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品:《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卡皮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陈慕武一点儿也不意外。


    他这个人在英国国内的风评,是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


    在现在的人眼中,卡皮察是剑桥郡里一个热情开朗又自来熟的俄国人。


    他是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卢瑟福的学生,陈慕武的好朋友,学术水平一定不低。


    同时他也是剑桥大学开放包容的一面旗帜,能够向全世界彰显,剑桥大学可以让一个来自红色国家的学生,毫无保留地在英国接触到全世界最尖端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


    然而再过十几年之后,1934年卡皮察在回国探亲后决定留在国内,帮忙建设提高自己祖国的物理学水平。


    他在英国国内人们的想象中就变成了,被冷酷的红色政权所无情扣押的世界级大物理学家,是完美展现苏连全是专制没有自由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更有甚者,伦敦的一些为了吸引人眼球的小报纸,把他的下场都给编了出来,说卡皮察不是去了卢比扬卡,就是去了西伯利亚。


    卢瑟福就是听信了英国国内的风言风语,所以才写信给苏连政府,要他们放人。


    再过几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连和西方主要国家站到了同一战线上,卡皮察的身份又变成了反法斯西联盟中的伟大物理学家。


    在丹麦被德国侵略占领之后,他还曾经做了一个计划,尝试要把被困在哥本哈根的玻尔营救到苏连来。


    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成功,因为英国的查德威克抢先一步,搞到了一架飞机,差点送玻尔升天,但最终还是帮助玻尔逃出生天。


    有关玻尔如何逃离丹麦这件事,如果拍成电影,那绝对能算是一出“物理学家版”的《虎口脱险》。


    德国占领丹麦之后,作为丹麦国内最有名的科学界人士,玻尔自然是受到了监视。


    二战爆发前,玻尔的老师卢瑟福已经去世。


    查德威克这个大管家虽然离开剑桥去了利物浦,但也没忘记主任最好的学生身处险境。


    他靠着自己的军方身份,通过留在丹麦的英国间谍,给玻尔送去了一封写在微缩胶卷上的信,信的结尾很隐晦地表示,他希望能和玻尔在英国见面。


    但玻尔却不以为然,他虽然反感内粹在自己国家的所作所为,可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


    直到对他的监视越来越严格,玻尔终于忍受不住,从哥本哈根偷偷去了邻国瑞典。


    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马尔默中间只隔着一道不宽的海峡,想要趁着夜色乘船偷渡,很容易。


    瑞典在二战中名义上保持中立,可是却在背地里向德国开放自己国家的道路和铁路,还源源不断的向他们出售各种矿产,实际上算是比较偏向轴心国一方。


    所以德国特务虽然知道玻尔去了瑞典,但那里仍然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瑞典作为中立国,它和另一方同盟国也没有断了联系。


    某天晚上趁着夜色,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蚊式轰炸机,停在了斯德哥尔摩一处废弃的机场。


    化妆之后躲过各种监视匆匆赶来的玻尔上了飞机。


    因为是轰炸机,所以没有客舱,身材高大的玻尔只能躲到弹舱里。


    为这次营救,蚊式轰炸机的弹舱也经过了改造,装上了能和飞行员通话的通话器,还有防止高空飞行缺氧的供氧系统。


    飞机此行的目的是穿越英吉利海峡回到英国,但在穿越之前必须经过很大一片的德国占领区,有很大几率会被德国人发现。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飞行员只能不断往上拉升高度。


    他在通话器中几次提醒玻尔带好氧气设备,可一直都没能得到回应。


    飞行员生怕这位世界知名的大物理学家会被自己给憋死,只能一咬牙一狠心,冒着被德军发现的危险,来了一次低空飞行,最后甚至都几乎贴到了海面上。


    等飞机最终降落在了爱丁堡,守护在那里的工作人员打开弹舱舱门,发现玻尔早已经意识模糊昏迷不醒。


    事后检查才发现,是通话器的插头松动,导致玻尔自始至终都没有听到飞行员的命令,也就没有带上自己的供氧系统。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玻尔是因为头太大带不上氧气面罩,所以才缺氧。


    在有的地摊读物上,还把这件事情给演绎成玻尔教授醉心学术勤于思考的例子:


    “当机场的工作人员打开弹舱舱门之后,玻尔教授依旧浑然不知,他仍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当中,思考着高深的物理学问题,对身边的变化毫无反应。”


    缺氧昏迷就说缺氧昏迷,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做什么?


