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老爷子(半番外)

作品:《大唐:想不到吧,我是唐明皇!

    四九城要比长安城偏北,所以总归是要冷很多,这九月才刚过,就已经是很冷了,至于说四九城为何叫四九城,指的是城外城四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九城门,则是指正阳,崇文,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外四内九,归为四九城。


    作为北龙大阴山的龙气集结之地,在风水上这个四九皇城有着太多太多的讲究,无数的风水地师堪虞师在这皇城脚下钻研领悟,现在的四九城,大风水下小风水,层层叠叠,大有福气万千的千年大气象。


    不过这些终究只是传说罢了,真讲究龙气风水?天下哪里能比洛阳城?纵使现在杜家天子依然如后汉献帝般有名无实,可名义上的龙脉,总归是还在洛阳城。


    一个不大不小的宅院里,一个中年人正站立在门外,似乎是在等什么人的到来。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就迎着宅院走来一个小道童。


    小道童作揖道。


    “无量天尊,施主,贫道奉家师之命,特地给六爷送来仙药,虽不能长生,但延年益寿的功效还是有的。”


    中年赶忙招呼道童进入宅院,边往里走边坦言道。


    “我替我家六爷先行谢过龙虎山张天师和小天师了。”


    道童没有说话只是跟着往里走。


    “六爷,醒醒,天师府给您送来了一枚仙药,可助您活络一下气血。”


    被称作六爷的老人微微睁开眼,看了眼小道童后,威严地声音向道童传去。


    “小道士,你师傅是张雨笙那老道士吗?”


    “六爷,是,我师傅他说他很想您老人家,等您吃了仙丹,他过几日抽空就来看您。”


    小道童点头回应道,又顺手从道袍中拿出了一颗晶莹剔透的丹药。


    龙虎山天师府内炉的丹炉,已经近百年没有开过火,却是在两年前重开,多少个束冠的老道士不眠不休,不知道寻了多少孤芳,才堪堪练出这么一粒丹药。


    且先不说这丹药的纯正浓郁香气,就看色泽和外观都让人神往。


    这九州不知道多少人想要,可如今却让一个小道童直接送到了四九城,一座并不显眼的宅院里敬献给一个时日无多的老头子。


    老头子看了一眼这弥漫仙气的丹药,顺手就把丹药扔在地上,丹药瞬间就消融掉了。


    小道童本来开心的脸上,眼泪一下子在眼眶里转圈,却让其硬生生的憋回去了。随后头也不回的往宅院外走去。


    中年人看着只是觉得可惜,但也不好说些什么。


    毕竟自家主子这脾气,往前推一甲子也是这样,这丹药要是让外人知道自家主子直接扔掉,不知道又要有多少人可惜感叹。


    如果说吃这枚丹药就能长生不死一步成神,那肯定是忽悠你的,但是说增加几年寿命,那自然是没问题的,主要是这丹药人龙虎山多少人两年间的心血也就这么一颗,你随手就是一扔,那不是啪啪打人龙虎山的脸吗?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位毕竟是坐镇四九城一甲子的老爷子吗,脾气就这样。天下九州,包括甲子前如日中天的帝族杜家又如何?不服,那就来打啊。


    此时马上就要入冬了,但今年四九城的雪,来的有点早了,长安城还秋风萧瑟,这四九城却早已白雪皑皑。


    “哎呀,今年这冬天来的也太早了,不知道又要多浪费多少炭火。”


    城门口有人正在对今年冬天来的太早进行


    抱怨。


    “张三,你就不能想想,这种天气,如果我们哥几个去倒腾碳火来卖,那不是要发大财了吗?”


    一个人对抱怨的人说道,周围人都在附和着。


    好一番冬日团团乐的热闹场景啊。


    此刻的宅院门前,中年男人正扫着雪,看着这漫天雪地,不由得心生感慨,自从丹药被自家主子随手一扔,小道童被气走后,自家主子的身子骨是越来越不行了。


    主子的胃口也是越来越差,有时仅仅喝了几口粥,就直咳嗽咳的吐血。


    有一次中年男人,看着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的老人实在没忍住,带着哭腔说道。


    “主子,您就算不愿意亲自前往藏地,走一趟,也应该接了丹药的,那种仙药,吃了总归是好事,这也是天下人欠您的啊。”


    老人坐起身,看向中年人道


    “哭个屁。”


    中年男人马上擦干,不敢再哭一下。


    老人叹了口气,艰难地就要起身,中年男人赶忙搀扶。


    老人起身后,像是对着中年男人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的喃喃道。


    “天下人谁的也不欠。”


    走出房门外,看着外面的冰天雪地,老人问旁边的中年男人。


    “石左那小子还没回来呢?”


