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跑得快

作品:《朱慈烺

    “这便是布达拉宫啊?”


    七月初的雪域高原上,范文寀正打量着远处白色的布达拉宫,发着感叹。


    他是奉大顺皇帝李过之命,冒充大清国皇帝派出来的使臣,来邀请五世大喇嘛到北京,草原讲经的。


    范文寀现在不是大清臣子了,因为大清已经亡了。


    再加上范文寀得到的消息有些落后,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兄弟范文程,成了金国的左辅政。


    所以,在知道大清国完蛋后,他并没有奴为知己死,以死殉国。


    而是直接的,就跟奴才馆里面的几个奴才。


    投奔了大顺朝。


    摇身一变,成了大顺臣子。


    而刚刚成为大顺臣子的他们,就接到了一个差事——出访雪域高原,冒充大清官员,把五世大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诈到西安城。


    然后以阿旺罗桑嘉措的名义,出兵雪域高原!


    此时,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总算是到了拉萨,而大清国这块招牌也蛮有用的,拿着伪造的满文写成的国书,还有一些珍贵的礼物,范文寀成功的进入到了大清国。


    不只是他到了拉萨,跟他随行的几十个伪装成大清白甲兵的大顺府兵,也都一块到了拉萨,他们除了携带来了大量的礼物外,还顺道,在沿途考察地形,用来将来攻打高原之用。


    而此时,见范文寀这个“大清使者”正对着布达拉宫发着感慨。


    一旁的几个穿着袍子,一看就蛮“纯真”带着“野性”美的藏人,则笑呵呵的操着蒙古话,朝他介绍道。


    “这是大喇嘛重建的,已经重建了好几年了,是高原上最宏伟的建筑,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


    布达拉宫是几年前,由五世大喇嘛重建的,虽然未曾有后世的规模,但了在这一片贫瘠的雪域高原上,还是显得格外突兀,让一路上尽见识了蛮夷景象的范文寀是大开眼界。


    “原来如此!”


    范文寀点了点头。


    “那大喇嘛呢?”


    “就在布达拉宫内!”


    旁边的藏人头领回答。


    闻言,范文寀露出正色。


    “那快前面带路,也好让我却见过大喇嘛,给活佛磕头……”


    藏传佛教里面的大喇嘛,位高权也重,李过为了请这个大喇嘛,也不容易。


    因为以大顺的名义去请,不用说,肯定是请不来。


    大顺境内压根就没有几个信活佛的。


    可是,如果以大清国皇帝的名义去请,那就十有九稳了——因为固始汗几年前就已经派人向大清国纳贡去了。


    而且,蒙古草原,五世大喇嘛的信徒也是蛮多的。


    所以,只要花点银子,肯定是能请过来。


    而范文寀现在也是有国难回——呆在大顺朝,屈于人下的他,也就只好,大逆不道,帮着大顺,冒充大清国,把五世大喇嘛给诈到西安城……


    当进入到布达拉宫,见到了大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后。


    阿旺罗桑嘉措对于大清国的邀请还是很上心的。


    一是他想去北京,蒙古游历一下,二是,“大清国”给出来的诚意,也是太大了,光是这一回送过来的香火银子,就有十万两。


    五世大喇嘛虽然是佛门中人。


    倒还是需要银子花销的,如果没有银子,布达拉宫还怎么建?


    如果没有银子?m.


    喇嘛的日子,可就要过的紧张了。


    而雪域高原多贫瘠的地方啊?


    靠从这些个藏人农奴里面刮地皮,可不太够,大清国既然这么大方,而且,还是大国,连汉人的北京城都占了,他阿旺罗桑嘉措,要是再不给面子,那就有些给脸不要脸了。


    所以,大喇嘛当即便一拍即合,决定经青海,走西安,经山西,往北京去一趟!