    就算是为尊者讳、为尊者隐,也不能隐成这个样子嘛!


    其实玻尔并不是犹太人,即使留在沦陷的丹麦,说实话也不用担心被实施种族灭绝的德国给清洗掉。


    可是盟国当中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连,都想要把玻尔接到自己的国家。


    一方面是不想让这个物理学大师,最终和他那个好学生海森堡一起回到德国研究怎么种蘑菇。


    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为我所用,帮着盟国研究怎么种蘑菇。


    可是有着赤子之心的玻尔,就算到了英美,可还是不受人待见。


    英国美国和其他盟国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莫斯实验基地研制原子弹,但独独没带苏连玩。


    玻尔觉得这样背叛盟友的行为不好,原子弹的秘密也应该和苏连一起分享。


    他先是见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他说的这种想法。


    听到玻尔这些话,一辈子反对共嗯主义的小胖子立刻就起了警觉。


    他觉得玻尔不是共嗯党,就是有通共的犯罪倾向。


    到了美国之后,玻尔又见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


    他向这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复述了一遍曾经和丘吉尔说的话。


    得到的回应,是罗斯福礼貌性地顾左右而言他。


    从玻尔的经历中可以见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端的物理学家们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陈慕武心里忽然想到了这么一种情况,假如,他是说假如,自己在瑞典的时候表现出和德国人眉来眼去的话,潜伏在瑞典的英国、美国和苏连的间谍,会不会接到上峰的命令,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像运送玻尔那样,把自己绑架回去?


    这么一想的话,他之前设想的在瑞典搓蘑菇的方案,好像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虽然他从内心和道义上都是站在盟国的一边,但不排除也会有被盖世太保请德国的风险。


    看来只能把斯德哥尔摩当做自己教书育人的地方,种蘑菇这件事还要另寻佳处。


    去南非?


    虽然瘦子、胖子和小男孩的老家是刚果,但同属于非洲的南非境内,同样也拥有高品质的铀矿。


    而且南非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十七世纪开始就有来自欧洲的白人在此定居,靠着源源不断的殖民在非洲形成了一个白人种族,布尔人。


    南非算是赤道以南的非洲当中开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果把自己种蘑菇的基地选在这里,看上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他陈慕武和约克公爵之间还有很深的联系。


    可事情满不是这么回事,正是因为南非的文明程度高,英国为了把这里变成殖民地,可是花了大价钱。


    他们前前后后打了两次布尔战争,总花费是两亿多英镑,是赔款总额高达四点五亿两白银的《辛丑条约》的三倍还多。


    英国有钱是真有钱,南非难打也是真难打。


    最终在二十世纪初,英国才把这一大片富饶的土地划进了自己的版图,还收获了许多貌合神离的布尔人臣民。


    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起来,顾首不顾尾的英国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欧洲和北非,无暇顾及赤道以南的非洲。


    趁此机会南非就开始搞各种各样的小动作,陈慕武很怕他在这个时候前往南非研究原子弹的话,会得不到本来就对英国人反感的当地人的配合。


    南非不行的话,澳大利亚好像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世界上铀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并且对带嘤帝国忠心耿耿。


    哪怕在一百多年之后,他们的国旗之上,还在最主要的位置保留着米字旗,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也还是英国王室任命的总督。


    但是澳大利亚同样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离欧洲太远,离亚洲又太近。


    陈慕武想要到澳洲去的话,就必须要乘坐可能会要他命的轮船。


    且不说他不想重复当时在北海的那种乘船惨况,就算陈慕武平安顺遂地到了澳大利亚,还在那里成功爆破了原子弹。


    但是想要把制造完成的原子弹给运送出去只有两种途径,不是飞机就是船。


    可是不管是飞机还是船,都绕不开澳洲北边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这里可是被军占领的地方。


    如果原子弹不能扔向东京,只是炸死几万军的话,虽然也算是物有所值,但总归让人心中不爽。


    瑞典不行,南非也不行,澳大利亚也不行。


    陈慕武的心里只剩下两个备选地方。


    要么去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莫斯,要么就去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


