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不忘卿功

作品:《监国太子

    “我助纣为虐,若不身死,如何对得起八闽百姓?”


    因这玉佩,姜堰已是十分疑虑,见张氏如此说,更是奇怪。


    “敢问夫人出自何处,为何要说助纣为虐?”


    张氏冷笑连连。


    “也是,你自然不知这其中猫腻。”


    “可曾听闻交趾?”


    交趾二字一出,加上张氏姓张,姜堰已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自太祖高皇帝起,在宁州设下滇王府,滇王是异姓王,姓张,形同明朝朱元璋所设沐王府,时代相传,永镇南方,抵御交趾。


    宁州属右军都督府管辖,成分复杂,尤其宁州一带军政要务,皆系滇王一身。


    至当下时,因滇王张辰与交趾交好,又识时务,杨开怀便并未动他,依旧令他镇守宁州,只是将政权分离,只给了他军权。


    按理说,滇王应当已无角逐资本,为何竟能将触手伸到江右、八闽等地?


    张氏还道姜堰并未猜出,便介绍了一番家世,随后道:“我父将我嫁与颜程,是要他稳住八闽局势,并平寇剿贼,不想其竟阳奉阴违,实在令人作呕!”


    张氏此话一出,姜堰这才释然一笑。


    既然为妾,想必张氏应是滇王庶女。


    若是嫁与寻常人,为妻尚可,嫁与布政使,为妾实属正常。


    至于所谓平寇剿贼,怕是滇王说了些场面话,张氏却信以为真了。


    人皆说滇王不参与世俗纷争,现在看啦,亦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不过至少目前,姜堰尚无心整治滇王。


    若是此人真与颜程沆瀣一气,飞鱼卫那边必然知晓。


    况且张氏这等表现,足以证明二人并无联系。


    张氏嫁与颜程,不过是滇王暗中布局罢了,并未触及姜堰底线。


    毕竟与这等只顾贪腐之人不同,滇王好歹永保南方安定,令交趾不敢进犯。


    如萧氏一般,有点小心思实属正常。


    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颜程已跑,此后怕是再不可能卷土重来,你速回娘家,将此物交与你父。”


    姜堰自金银珠宝与粮食中寻来一块上等丝绸,又找来好墨,好砚,研磨之后,提笔写下四个大字:“不忘卿功”!


    张氏自然知道这话是何意思。


    所谓卿,乃是爱卿之意,此人如何敢僭越?


    “您莫非”


    “实不相瞒,本宫便是当今太子姜堰!”


    张氏张大嘴巴难以置信。


    太子出现在此,已让人瞠目结舌。


    关键是其身份!


    他竟伪作山匪,且不调动官军,凭借号召力,竟能将八闽行省握在手中!


    换言之,哪怕此人不是太子,这大夏江山,亦迟早落入其手!


    “颜程若知是败给殿下,怕定然释然!”


    姜堰不置可否。


    “你且放心,本宫分得清忠臣奸臣。”


    “你父虽说有些僭越,到底有功于社稷。”


    “让他暂且稳住,来日局势明朗,再站队亦不迟!”


    张氏连忙点头,并双手接过丝绸。


    姜堰叫来两名飞鱼卫护送张氏,旋即回到福州城。


    刚一进城,便见百姓跪在路旁,箪食壶浆迎接!


    姜堰忙问道:“诸位这是何故?”


    有一老者答道:“头领,您手下将士,个个皆是英雄好汉!原本进城时,我等怕被抢,都躲了起来。”


    “后来见无人搜屋,便出门来看。”


    “想是大家攻城累了,都在街上睡着了。”


    “这个时节极潮,我们便邀请好汉们进屋。”


    “谁知将士们抵死不进!”


    “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看不下去,便做了些吃食去送,不想他们还是不受。”


    “说是您有命令,于是我们只得来找您!”


    “求头领开恩,为众将士着想,收下吧!”


    “请头领收下!”百姓齐声,声振寰宇!


    姜堰微微一笑。


    何为民心所向,此即民心所向!


    然而饶是如此,姜堰亦不能受。


    百姓贫苦,武夷山又十分富庶,若是拿了,怕是得不偿失。


    “诸位听我细说!”


    “武夷山吃喝不愁,却非我等之功,乃是抢劫附近山头、官军所得,实是出自诸位。”


    “如今怎好再拿?”


    “我向诸位保证,山匪横行已是昨日,今朝之后,再无纷争,诸位定可一世安详!”


    众人闻听此话,纷纷磕头。


    姜堰分文不取,入得城中,开始整饬城务,分编新得之军,并修筑防御工事。


    到底让颜程逃走,且八闽境内官军极其分散,还有都督府主力并未出动,不得不防止其卷土重来!


    与此同时,福州被山匪攻破一事传遍大江南北。


    梁铮、李春宇自然知晓此乃姜堰所为,却亦惊叹连连。


    此次八闽之行,他并未暴露身份,只凭聚来山匪,便可轻松将福州收入囊中,果然厉害。


    夷洲岛上,听说武夷山闹的极凶,山本忙叫来人并道:“你速将此信交给严绛!”


    此次攻陷福州,严绛声势浩大,八闽一带更是威望十足,若是能将其拉拢,日后必有大用。


    京城亦随之震上三震。


    文渊阁内,四位大学士面面相觑,各怀鬼胎。


    魏因济冷然道:“这山匪竟敢如此僭越,必须速速发兵,令其知晓,此乃大夏境内,不得嚣张!”


    郑乾附和道:“太子殿下正巡视江南,若是令山匪做大,怕是要危及储君,必须严惩!”


    司马军自然知晓,这所谓严绛,便是姜堰,并不理会二人,看向杨开怀。


    杨开怀一如既往不动声色,脸上堆笑,面带春风。


    “杨首辅比我等年长几岁,见多识广,依您看来,该当如何?”


    杨开怀冷笑连连。


    这司马军实在恶心,这种时候,竟还逼迫自己发声。


    不过无妨,就算姜堰闹的极凶,三千重甲步兵已在路上,还有夷洲海贼虎视眈眈,这次姜堰必定有去无回!


    “依老夫看来,此事还应由司马大人全权处理。”


    “老夫毕竟上了年纪,此等事应当交予你们这等后起之秀,也好练练。”


    “省的旁人说老夫把持朝政,并不通融!”


    司马军嗤之以鼻。


    杨开怀心中所想,司马军最是清楚。


    他八成是想借机杀掉太子殿下,并且不愿背锅。


    若是此事由自己决定,日后事发,在陛下面前,也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