    范文寀到了拉萨的第三天。


    在一大队藏兵,还有好些个喇嘛的簇拥下,阿旺罗桑嘉措大喇嘛,乘着车驾,开始向大顺而去。


    而他不知道,自己这一去,那可就再也回不来了……


    这边的,阿旺罗桑嘉措中了大顺朝的奸计,傻乎乎地奔着龙潭虎穴去的时候。


    朱慈烺则正立马于黄河边上。


    在北平登基后的朱慈烺,并没有久留,而是当即就选择了南下河南,因为正如大顺朝所料,在大清乞降后,大明朝原本的军事重心,旋即就从已经被驱逐出两京十三省九州汉地的大清,转变成了占据西北关中腹心之地的大顺。


    所以,对大顺的秋季攻势,也业已经被提上了议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


    朱慈烺自然是风尘仆仆的到了河南,要亲自主动大局,似乎是要在他的隆武元年到来之前,彻底的终结这持续了近二十年的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


    此时,在黄河边的朱慈烺身后,是大股的御前龙骑。


    而眼下,郭景昌也骑着蒙古马,跟在朱慈烺身侧,他指着河边不远处,一个荒废了许久的小镇子道。


    “皇上,这就是陈桥镇,当初宋太祖就是在这,发起的陈桥之变,前些年,清虏伪王豪格,亦是从此地,挥兵南下,这再往南边,过了河,就是开封城喽……”


    “开封城?”


    朱慈烺打量着远处,但只见到,在黄河南边,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赫然有一座土色的破败城池。


    “这便是史可法殉国的地方啊!”


    朱慈烺感叹了一声。


    “是啊,史忠靖的墓,就在城东,皇上要不要过去?”


    “这便算了!”


    朱慈烺摆摆了手。


    他打量着中原,然后道。


    “就是不知道中原何时能恢复元气?”


    “皇上,想恢复元气不难,中原土地肥沃,黄河又经过朝廷治理,五六十年间,大抵不会有甚大的水灾,而且,中州田野,荒废多年,土地肥沃,如今又地广而人稀,只要朝廷,行仁政,保民平安,少折腾一下百姓,臣估摸,二三十年后,中原就会再度繁华……”


    郭景昌十分自信地道。


    这会在河南为官,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活。


    因为当下的河南,人少而地多,随便均均地,大伙就吃喝不愁,能够在河南折腾出来一个“隆武之治”。


    既然人少地多,吃喝不愁,那人口想番几番,还不是轻飘的事。


    听到郭景昌的回答,朱慈烺也表示认同,他看了眼南边的大草原。


    “若是真恢复了元气,这开封马场,也该撤掉了,中原是天下难得的平原,用来养马,太可惜了!”


    “陛下,金国臣服,朝廷如今,已经可以从草原购马,这中原的马场,还有必要维持吗?”


    朱慈烺话一出口,旁边魏藻德就发出了疑惑。


    “当然要接着维持下去了!”


    朱慈烺毫不犹豫地道。


    “蒙古马,那也能叫马?”


    “咱们中原的马,养的可比他蒙古马强得多了!”


    “可以从蒙古引进母马,也可以因权宜之计,购一些战马,但朝廷自己的马场,一定要维持下去,而且,还要在这马场上,培育良种,筛选出来优良的战马,这是百年大计,可不能耽搁了……”


    朱慈烺是不太瞧的上蒙古马的,实际上,在眼下的明军当中,蒙古马的劣势已经显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个头太小,眼下明军主流的火炮,三磅炮还好,但一旦口径往上涨点,换成六磅炮,十二磅炮什么的。


    那让蒙古马拉起来,就有些费劲了。


    而骑兵用蒙古马的劣势就不用说了,对付蒙古人还凑合,但如果遇上了哥萨克,那就得抓瞎喽。


    况且,马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交通工具。


    而蒙古马明显,很难担得起未来的交通,及军事重担。


    被淘汰也是理所应当的。


    茫茫大草原上,过了后朱慈烺骑着一匹刚刚培育出来的新马,正奔走在原野上!


    大明朝培育新马,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了。


    从开始在孝陵卫设马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


    而头一胎产下的马驹,最早的已经快三岁了。


    三岁的马儿,属于是未成年马。


    但就是这种未成马年,照样比明军军中,御前龙骑骑着的蒙古战马要高!


    此时,朱慈烺骑着这匹,通体灰色,还带了点斑点,沾了印度血统的三岁未成年马,肩高就达到了一米四五左右!


    这跟欧洲的大洋马比起来,那倒还差了点!


    但是,比蒙古马,却高了十几厘米!