    “嗯,算算时候,这时候应该就快到石堡城了吧,估计很快就见到张墨庭他们那队人马了。”


    中年男人冲着点点头说道。


    老人不由自主的笑了笑,中年男人知道,老人是真的很喜欢北地近年来新出的这两位后生,一位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老爷子三分刀意,另一位也并不逊色。


    在外面站了一会儿,老人就被中年男人搀扶回屋里了。


    老人这时坐在了床上,拿起床头的一把普通的红缨刀,上面布满了一道道豁口。看上去有些许陈旧,但懂行的都会知道,正说明这把刀,身经百战而不断,刀,是把好刀。


    “去拿一张白布。”老人对中年男人吩咐道。


    中年男人不敢懈怠,以最快的速度就拿了一张白布过来,过来的许是有点急,一个摔倒,白布竟然直接飘到老人的脸上。


    这可吓坏了中年男人,白布裹脸,这寓意什么相信是个人都明白,中年男人站起身后,都已经闭眼准备好迎接老人的一阵痛骂。


    可等了半天,想象中的痛骂都没有到来,中年男人睁开眼一看,发现老人早就自己把白布拿下来,拿着白布,轻轻的擦着那把豁口很多的红缨刀,一遍擦还一边轻声喃喃道什么。


    中年男人一看以为老人是病迷糊了,刚想去叫大夫来给老人看看。


    但是中年男人刚准备退出去叫大夫来看看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老人就突然站立起来,向着中年男人说道。


    “走,跟我去转转四九城,六十年了,还没转熟这四九城呢。”


    说完就自己一个人,先自顾自地走出去了。


    后面的中年男子呆立在原地,瞬间泪如雨下。


    老人左手提着刀,身后跟着中年男人,慢慢悠悠地就在四九城转,从北头转到西头,从西头转到南头,又从南头转到东头。


    期间老人看到生活还算富足的老百姓们,便满意的点点头,看到一些乞丐,便招呼着中年上去实施些银两。


    乞丐们拿到银两,对老人和中年男人是又跪下又磕头,二人就仿佛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一样。


    老人笑笑不语,中年男人一摆手,这群人也都识相的退去了。


    “小赵啊,萧军军营在哪


    呢?我怎么转半天都没找到?”


    老人这时突然地向被称作小赵的中年男人问了一句。


    赵姓中年一时语塞,回话道。


    “主子,萧军的军营,也在北头,离我们的宅院并不远的。”


    “那你不早些说,白白走这么些路。”


    老人叹息道,又冲着北头走去。


    赵姓中年是心里想,主子你也没问我啊?就说出去转转谁知道你是要去军营啊?没话说,真没话说。想完便也跟着老人向北头而去。


    老人跟赵姓中年走了不多时,便看到了萧军军营的门口,还不待二人走近,就见军门打开,从中走出许多身披铠甲的人,很多都和赵姓中年在酒桌上有过交情。


    为首的是一个身穿黑蟒袍的男子,看着年龄与赵姓中年差不了几岁,蟒袍男子表现的很热情,对着老人先是施礼,身后穿着铠甲的人们也是跟着施礼。


    随后蟒袍男子尊敬地向老人说道。


    “六爷,您来也不提前告知一声,好让我提前准备一番酒席迎接您老。今天正赶上军队会演,不过一听说您来了,我们都立马就赶出来迎接您了,望您可别怪罪我们啊。”


    如果让不知情的人看到,肯定会感到震惊,因为这九州天下,不认识老人,不知老人做过什么的人有很多。


    但是如果看到这位在老人面前恭敬有礼的蟒袍男子,那十个人里面至少八个都得认识。


    这位可是当年一人单骑就敢奔赴北地平叛的,当今唯几的一位杜家王朝异姓王,萧王夏侯景。


    老人只是轻嗯一声,便自己走进了军营大门。


    心境强悍如夏侯景,此时也是眼眶里转圈,眼红的对赵姓中年问道。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赵姓中年摇摇头。


    “没有。”


    夏侯景轻叹一声后紧跟在老人身后喃喃道。


    “这天下要变天了。”


    老人走上了观武台,夏侯景赶忙把自己的座子让给了老人,自己在一旁站立,但夏侯景都不坐,周围人谁敢坐下?


    就这样,除了老人,一堆经久沙场的老将都在四周站立着,老人于这个时候向夏侯景终是说了一句话。


    “元让,都坐下吧。”


    夏侯景点头,随即招呼着众人坐下。


    老人看着萧军的兵崽子们都不说是百战精锐,可都算的上训练有素,越看脸越喜出望外,越看越高兴。


    可不知怎的这么一幅画面,却是看的周围人心里都酸酸的,让人都心疼这个老人。


    夏侯景对老人说道。


    “六爷,我们萧军只要在一日,这胡人就不可能从我北地南下牧马!”


    老人满是赞许地,对着夏侯景,对着众将,对着众军士说连着说:


    “好,好,好!”


    说罢一口鲜血再次吐出,夏侯景和赵姓中年都想上前搀扶,老人一摆手表示不语,就自己起身准备离去。


    可就在这时,风云突变,电闪雷鸣,有一道声音自四九城的西方传来。


    “老头子,借我一刀!”


    老人笑了一下,对夏侯景道:“我镇守这四九城一甲子,虽勉强算有维系天下之功,但难免会独占这天下几分气运,今日我便将气运还给天下!”


    说完,老人抬头。


    忽地凌空而起。


    右手负后,左手持刀。


    第一刀劈向了西方的石堡城。


    接着一刀劈向了北方异族。


    最后,举起刀,向天劈去。


    这三刀,敬天下所有人!


    下辈子,当如此刀一样,写意风流!


    致敬龙抬棺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