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国内经济飞速发展

作品:《四合院:我是阎解成

    不过北汽能起来,最关键的还是他小团体们研发的发动机啊,技术才是最关键的,而且初期投资也必不可少。


    等陈厂长来了,他可得好好跟陈厂长普及普及,别以为办这车厂,有人投资有规模就能成功,还是得把技术革新和应用起来才行。


    两天的功夫,陈厂长就已经到了阎解成办公室,威廉也坐在一边,打量着风尘仆仆赶到的陈厂长。


    陈厂长能用英语做些简单交流,不过仅限于简单的交流。


    与威廉用英语打过招呼后,还是只能靠翻译,毕竟谈的内容太重要,可不敢理解错。


    双方会面交谈,是一方有心想投资,一方有心拉投资,谈的非常顺利。


    上海市政府愿意在上海,批出一块3000亩的土地作为前期生产使用,而出资的三百万美元折换成人民币出资。


    阎解成都听的心惊,这可是上海的土地,而且他听了具体位置,放在现在都不能算偏,只是不在现在的主市区罢了。


    威廉这投资哪怕只占10%,只要厂子不倒以后也绝对亏不了。


    俩人最后敲定,上海市财政局出资600万美元的人民币,以及土地占股20%,上海汽车厂出资300万美元占股10%,国务院财政部占股40%,工业部出资300万美元占股20%,威廉个人出资1800万美元占股10%。


    当然前提是发动机技术授权给新厂,威廉还向唐明要了一份授权意向书,才答应最后的投资。


    陈厂长对于今天能够顺利合作,组建新的上海克莱斯勒汽车厂,满面红光,一定要请他办公室里的大伙吃饭。


    还邀请威廉去上海做客考察,顺带在上海与车厂以及市委领导合个影,正式签订合资的事儿。


    威廉也很给面子,打算去完上海再回美国。


    ……


    这边的合资企业正在成立,沿海地区的私有经济,这半年也开始飞速发展。


    尤其是几个经济特区,各种小作坊,小工厂接到了来自美国的订单,而且利润不小。


    而国营厂碍于规定和层层审批,接单太麻烦和不灵活。


    许多美国的订单还是喜欢这些反应快的,能快速给加班加点发货的,毕竟他们也从没来过中国,可不会太在意规模大小。


    小工厂是每天超负荷运转生产,短短两月就因为订单的增加,招了不少新的工人。


    而且挣的越多,美国那边收到订单货物,靠着降低售价也赚的不少。


    下订单的货物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小私营工厂主们心一狠,开始扩大规模,大批量的招工。


    当第一批小工厂主,家庭小作坊挣到钱后,原先在这些工厂里干活的工人,有几个脑子比较活的,也开始琢磨起单干的心思。


    毕竟这种生产没啥技术含量,就是要有个正规的公司手续,以及开户银行能接收美元就行。


    至于订单,他们肯出来单干,那就早有了美国那边客户的联系方式。


    几个城市的小工厂开始像雨后春笋般的冒出,而且愈演愈烈,私有市场里的外贸订单是今天抢这家的,明天抢那家的,竞争激烈一片乱战。


    哪怕是这么一窝蜂的聚集下,倒闭的工厂也不多,因为美国的订单还在不断的扩大。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那普惠制的政策开始起效果了。


    毕竟国内的劳动力廉价,国外的许多工厂与产品纷纷开始找国内代工,只要国内的工厂制作的商品能达到他们公司的标准,他们就会下订单。


    许多商品比美国国内自己生产的成本,可以少去七八成,这还是已经把运费算上了情况下。


    这波浪潮下,各种赚到钱的厂是更加迅速的扩张,甚至有能力强的厂,手底下的工人都快过千了。


    不过因为工厂数量的增多以及扩张,几个主要的沿海城市,经济特区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


    各个工厂为了抢夺劳动力,纷纷提高工价,一时间这几个城市里,国营大厂的工人竟然工资成垫底的了。


    而且其他城市没有工作的同志,看到这情况,纷纷召集老家空闲的人,一起去这些城市打工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