    但是只要去了这两个地方的话,陈慕武下半辈子百分之百是回不了国了。


    不但回不了国,可能连他的名字都要被改。


    去前者的话,就会叫一辈子陈乔治。


    去后者的话,则变成陈斯基慕武诺维奇。


    混得好的话,或许还能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达瓦里希。


    到苏连或许有一种办法能够回国,那就是借着156工程的机会,以专家的名义来华,帮助发展建设。


    但这件事能否可行完全是个未知数。


    陈慕武越想越气,索性暂时当起了鸵鸟,把头埋进了沙子下面。


    继续说回坐在他对面,因为陈慕武答应访问苏连而仍然保持着兴奋状态的卡皮察。


    等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卡皮察在英国的风评又变差了。


    落选首相的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世界格局逐渐两极分化,陷入到了冷战当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秘密被苏联掌握,不争气的带嘤在盘查的时候,竟然从内部人员当中发现了不少苏连的间谍。


    而且这些人还都是非富即贵,甚至有不少都是剑桥大学的学生。


    天降这么大的一口锅,剑桥大学肯定不自己背。


    如果不找到一个倒霉蛋来顶罪的话,那不就意味着,说明了剑桥的教育系统出了大问题了吗?


    挑来挑去,最终挑中了卡皮察这个幸运儿。


    他在剑桥大学一直待到了1934年,和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进入剑桥学习那五位好汉的时间刚好重合。


    于是这个锅他不背也得背了。


    卡皮察最终被英国人给定了性,他不再是被苏连政府无理由强行扣押的大科学家,而是克格勃的前身契卡,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派来潜伏在剑桥的一个间谍。


    不然他的老师,苏连科学院物理所的院长约飞,为什么那么好心用公款送他来英国留学?


    陈慕武忽然又觉得,说不定这辈子卡皮察身上的这口黑锅,可能要换他自己来背。


    原因很简单,他同情罢工,也来自红色国家,还是剑桥使徒社,这个著名的英国反贼窝子的骨干成员之一。


    然后为了保存英国皇室的颜面,说不定他和约克公爵之间的这段关系,也会被史官们用春秋笔法的手段给抹去。


    身正不怕影子斜,爱怎么说怎么说呗!


    除非他们足够牛逼,能把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那些效应定律定理什么的给改了,否则只要物理学一天不失传,他的名字就一天不会消失在英国的课本上。


    或者他们也可以取消物理课嘛!


    不过,陈慕武还真有点儿怀疑,卡皮察这么爽快地答应帮他办苏连签证,难不成,他和苏连政府之间还真有一层密不告人的关系吗?


    无所谓,只要能快点把签证拿到手里面就行。


    徐志摩去年从英国坐火车回国,他在法国巴黎等苏连的签证,足足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陈慕武现在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很宝贵。


    而他之所以会答应卡皮察,还是和手里面拿着的这封信有关系。


    这封瑞典大使馆寄来的信,里面夹着的其实是一封电报的译点纸。


    电报的来源是瑞典外交部,发报人则还是瑞典王储古斯塔夫王子。


    前几天陈慕武才刚给他回信,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收到第二封。


    在电报中,瑞典王储说,陈慕武在电报中提出来的那个要求没什么问题,瑞典驻华公使馆完全能够举办和监督选派赴瑞留学生考试,并保证这场考试的公平公正。


    但他又觉得只用电报发一封公文,会显得不正式,从而让那帮天高皇帝远的外交官们对此不重视。


    瑞典王储老生常谈,重新提起了自己想要访华,督促他们办好选报考试这件事。


    他在电报中邀请陈慕武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和自己一同前往。


    对于这位的邀请,陈慕武想了想,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拒绝。


    和瑞典王室一起出行,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于硝烟弥漫的北伐战场上的人身安全。


    而且刚好借这个机会,也能把家里人悉数接到欧洲,就说来参加艾芙他大姐的婚礼,顺便看陈慕武给老陈家娶媳妇。


    时间安排上也很合适,瑞典王储给出来的计划是七月中旬去,九月中旬回,刚好能赶上伊蕾娜的婚礼。


    所以陈慕武才答应卡皮察的邀请,他完全可以提前半个月先去苏连,在那里和瑞典王储一行人汇合。


    但在剑桥留给这些工作的时间就更加紧迫了,他现在一分钟都浪费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