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笔迹
作品:《侯爷别虐了,夫人已改嫁摄政王》 魏钥与黄公子分开以后,回到住处,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小姐,现在安寝吗?”灵儿问道。
魏钥看了灵儿一眼,道:
“你觉得这个黄公子,是不是有一些奇怪?”
灵儿这些天是看着小姐经常与黄公子约会的,也曾拐弯抹角的提醒过小姐,毕竟,小姐要出了事,她是会被牵连的。
虽然不敢太置喙,但她也慎重道:
“小姐,黄公子若是真心对你,自然该去府上提亲。”
这话说得委婉,魏钥也懂了她的意思。
没有明媒正娶,总归吃亏的是自己,婚事本已十分磋磨,怎可再大意。
她想了想,就吩咐灵儿:
“你明天回城,打听一下黄公子府上的事情,是不是有这回事,要赶紧回来。”
第二天,灵儿一早就悄悄出门了。
黄公子过来拜访时,被丫鬟巧儿挡在了门外。
“黄公子,我家小姐病了,这几天不能相见。”
黄公子一惊,担忧道:“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就病了。我进去看看打紧不打紧。”
巧儿却是不同意,只说小姐刚吃了药睡了。
黄公子也不好勉强,说下午再过来。
等两人离去,牛二悄声问道:“黄哥,她会不会是装病,别到手的鸭子飞了。”
黄公子一改往日文雅,目光有些狰狞,有些懊恼道:
“昨天就不该心慈手软,只怕她起了疑心。今天巧儿那丫鬟也不见出来。你赶紧回城,找苏姑娘说一声,好早做安排。”
牛二骑着快马就走了。
等灵儿进了城,已经天色渐晚。她又不能回侯府去,就想找个客栈住一晚,明天打听好了,再赶回去。
就在她东张西望之时,听到有人招呼她。
“灵儿,你怎么在这?”
一看,竟然是苏映雪府上的丫鬟珠儿。
灵儿见了熟人,也松了一口气,还没来得及回答,珠儿过来挽着她的胳膊,悄摸摸的问:“是不是魏姑娘又有什么消息?我带你见我家小姐去。”
灵儿见她误会了,道:
“我家小姐馋嘴,在寺里这么久都没开荤腥,我下山是想给她采买些点心果子,也不至于嘴里那么寡淡,但又不敢叫侯府知道。”
珠儿道:“这还不好办,现在天也晚了,你随我来,我家小姐正好有话要你带。”
灵儿就这样去了苏府,苏映雪上上下下对她毫不客气,第二天她要走时,又打包了许多好吃的,让她带给魏钥。
“灵儿,替我谢谢你家小姐。等她回京,我再跟她好好相聚。”
灵儿自从上次给苏映雪传了话,后面的事情一概不知,她只以为苏映雪从中得了信息,受了用,才对魏钥如此。
便千恩万谢的把东西都收下了。
想着自己拿这么躲东西,珠儿又说要送她出城门,她干脆心一横,就跟苏映雪打听起了黄公子的事情来。
苏映雪道:“你是说给事中家的公子黄觉吧?家里虽然官职低了一些,但这个黄公子倒是一表人才,学问也不错。你问这个干什么?”
灵儿结结巴巴道:“我就帮别人问一嘴。”
她得了这么个消息,心里就踏实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吃食,就会寺里去了。
黄公子一天来两三次看望魏钥,虽然不能进去,却也勤勤恳恳表达自己的心意。
魏钥只等着灵儿快点回来,她都快要撑不住了。
等灵儿真的回来了,把事情一说,知道黄觉黄公子是真有其人之后,松了一口气。
看着一堆吃食,魏钥又问:
“黄公子的事情,也是苏映雪告诉你的。”
灵儿心里一骨碌,自己确实是偷了懒,为了不被责备,顺口撤了个谎。
“小姐,这个我是花了点银子,找人打听的。”
魏钥点点头,她这个人经常算计别人,疑心也就比较重。
“你把这些东西,送一些给黄公子。他若问起我的身体,你就说好多了。”
自此之后,魏钥便放心大胆与黄觉又恢复了联系。黄觉也在第二日进了魏钥的院子,两个人在院里品茗。
魏钥放松了防备,而黄觉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终于用了些小伎俩,把魏钥要到了手。
这种事情,只要开了头,便日日夜夜,一次和多次又有什么分别。
两个人缠绵了一段时日,黄觉忽道:
“钥儿,我父亲给我捎信,我明天得回去了。我回去之后,就去府上提亲。你能不能想办法早点回府?”
魏钥心里高兴,道:
“前天母亲来信,说已经与刘三野划清了界限。黄公子尽管禀告家里,前去提亲。再有一月,我在这里就待了百天了,我想替祖母修行百天,你等我好不好?”
黄公子宠你的看着她,直夸她有孝心,自己前世修来的福气,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相守的人。
这样的情话,有几个小姑娘挡得住,魏钥已经完全陶醉。
第二天,黄觉果然待着牛二走了。
寺里的小沙弥送来一封心,黄觉在心里道:“走得仓促,未及当面告别,但愿后会有期。”
魏钥心中隐隐有些不快,这三言两语的,并不够真诚。还有,什么叫“但愿后会有期”?
她拿着信纸闷闷不乐的在院中踱步。
“灵儿,我怎么记得黄公子的笔记不是这样的?你去把上次他写的那封信拿过来。”
灵儿进去取了出来,在院中石桌上铺开,两封信字迹截然不同。前一封笔力力透纸背,第二封却是勉强工整。
魏钥与灵儿面面相觑,这,不是同一个人?
魏钥将两封信叠好,面色有些灰白。
她脑海中如有万马奔腾。
“小姐,会不会这一封是牛二代笔的?”灵儿道。
如果是这样,倒是好说,可魏钥总觉得不对,第一封信的笔迹怎么很是熟悉呢。
她在脑海中使劲想啊想,却不得其法。直到两天后,她去寺里上香,看到殿里两侧的贴着的对联,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一样的字迹么?
一番打听,原来是寺庙里的方丈的字迹。而那封信,也是黄公子千求万求之下,请他代为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