一百斤米。”刘寒按照既定的思路下达了第一个任命。
这是话一说完,众人便左右对视一眼,他们没想到竟然还有军饷,而且还不少,一百斤米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月也吃不完,而且他们本来就是吃大锅饭的,这还有军饷拿,一个个议论纷纷但脸上都露着笑意。
“从今天起,军营是军营,村民是村民,各司其职,包括石头村的村民,也要自食其力。”刘寒解释道。
他当然不会一边吃大锅饭,一边给所有村民管饱,以前是因为情势所迫,为了增加凝聚力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情况变了,自然也要改,没有什么是别人应该给你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刘寒也养不起那么多人。
“俺谢过大人!”张永涛被第一个任命,自然高兴的不行,而且他相信自己是第一批跟着刘寒的,自然不会被亏待,所以压根也没考虑那么多。
“百人长月饷一百斤,十人长月饷五十斤,步卒月饷四十斤,目前咱们骑兵少,骑兵也按照这个规格来,待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作调整。”刘寒想了想道。
按照惯例,其实骑兵是比步卒军饷要高出不少的,但战马只有两百出头的样子,人人都想当骑兵,无他,骑兵跑得快,所以刘寒倒是不在意,就算步骑一样的军饷,骑兵仍旧不用担心缺人。
“大人,俺是同意你这个法子的,但咱们石头村并无耕地,而且就算有了地,稻子也不是说长成就能长成,步卒们靠着这四十斤米,想养活家人有点困难,而且,有一部分村民并未有在军中当值的。”李顺想了想,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根据统计,城外有不少无人耕种的土地,这两天整理出来便统一分配给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户。
另外,凡是石头村的人,按实际情况给予粮食补贴,有在军中当值的,倘若家中仅有一名家属,没有补贴,倘若有更多家属的,按照每人每月补米二十斤,没有在军中当值的家属,也按照这个标准,补贴时限四个月,李丰和,此事你来办,以后你专门负责后勤,给你百人长的军职和待遇。”刘寒似乎对此早有对策,当即回答了李顺的疑问。
“李丰和领命。”李丰和站出来道。
李丰和本就是石头村里唯二的识字之人,再加上这阵子的
相处,刘寒觉得是个靠得住的人,而后勤掌管全营粮草军械,对军队来说很是重要,李丰和办事周到老练,担任后勤将领再合适不过。
“军营后勤责任重大,你且记住,不得徇私枉法,教我发现,定罚不饶。”刘寒看着李丰和十分慎重的道。
其实刘寒发的军饷并不多,至少跟大明朝廷相比,就差着一大截,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府库里虽然存着几十万斤粮食,但也实在经不住吃用。
按照一千五百个兵额,不算将领级别,只是普通士兵一个月的军饷就要发出去六万斤,这还不算那两百出头的战马,和士兵平时的伙食。
可别指望战马吃草,战马是要吃粮食的,而且一匹战马一天的食量能顶好几个成年人,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原本一千四百石粮食能够支撑三个多月,可现在一改制,顶多俩月,刘寒就又得为粮食发愁了。
但刘寒仍旧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道路,这就是草台班子与正规军的区别。
“是,大人,卑职一定不辜负大人信重。”李丰和再度表态道。
接下来刘寒又任命了另外十三个百人长,钟龙、李顺、郭宝坤、邓文龙、孙大头等原石头村骨干皆在此列,王总、马老六等五六个俘虏兵将领,也被任命为了百人长。
而林登万作为刘寒的保镖,也拿到了百人长的待遇,按照刘寒的要求,林登万需要将他的亲卫队扩编到十到二十人,并且要求忠诚可靠,训练自然也是教给林登万。
