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想起了熟悉的歌词,留下来!
作品:《科学修仙从AI分析开始》 张若同清楚,天算子这种人,必然是想算计他,但是现在看来,他应该是躲不过的,只是这不漏之体。
“程前辈,您对不漏之体了解吗?”
“了解一点点,在咱们这个小世界,有着三大传奇之物,第一是欲望之火,是情欲法则催生出来的,属于小世界的特产,甚至是法则具现之物,第二是蒙尘丹,这个东西你应该比我了解,第三就是不漏之体,不漏之体理论上是和欲望之火相生的据说可以克制欲望之火。”
“也就是说,在黑山封印我师父的是持有欲望之火的人,那么,程前辈,以前有没有人拥有不漏之体?”
“这三大传奇之物,唯一可以确定是欲望之火,它的存在被某个妖族世代传承,而蒙尘丹,会随着拥有者的服用,最终让世人忘记他的存在,所以,天算子的蒙尘丹未必是完全版的,至于不漏之体,以前的确出现过一些传说,但是据说很多都没有经过欲望之火的考验。”
“那您知道,哪里能够看到关于不漏之体的资料吗?”
“这个啊,你先把手放开。”
“哦,好好。”
“按道理来说,神岳宗应该就有,只是那些研究,那些理论未必是真,也未必是对,世人没有人可以说得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毕竟没有留下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好吧”
“其实,世上有不少研究不漏之体的组织,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想要修成不漏之体,必须要天命之人。”
“你是说朱承运?”
“不好说,他虽然身负大气运,但未必是天命之人,也可能是大能转世,或者应劫之人。”
“咱们小世界要有大劫降世?”
张若同说着,不由得想到了蓝星的封神榜。
“其实朝代乃至国度的变革也算得上是大劫,只是相对而言拥有实力的修行者可以选择不应劫。”
“真的可以选择吗?”
张若同下意识的又想到了封神榜,那里面有好多原本想要避劫的,结果深陷其中,大部分更是身死上了榜。
“应该可以吧,不过最好不要离那大气运之人太近,不然被卷入的话,实力强弱已经不重要了。”
“是”
回到圣光寺,张若同还是将程依依放在了贡梨镇,佛法对于诡异的克制相当大的,这一点在那一百零八部修行法门里已经清楚。
现在的张若同比之离开圣光寺的时候,实力提升至少数倍。
其一是境界的提升,那一百零八天虽然没有开启元阴之体,但是却修行了一百零八个法门,这每一个法门都有其独到之处,而且佛门讲究修心,而修心的本质其实就是灵魂,或者说精神力的修行。
所以在一百零八种佛门功法的加持下,张若同现在已经修到了练气境的圆满境界。
另外,一百零八种的修行法门自然带有一百零八种的斗战法门,所以,现在的张若同如果再遇到那三个人,根本不用献祭大招就可以做到秒杀。
所谓触类旁通,张若同现在对献祭之法也有了新的感悟,不过需要回到神岳宗才能继续去实践。
“这位公子,不知您有什么需求。”
来到圣光寺,张若同对着迎客僧行了一礼,礼法之细致,不得不让对方重视。
在佛教,你行不同的礼,代表你是不同的人。
其中最多的是无知者,可以随便行礼,另外是有认识的人,按照规矩行礼,最后是有身份的人,按其身份行礼。
张若同所行的,乃是修行居士之礼。
“我来参悟金刚之意。”
“您稍等。”
“好”
张若同没有喧佛号,其实也在规矩之内。
圣光寺存在的意义便是方便让人来领悟金刚之意,当初金光寺和魏王合作,合作内容也是寻找有能力的人来开悟,感悟金刚之意,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不过,每个人除非在本寺修行,不然终生只有一次领悟的机会。
如果这次不行,张若同除非在金光寺出家,不然是没有机会继续领悟的。
过了约莫一刻钟的时间。
在寺院出来三位僧人,这三位僧人的衣服和其他僧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显然有着很高的地位。
“这位施主,请跟我来。”
三位僧人在前面带路,张若同跟在后面,只是他上一次没有走过的路,果然圣光寺的秘密,以他练气境的实力并不能窥探,甚至当初的魏王也没有拿到全部的地图。
很快,三个僧人停下,在他们的面前是一座金属材质的大殿,以张若同的眼光,能够感受的到这个大殿应该至少是一个法宝。
如此巨大的法宝,说实话真的运用起来,怕是有着非同寻常的威能,怪不得圣光寺敢于跟大魏和大楚做生意。
“施主,进入此殿,许展现佛法修为,你如何展现?”
张若同心里明白,明玉让自己去研读佛经为的就是此刻,其实寻求可以领悟金刚之意的人,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信佛,信佛如何证明,其实有两种方式,第一就是懂佛法,跟眼前三位进行辨法,当然不需要赢,只需要证明能力即可,第二就是直接展示佛法修为。
“三位法师,在下在又山修行略有所得,还请观之。”
张若同说完,双手合十,脑袋后面开始冒出佛陀虚影,一开始只有一个,慢慢的变成两个,而后三个,直到最后变成一百零八个的圆环。
“阿弥陀佛~”
长长的佛号代表了一切。
张若同能在三个老僧的眼中看到震撼,甚至能够看到一丝的欲望,那种欲望似乎是在说,如果这人没有领悟金刚之意,也一定要留下来。
就像凤凰传奇唱的那么大声,留下来!
僧人可以有欲望吗?
僧人需要灭人欲吗?
不,不需要,不仅僧人不需要,而是所有的佛陀都不需要。
这个事情很难解释,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张若同所见的佛法之中并没有直接的说明需要。
而关于戒律,那是不断变化的东西,随着世俗变化的东西,肯定和修行界无关。
实际上,佛法的修来世,修未来,本身就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