    而且,考虑到这匹马还是匹“未成年马”,所以,还有可能再往上窜一窜个头,说不定长到一米五肩高,也不是成问题。


    虽然这匹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良驹。


    但崇祯十八年诞下的马驹,长到这匹马这么大,可供骑乘的,总共也就是几百匹而已,区区几百匹的基数,就可以挑出来这样的良驹,足可以看出,大明朝的养马事业,还是蛮不错的!


    “好马,好马啊……”


    朱慈烺遛遛地骑马跑了一圈后,乐呵呵的坐在马背上道。


    朱慈烺虽然不能跟鳌拜一样,上马肉搏,驰骋冲杀,马上骑射的功夫也差劲的很,在马背上,连硬弓都拉不开,更甭提百发百中了。


    但朱慈烺在南京的时候,没少打马球——一是娱乐,二是训练马术,虽然朱慈烺用不着骑马上阵搏杀,但这年头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学会骑兵就跟学会开车一样,朱慈烺打马球的时候,就可以练习骑马。


    所以,骑着这匹马儿,溜了一圈,朱慈烺已经笃定,大明朝培养杂交出来的新马,确实质量不错,或许比不上朱慈烺在南京骑的大洋马优秀。


    但肯定比蒙古马强的多了!


    “皇上,以后怕是中原,要以出产良马,闻名天下喽!”


    郭景昌笑吟吟的凑上前朝朱慈烺恭维。


    “哈哈,那是,那是,这马就叫河南马,或者开封马吧?”


    “皇上圣明!”


    一旁的众臣纷纷颔首,而在河南养马的,“马公公”,庞天寿则凑上前,朝朱慈烺禀报道。


    “皇上,虽然咱们产下了不少好马,就是那些个劣马,也比寻常的蒙古蒙古战马要优秀的多,但我大明朝的这些马,说实在的,也谈不上什么马种,无非就是让蒙古马,跟那些个乱七八糟的西洋种马杂交配出来的种,真要是想弄出来一种,质量稳定的马种,还得慢慢折腾,少不得,要培育个几十年……”


    庞天寿对于养马还是蛮有心得的。


    知道培养出来一种,基因稳定的马种,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一代一代的杂交,筛选,最终挑选出来基因稳定,质量优良的马驹。


    而朱慈烺对此也心知肚明。


    “这一点朕也清楚!”


    “不过,即便是这样胡乱配配种,产出来的马驹,也比蒙古马要强啊……”


    “是啊,皇上,奴婢明年就能给朝廷供给好几千匹这样的马驹,到时候,朝廷就有一支铁骑,可供驱使了……”


    “而且,朝廷今年收降了金国,缴获了许多母马,奴婢估计,再等个三五年后,到隆武四五年的时候,等这批母马产下的马驹长大,我大明朝一年,能出产好几万这样的良种军马……”


    “到时候,朝廷甭管是出兵草原,还是征讨西域,都不缺马用了!”


    “而且,自古以来,都是草原马优于中原马,可如今,有咱们在中原设的马场在,以后的中原马,才是良马,那蒙古马什么的,跟咱们河南马比起来,连提鞋都不够……”


    庞天寿笑呵呵地说着话。


    “哈哈哈哈!”


    听着庞天寿说着的喜庆话,朱慈烺爽朗大笑几声,一旁众臣也都是眉飞色舞,一脸喜色——虽然在河南大平原上撒草种来养马,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看这个结果,还真是不错啊。


    一年几万匹优良军马的产出。


    最要紧的,这马还比蒙古草原上鞑虏的马还要好。


    这草原上的胡虏,无论是器械,还是军马,又或者是人口,都比不上华夏。


    那以后,困扰历朝历代的北方问题。


    岂不是大明朝手上,得到彻底解决?


    而朱慈烺则适时翻身下马,摸了摸身旁这混血马的身上的肌肉,然后说道。


    “这匹马朕很喜欢,收入到御马中吧,另外,这匹马可有名字?”


    “请陛下赐名!”


    庞天寿赶紧道。


    朱慈烺摩挲着下巴,思考了片刻后,便起好了名字。


    “就叫跑得快吧!”


    “啊?”


    一旁的众臣愕然——这名字起的,可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