“李茂才日后负责军营的火头军,领百人长军职和待遇,还有那些受了重伤不适合参战的弟兄,伤好后也暂时归入火头军。”刘寒想了想道。
李茂才从最初的怯战,到现在奋勇杀敌,是个让刘寒都刮目相看的人物,虽然腿部受伤成了瘸子,但做饭总归是没问题的,即便军法如山,他还是念旧的。
这话一出,石头村的人都深受感动,军队并不是没有人情味儿的地方,毕竟谁也不想变成残废后成为弃子。
“郭秀清、邓文龙,听闻你二人曾在军中任职,不知道是在哪部军中?”刘寒看向郭秀清和邓文龙道。
他早看出来二人不是单纯的农民,郭秀清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在战时一点也不慌张,办事干练稳妥,身手也很不错,邓文龙就更不用说,杀起人来猛的一批,而且总是
喜欢冲在最前头。
“回大人,我曾在石砫秦良玉的白杆兵军中任把总。”郭秀清站起身来拱了拱手道。
“白杆兵?”刘寒皱了皱眉头但心中随即一喜。
作为曾经的穿越文扑街写手,刘寒自然是知道秦良玉白杆兵的大名的。
秦良玉本是汉伏波将军后人马千乘的妻子,马千乘被朝廷官员陷害后,秦良玉代行夫职,任石砫宣慰使,建立了一支以当地土著为主的部队,由于这支部队的武器是以白蜡树枝干做成的特殊长矛,是以被称作白杆兵。
这种以白蜡树作成的长矛,枪头配着带刃的钩,枪尾有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而川蜀之地本就多山,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居多,民风彪悍,很是擅长山地作战,白杆兵历经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多战役,可谓赫赫功勋,是明朝末年时,朝廷少有的能与建虏八旗兵正面对抗的特种作战部队。
只可惜朝廷党争不断、腐败严重,最终白杆兵于浑河之役几乎全军覆没,朝廷不给饷,秦良玉一个小小的土司无法支撑太多部队,再加上年岁也大了,自此白杆兵逐渐销声匿迹。
“是的大人,那是三年前的事儿了,后来宣慰使大人为了缩减开支裁剪了大部士兵,我就领了遣散费回来了。”郭秀清道。
“把总?你竟还是个把总,嗯……不简单。”刘寒略感对郭秀清的职位略感惊讶,明朝营兵里把总与千总、游击等职位不同,虽然不如千总、游击级别高,但手下的部下都是实打实的,甚至有时候千总掌管的兵都没把总人多。
“秦老将军那边现在如何了?”刘寒没等郭秀清开口,就又问出了个问题。
按照刘寒的记忆,秦良玉可是明末为数不多的终老的将军,而且还很长寿,即使石砫宣慰使不是什么大官,即使赋闲在家手下已经没多少兵,但四川不管如何动乱,张献忠不管如何猖狂,却从来没有派兵去打过石砫,足见秦良玉的威名之大。
刘寒所在的邻水城,东北毗邻夔州府,东南毗邻重庆府,距离重庆府所在的石砫也不算远,说不定日后还会有交集,是以刘寒发此问。
“回大人,我
只见过秦老将军一次,她老人家已入古稀之年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唉,倘若她老人家一旦西去,张献忠和摇黄十三家肯定就会有所动作,朝廷入川将再失一门户。”郭秀清忧虑的道。
人到七十古来稀,征战半生还能活到七十的将军自然更是稀少,刘寒闻言也是一阵唏嘘。
他是在为秦良玉一家唏嘘,大.大小小为朝廷打了那么多仗,马家一家子,秦家一家子,都快死绝了,朝廷连个爵位都不舍得给。
到了隆武帝时,已经被建虏打的退守福建的隆武帝,为了让老将军继续帮朝廷抵挡建虏,这才假惺惺的封了个爵位,但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秦良玉也是无力回天。
“秦老将军的事迹我也佩服,日后有机会,我定当去见见。”刘寒想了想后说道。
这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都是大眼瞪小眼,以为刘寒是想归顺朝廷,但却没一个人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