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边塞

作品:《女帝饶命:我真不是太监啊!

    李天依旧是轻描淡写的点点头,道,“李老请。”


    李章之闻言,点了点头。


    不过随即他可就犯了难了。


    原本他早就想好了两道题目,一道是春,一道是冬。


    可经过刚刚李天的“四步成诗”后,他改变了主意。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题目出得有些简单了。


    “春”之一题,已经让李天凭运气钻了一回空子。


    这第二题可不能再这么随便了!


    定然是要好好思量一番,让李天再没有现成的可撞才行!


    于是李章之沉吟起来,来回的踱步。


    百官们其实心里也憋着一口气。


    想要让李天原形毕露,所以也都没催促李老。


    就期盼着李老定个难度地狱级的题目,打.打李天的脸。


    也好让他们扬眉吐气一番!


    一个区区盗名之贼,凭什么这么嚣张!?


    转眼又是两盏茶的时间过去了!


    这次李章之想题目的时间,可花的比作诗还长!可见他的认真!


    终于,李章之脚步一顿,眼前一亮。


    随即脱口而出!“边塞!”


    众人一听这话,顿时都有些愣住了。


    不过,很快便都纷纷反应过来,李老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不仅仅因为他的文采学问。


    更因为,他对大秦国朝的建


    立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先皇在位之际,李老尚还年轻之时,就曾跟随着先皇出征沙场,不知经历过多少场战役!


    只不过,后来随着年纪越大,先皇也彻底将大秦江山稳住后,李老也就安心退隐,游历天下做起了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了。


    说起来,李老也算是一位老将军了。


    这样一位颇富才学的“老将军”,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征战诗人。


    想到“边塞”这个题目,也再正常不过了!


    而,真要谈对边塞征战沙场的所见所感的话,李天这个小娃娃,又怎么可能比得上李老阅历丰富呢?


    就算,李天前不久也曾经跟随白将军出征金国,可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十几天而已,还是李天第一次的从军经历!


    又怎么能和李老戎马半生的从军生活相提并论?


    因而,在这个题目下,显然,李老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想到这里,很快众人便都露出了欣喜的神色,都很赞同李老出的这个题目。


    接着,纷纷用得意的神色看向李天,好像在说,“这次看看你还能不能有这么好的运气!”


    可李天听到这个题目时,却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他前世所读的那些诗仙诗圣们,大多都有


    从军经历。


    所作诗词,最不缺的也是边塞题材。


    李章之这个老头想仗着自己多当过十几年的将军,欺负自己,那真是痴心妄想!


    于是李天一摊手直接道,“奉陪到底。”


    李老见李天满脸轻松,态度嚣张,冷哼一声。


    只觉李天是强装镇定,随即自顾自沉思起来。


    一时间,年少时的一幕幕涌上心头。


    沙场拼杀,攻城略地,不断有画面在李老心头闪动。


    最终化作一道灵感,变为了诗句。


    李老突然有感而发道,“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皇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


    “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洋洋洒洒数十字,等李老将心头感怀抒发完毕,已经是半刻钟之后。


    只见李老双眸闪动着微微的光,心中尘封已久的回忆重新翻涌,他也颇为感怀。


    虽然时间较长。


    可却没有人察觉,扫视之下,每个人都是面露沉醉,早就已经沉浸在了李老的这篇边塞小令之上!


    在李老动情的诵读之下。


    一副壮阔的明月照边关的图景,生动的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众人只感觉真的置身其中一般。


    不禁被李老词令中描写的场景打动,感受到李老心中复杂


    的情感。


    户部尚书高明元神情动容,感叹道,“这首小令,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月色风光美丽动人,可却更加衬托出边关的清冷寂寞,从侧面将将士们对月思想的愁苦表达出来!李老才学,晚辈佩服佩服啊!”


    有户部尚书带头,其他百官自然也纷纷附和。


    “尚书大人说的对!这词中,金甲冷、戍楼寒!让下官深刻体会到边塞生活的悲凉,与饱受乡愁折磨的凄苦!李老不愧为老将军,此等词令,也只有真正在边塞征战过的将士,才能写得出来!才能写得如此切身真实!”


    “文采学问,李老当属我大秦第一人,如今看来,就算是带兵打仗、征战万里,李老也不见得不行,真乃吾辈楷模啊!”


    不仅仅是这些官员们高声夸赞。


    这次,就算是皇座之上的赢舜,都有些动容了。


    赢舜听了李老这首词,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幼之时,曾经哭着喊着让父皇带着她与哥哥们,一同出征沙场。


    那时的她尚且年幼,不懂战场的凶险,只觉得那一个个征战的将军无比威武,便心生好奇。


    次次都会哭闹着哀求父皇让她随军,只是一直被拒绝。


    直到她十岁那年,也


    不知为何,父皇竟然答应带她与哥哥们,一同出征。


    可带着满心好奇,真正见证了那血流成河,喊杀震天的战场之后,年少的赢舜方才明白了,父亲以往每次严肃拒绝自己随军要求的原因。


    那战场上肃杀冰冷的气息,给了她这个仅仅十岁的小女孩,一辈子都难忘的记忆!


    那段时间内,赢舜也同万千将士一同生活,厮杀过后,也一同驻扎边疆!


    边疆的凄凉,还有无数将士们落寞的思乡背影,一幕幕她都记得深刻!


    她清楚的记着,那时,哪怕是还小的她,也前所未有的想快些回家。


    因为,相比于成日里都要搏命厮杀、提心吊胆的战场边关,家也越加显得温暖安全起来。


    也正因有这些记忆,赢舜才被李章之的这首描写戍边战士思家乡愁的词,打动了内心柔软的部分。


    不禁有些感伤起来。


    而评判一首诗词的好坏,无非看它是否能够触动人心。


    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这首词做的非常好!


    因而,接着,赢舜看向李天的目光变得担忧起来。


    李天仅仅出征过一次,而且还没来得及体会那凄苦的戍边生活,便匆匆回了皇都。


    面对这样的一首触人心底的词,他又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