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各自的命运

作品:《帝国最强驸马

    太极宫里,有着通往外界的通道。


    也正因为如此,安公公们才做最后的挣扎,希望他们这群骨干分子,能够逃出生天,以延续复齐军的最后的香火。


    至于为什么不是乾陵王率先逃掉。


    这一点,安公公和乾陵王在极短的时间内,达成了共识。


    毕竟,乾陵王那可是焦点中的焦点。


    一旦他动了,这所有的枪口,说不定都会对准他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了留在原地。毕竟,对于他来说,他觉得自己依然有价值,萧逸不会轻易对他动手的。


    安公公等人冲进了太极宫。


    幸好,这一路冲进来,他们并没有遭到太多的阻碍。


    正当安公公绕到一根大柱子后,准备打开那里暗藏的机关时,突然蓦然停住了。


    那里,本该是一堵墙的地方,赫然已经打开了一个暗门。


    而在暗门前,已经站着四五个端着枪的士兵:


    “嘿,才来么?我们已经等候多时了。”


    为首的将领,赫然正是萧逸的得力手下:杜选。


    只有几个人,敢来阻击我们?


    安公公怒从心底起,正要命人发难,却没想到,同样地,一个个声音从不同的方位传来:


    “不


    许动!”


    “不许动!”


    “不许动!”


    ……


    再一看,这四面八方的,不知从何时起,早已有一大批人埋伏在此,此刻他们都现身出来,枪口,对准了安公公他们。


    什么军械库被烧,看这人手一杆枪的态势,很显然,那又是萧逸这家伙放的烟雾弹吧……


    安公公终于长叹一声,放弃了顽抗。


    他回想起当初乾陵王表示的担忧,现在看来,乾陵王果然有先见之明。


    这个萧逸,确实是复齐军最大的心腹大患啊。


    只可惜,他明白到这些,却已经太迟了……


    不过,萧逸最终也没能将安公公给抓捕归案。在杜选等人想要动手抓人的时候,安公公已经服毒自杀了。


    他的遗言只有四个字:“我,不甘啊……”


    看到安公公的尸首,乾陵王脸色很是难看,但却并没有任何的话语,任由萧逸将他押送下去。


    “好好将天牢的人员给梳理一遍,提防还有潜伏的复辟分子。”这是萧逸发布的第一道命令。


    复齐军悉数归案,这一次收获最大的,是将那些潜伏在朝廷内外的人,全都给揪出来了。


    这让萧逸舒心了不少。


    这朝廷,终于干净了不少啊


    。为了今天这满满的获得感,他还真的付出了不少啊。


    其中,尤其困难的,还是让唐亮、李子才等人演戏,包括之前弃守汤山等等。


    幸好,这一切都顺利的蒙混过关。


    至于龚岳山、卢松青等叛军,则纷纷被收监了。这些人当中,唯一逃脱了的,又是那个狡猾的华追意华师爷。


    这个人,属兔的,愣是跑得快。混在那一场大混战、大包围之中,不知什么时候,居然神秘失踪了。


    这也让萧逸等人倍感惊奇。


    看来,连逃跑这玩意儿,似乎都可以工多艺熟的啊……


    接下来,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就是跟小皇帝有关的了。


    几天下来,小皇帝都被监管着,寝食不安。


    萧逸手中已经拿到了好几个圣旨,包括龚岳山手中的衣带诏、鞍马山军械库被焚毁时的宣读的圣旨等等。


    这些,可都是小皇帝勾结龚岳山等人,要对萧逸等朝臣不利的明确罪证。


    当这些罪证被摆在朝臣面前,众臣都沉默了。


    身为天下之主,却居然秘密勾结外臣攻打京城,制造天下混乱。这种行为,哪怕是最忠心护主的朝臣,也都觉得,这实在不应该。


    针对这种情形,


    不少朝臣都跃跃欲试,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从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其中,重点关注点,落在了“废”与“保”两个焦点问题上。


    不少人,包括如工部尚书李晴一,选择了最为激进的法子,希望能够将这位“无德无才”的皇帝废了,改立其他的王爷世子为皇。


    而有部分之前的保守派人士,则倾向于“保”,认为皇帝虽然有错,但他毕竟年幼,仍然需要给他机会。


    双方围绕着这个问题,在朝堂上争吵不休。


    然而,身为当朝太师的萧逸,却向他的同盟宣布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小皇帝可以留下,不过,他需要有位摄政王来帮扶他。”


    此话一出,众人都吃惊不已。


    要说之前,太后在生,她来垂帘听政,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可现在,太后也已经死了,还有谁能担任这个摄政王的角色?


    随即,萧逸宣布了一个名字,又让众人感到意外:


    “漱瑜公主德才兼备,近年以来认真学习,不断进步,足以担任此重任。而且,公主是皇家之人,太后不在,长姐如母,肩负起教导、辅助弟弟的重任,这半点都不稀奇。


    因


    此,我觉得,漱瑜公主来担任此摄政王的角色,没有任何问题。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先是讶然,然后又觉得,这确实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先是对萧逸忠心耿耿的一班人,发出欢呼,表示同意。


    在他们看来,其实这朝廷,迟早是萧逸的。只不过,目前来说,如果公然篡位,那必然是名不正言不顺。


    等漱瑜公主执政几年,乃至十几年后,再让小皇帝禅位给萧逸,这简直太顺理成章不过了。


    然后,是梁朝义等人,在权衡过利弊以后,也表示同意了。


    他们都是对大梁效忠的臣子,同意这一做法,自然是因为漱瑜是皇家公主,有天然的合法性;此外,这也算是稳定局势的最有效的法子了。


    萧逸定下了这个法子以后,朝廷之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哪怕是反对再激烈的人,也都知道,自己反对无效。


    一些翰林院的老夫子,固执己见,想用什么“牝鸡司晨”之类的理由来反对,但直接被萧逸无视了。


    这事情,算是暂时定下来了。


    不过,讨论完毕后,萧逸却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丫的,我好像还没有跟公主说这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