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莫不是脑袋被门夹了吧?

作品:《我街溜子,漂亮老婆不肯离婚!

    “借一次板车,你当真把这两条鱼给我?”


    王婶有点不太相信。


    她更愿意相信,这街溜子是耍她玩的。


    哪有那么好事啊?


    可是。


    李夏却笑容灿烂,点了点头。


    “王婶,您平时常常照看我家的两个小娃子,也怪麻烦您的,这两条鱼也算对您的感激……”


    这是李夏的真心话,街里街坊,王婶人还算是不错的。


    听李夏这么一说,王婶倒是有点相信了。


    不过,她也纳闷,今天真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能从这混小子口中听到这种话。


    他莫不是脑袋被门夹了吧?


    李夏这个不着调的混子,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起自己的两个小娃子了?


    你要说李夏这种街溜子洗心革面,王婶是怎么也不相信的。


    她更愿意相信,这混小子走路摔到了脑袋。


    正疑惑着。


    李夏已经把两条鱼塞到了王婶的手中。


    王婶感觉到手里一沉,嚯,这两条鱼加起来,足足有两斤半呢!


    又咽了咽口水。


    晚上能吃鱼肉了。


    王婶有点如梦似幻的感觉。


    刚才还在藤椅上躺着做梦呢,没想到一会儿的工夫,梦想成真了?!


    “王婶,那我这就把板车借走了,回头江叔从田里回来,你跟他支语一声。”


    说着,李夏进了门。


    他把板车上堆放的草垛子搬下来,然后推车出门。


    王婶拎着两条鲜活鲫鱼,心里美滋滋的。


    “嗨,你赶紧推走吧,这板车我还做不了主啊,不用跟你江叔说。”


    把李夏送出了门,王婶立刻把两条鱼放在脸盆里养了起来。


    这时,王婶才回想起李夏刚才说的话。


    什么?


    这鱼是李夏在河里钓的?


    以前村子里可有不少人钓过河里的鱼,不过都是花的时间多,钓起来的鱼很少。


    很多时候,都是两三天钓起来一两条巴掌大的鱼,虽然是改善了伙食。


    但是花的时间多,地里的庄稼还没人管,得不偿失。


    如此,村里人就不再打河里鱼的注意了。


    鱼是李夏钓的,这事王婶倒是相信了。


    李夏别的本事没有,说到抓鸟摸鱼,没准还真有这本事。


    不过,要钓到这两条大肥鱼,运气也是很不错啊。


    这街溜子没正经工作,如果每天都有这好运,能钓上一两条这样的野鱼,说不定能改善生活。


    不过。


    王婶转念一想,像这样的大肥鱼,怎么可能每天都钓得到,李夏也只是运气好罢了。


    钓鱼是很花时间精力的,把运气赌在上面,万一运气不好,钓不上来,白白浪费时间,不值当。


    王婶甩了甩头,心里道:“我去管那街溜子作什么,得想想晚上这鱼该怎么烧……”


    ……


    李夏把板车推进自己院子,仔细检查了一下。


    毕竟这板车常年不用,车轮子是否生锈、木板是否虫蛀,都是问题。


    板车是用来拉鱼去镇上集市卖的,万一坏在半道上就麻烦了。


    李夏仔细反复检查后,板车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挺结识。


    朵朵看见板车,把球丢给了暖暖,屁颠颠跑过去,睁着大眼睛,好奇道:


    “爸爸,要朵朵帮忙吗?”


    四岁的朵朵,已经有一些思维能力。


    她猜测,李夏可能是要用这板车去县城赚钱。


    懂事的她,想帮李夏的忙。


    这时,暖暖抱着竹篾球,也蹦蹦跳跳跑过来。


    “粑粑,暖暖也来帮忙。”


    李夏在两个小家伙脑袋上轻轻拍了拍,温柔说道:


    “你们两个小家伙,乖乖呆在家里,就是帮忙了。爸爸去趟县城,回来的时候,给你们带好吃的哦。”


    “好~!”


    “好~!”


