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好男人!血淋淋的教训即将发生!

作品:《我街溜子,漂亮老婆不肯离婚!

    县城南,布匹交易市场。


    人来车往,拥挤而热闹。


    前几年,布匹是定量供应,每家每户购买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等,都需要布票。


    老百姓穿衣都成问题,所以有那么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已经取消了布票,情况好转,老百姓买布制衣是很平常的事。


    农村人经济条件差些,一般都是过年买新衣服,平常很少买。


    李夏挤进一家店铺,桌板上堆放着一捆捆的布匹。


    普通家庭一般买的布料就是普通棉布,穿个一年半载就会破损,但是价格便宜。


    有条件的,自然是买很流行的“的确良”布料,虽然价格高一点,但是可以穿三年以上。


    在这个年代,穿上一件“的确良”的衣物,就能成为这条该上最靓的仔。


    “的确良”就是合成纤维,耐磨、色彩艳丽。


    “老板,的确良的布料,白色碎花的四米、红色碎花两米、纯色黄两米、棉布料纯灰色五米……”


    李夏按照裁缝铺老板给的布料单,报上米数。


    “小伙子,你确定要这么多米的确良?”


    店铺老板对李夏确认道。


    “确定。”


    得到李夏肯定的回答,店铺老板拿着皮尺和剪刀,立刻裁剪起来。


    周围买布的顾客都不禁看了过来。


    “这个年轻人这么有钱,买这么多的确良布料?!”


    “的确良的碎花布料可是要六块钱一米呢,还不能还价,嘶——!这人可真豪气!”


    李夏没有理会周围人艳羡的目光,从店铺老板手中接过厚厚一捆布料,然后付了钱。


    的确良的碎花布料是六块钱一米,纯色五块钱一米,普通面布料是两块钱一米。


    李夏给楚梦汐和两个奶团子分别做了两套衣服,自己也是两套,不过用的是普通棉布料。


    自己干活有时候又脏又累,穿好衣服划破了心疼。


    买布料一共花了七十八块钱。


    贵是贵了点。


    但想到楚梦汐和两个奶团子两三年都没穿过新衣服了,这点钱又算什么呢!


    李夏把布料交给裁缝铺老板。


    老板惊讶道:“嚯!小伙子,你买这么好的布料,这不得七八十块啊,这么有钱的吗?”


    李夏笑了笑,道:“老婆孩子很久没穿新衣服了,该花还得花。”


    裁缝铺老板对李夏竖起大拇指:“你是个好男人。”


    这两天裁缝铺没有什么人来做新衣服,只有缝缝补补的活。


    所以李夏定做的几套衣物,一个下午就能搞定。


    拿了取货单,李夏离开裁缝铺,赶着驴车来到了供销社。


    现在的李夏,目标很明确,作为一个男人,就得拼命搞钱。


    晚上钓鱼捕黄鳝,上午卖鱼,下午这半天时间,李夏也要利用起来。


    上山采中药材并不是靠谱的赚钱之法,全看脸,被李夏pass掉。


    前世在餐饮界摸爬滚打,李夏跟过国宴级别的白案宗师学过手艺。


    虽然没有青于蓝,但也能称得上精通。


    揉面的力度跟手法……


    一斤面粉加多少水,精确到几两几钱……


    做面点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决定酵母和白糖的配比……


    一切经验和技巧,不断在脑海里翻涌!


    李夏决定了另外的一条赚钱之道——面点。


    刚开始就先做包子、烧麦、蒸饺之类,摆摊卖。


    这条道,能不能赚钱,全靠手艺行不行。


    手艺这方面,李夏有自信。


    所以,有搞头。


    李夏走进供销社,买做包子的食材。


    买了十五斤面粉,没用粮票,一毛六分一斤,花了两块四毛钱。


    三斤鸡蛋,两毛五分一斤,花了七毛五分钱。


    三元买了一大袋酵母粉,一斤装。


    随后,李夏又去肉联厂,买了八斤猪肉,肥瘦相间的猪肉一块钱一斤,花了八块钱。


    ……


    至于蒸包子的笼屉等工具,李夏有精湛的竹编手艺,自己会做。


    可以节约一点成本。


    把采购的物品打包好,放上板车。


    离开的时候,李夏也不忘买了两串糖葫芦,答应过两个奶团子,不能让她们失望。


    糖葫芦五分钱一串,很便宜。


    回到村里,李夏把采购的食材拿进厨房。


    两个奶团子正在院子里抱着糖葫芦,吃得津津有味。


    只要有吃的,两个小家伙就特别安分。


    李夏再次驾着驴车出门,上山砍竹。


    回来的时候,找到田里干活的老赵头。


    “赵叔,忙着呢?”


    李夏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大白牙。


    “呦呵,是街溜……咳、是小李啊!”


    老赵头咳嗽一下,掩饰尴尬。


    背地里“街溜子”叫顺嘴了,比较难改口了。


    老赵头看见李夏身后的驴车,再次感叹道:


    “你小子今非昔比啊,都有驴车了!”


    不过,老赵头认为,驴子鸡肋,不如牛好。


    他又看到板车上的竹子,疑惑道:


    “砍那么多竹子做什么?”


    “做几个笼屉,蒸包子吃。”李夏回答。


    老赵头有些无语,够能折腾的。


    “你找我有事?”


    “我想买点您地里种的韭菜和白菜。”李夏道。


    “买我家的韭菜和白菜?”


    老赵头愣了一下,农村人哪听说过蔬菜还要买的,都自家菜田里种啊!


    不过,转念一想,貌似整个上榕村,也只有街溜子李夏家,地里种的菜最少、个头最小。


    让你不好好种地,整天游手好闲,现在连蔬菜都没得吃,还要买!


    真丢人!


    老赵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你啊,平时少折腾,自家的地好好种,算了,要吃韭菜白菜什么的,你去我田里拔一点吧,买什么买!”


    “赵叔,我要得多,还是买吧。”


    老赵头眉头一挑,道:“你不就是做包子吃么,能用得了多少韭菜和白菜?”


    李夏道:“韭菜和白菜各十斤。”


    “啥?”老赵头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要那么多,你要做多少个包子啊?”


    “差不多三百个包子吧。”李夏道。


    “啥!!!三、三百个包子!”


    老赵头顿时瞪大了眼睛,“你、你家吃得完吗?做那么多包子。”


    三百个包子不得撑死人啊!


    李夏笑道:“叔,不是自己家吃的,我是想拉到集市上卖。”


    “卖、卖包子啊?”


    老赵头皱眉点了点头,他心道:“这街溜子倒是真能折腾,又想到卖包子了。”


    “小李啊,你有赚钱的想法是好,不过你知不知道集市上有多少家卖包子的,你确定你的包子能卖出去?”


    “试试呗。”李夏轻松笑道。


    老赵头看李夏的样子,就知道这小子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以为做生意那么简单啊,如果真是这样,大家都去卖包子了。


    能卖出去五十个,就算走大运了。


    老赵头仿佛能看到一场血淋淋的教训,即将发生……


    <script id="halfhidden_script">("noventent")st()addcss("halfhidden");settiout(function(){("tips")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