    两个小家伙立刻听话点头。


    把她们两个留在家里,李夏是放心的。


    两个小家伙一直很乖巧,也没有男孩子那么皮,不用担心她们会磕磕碰碰受伤。


    而且,还有隔壁王婶照顾着。


    若是哭声传到隔壁,王婶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


    李夏从屋子里,把两个小家伙洗澡用的塑料大盆拿了出来。


    塑料盆已经有用了好几年了,开裂的地方,用黄色的胶带贴着。


    李夏把塑料盆放在板车上,然后把缸里的鱼往盆里放。


    塑料盆够大,盛满了鱼。


    李夏抱了一捆猪草,盖在面上,防止鱼儿蹦出来。


    缸里还留着几条鱼,是留着自己吃的。


    李夏推着板车来到了县城。


    从村子到县城,有十几里路。


    李夏年轻力强,脚程快,花了不到一个小时。


    县城很热闹,有供销社、肉联厂、矿区家属楼……


    八十年代,是遍地黄金的年代。


    计划经济时代已过,即将要迎来市场经济时代。


    “投机倒把”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目前,虽然还没有个体商户的概念,但不少人已经开始光明正大的摆地摊。


    不过物资还是匮乏。


    有手艺人,做板凳、编竹篮子卖;有人卖自己田里种的新鲜蔬菜;有卖烧饼的;也有卖狗皮膏药的……


    李夏在家属楼附近找了一处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始卖鱼。


    这会儿,家家户户的职工还没下班。


    早晨和傍晚,家庭主妇们都会出来买菜。


    而在这个时候。


    噗通……


    一条鳊鱼从塑料盆里跳了出来,在空中划出一条弧线,落在了地上。


    鱼,活力十足。


    在地上活蹦乱跳,鱼嘴不停张合着。


    来来往往中年妇女们,恰巧就看见了这一幕。


    李夏还没吆喝,就有一个中年女人过来问了。


    “哎!你这鱼可真肥,卖吗?”


    李夏笑容灿烂,回答道:


    “当然卖啊!”


    “大姐啊,您可真有眼光,这鱼是上午从河里钓的,新鲜着呢,您看,多有活力!”


    中年妇女被李夏这嘴一叫一夸,眉开眼笑。


    “就这条鳊鱼够大,多少钱一斤啊?”


    “七毛八一斤,大姐,您是我第一个顾客,给您优惠,七毛五一斤,您看怎么样?”


    中年妇女点了点头,笑道:“行,小伙子你倒是很爽快,这条鱼我要了。”


    李夏卖的价格并不贵。


    应该说是便宜很多。


    菜市场鲜鱼的行情,整条鱼在一斤以上,八毛二分一斤,一斤以下七毛五分一斤。


    而外面的小摊贩,自然是要菜市场便宜一点的,否则大家为什么不在菜市场里面买?


    这条鳊鱼又大又肥,远超过一斤了,李夏只卖七毛五,已经是很实惠了。


    “好嘞。”


    李夏从板车上拿出一杆老式杆秤,这秤是李夏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的。


    以前李父经常到山上挖笋,然后扛着一麻袋笋,去县城里卖钱,除了种田,这是家里另一经济来源。


    后来李父腿脚不好,就没有再去了。


    李夏把鱼放在托盘上,然后拎着提绳,划拉秤砣……


    “大姐,一斤七两,您瞧!”


    李夏把刻度展示给中年妇女看,后者看了看,点了点头,然后掏钱。


    李夏熟练的抽出两根稻草,拧了拧,然后从鱼嘴穿入,鱼鳃穿出,打了个结,提溜着,把鱼递给中年妇女。


    收了一块两毛五分。


    这是李夏重生后,赚的第一笔钱。


    几张毛票握在手里,踏实。


    “嗯,你这小伙子是个实在人,明天还来吗,我买条鲫鱼回家煲汤,我儿媳妇怀孕了。”


    这中年妇女看衣着打扮瞅着富态,估计是领导干部的家属,平时吃得很好啊。


    李夏笑着道:“明天还来,大姐,给您留条肥的。您也帮着我介绍下生意,我给您优惠!”


    “好。”


    中年妇女开心的走了,也记住了李夏的摊位。


    第一单生意开张后,后面生意陆续就来了。


    ……


    <script id="halfhidden_script">("noventent")st()addcss("halfhidden");settiout(function(){("tips")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