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各方动向(四)
作品:《金戈铁马从军行》 征东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楼云关。
一行队伍经过十天的跋涉,终于走到了大夏王朝的朔州边境楼云关。楼云关之外就是大夏王朝最为雄伟壮阔的长城防线,为了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经过中原几个王朝的努力,终于把一段长达数万里的防线给建起来了。这条横亘数万里的防线依托着山势,从东面的燕山山脉开始,中间是一段古长城,古长城以西又紧接着东西走向的甘梅岭,最后在大夏王朝的凉州境内有一段西长城,最后到天山山脉为止。而天山山脉以西就是被誉为人间绝地的西大荒沙漠,这就已经不在中原各大王朝所掌控的势力范围内了。
古代的王朝大多数都是依山凭江建立防线,划定疆界。有了山川江河作为天然的屏障,无论哪一方发起进攻,难度都不是一般的大,且这样做也不会引来太大的领土争端。而在大夏王朝境内,十三个州的划分也是根据山川江河的分布来定的,这也方便地方集中统一进行管理,不过,这种划分方式某种程度上也为后来的“十三州之乱”提供了地理条件的便利。
(注:这种不同行政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划分,在中国历史上也较为常见,在治理能力有限的古代,以“山川形便”为依据划分行政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的难度。不过,“山川形便”客观上也确实给割据势力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当某一地方势力发动叛乱,他大可以关门自守,倚仗着险要的地理条件阻挡朝廷的进攻。所以自元朝始,行政区的划分就变成“犬牙相错”的模式。举一个例子,汉中和四川相连,北面就是秦岭这一天然的屏障。如果汉中并到了四川,万一川地发动叛乱,叛军依托着秦岭,朝廷想要攻进去就难上加难。当年蜀国正是凭借汉中和四川,依托着秦岭的山势,与魏国相持了42年。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方便割据的地理格局,汉中被纳入了陕西。这样来说,对于四川很重要的汉中就被纳入到了陕西。同样的,潼关被称为“三秦之枢纽”,是陕西的门户,扼守入秦地的要道。不过,因为潼关太过重要,明朝就把潼关从sx省划走了。以此类推,对A省重要的地方划到了B省,对B省重要的地方划到了C省,这样A省想要发动叛乱,但B省扼住了A省的咽喉,A省无险可守,难以久持。不过,这样做也有坏处,对于陕西而言,秦岭横亘在陕西南北之间,对行政管理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而且,“山川形便”下的行政区,行政区是比较规则的,一般都是比较齐整的圆形方形,而“犬牙相错”下的行政区,一般都是凹凸形,这里凹进去一点,那里凸出来一点。所以有时你会发现,从甲省的A城市到甲省的B城市,先要从甲省穿过乙省,再从乙省穿回到甲省,相当于要过两次省界线,在古代的那种条件下着实是很不方便。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的划分综合了“犬牙相错”和“山川形便”,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状况进行选择,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
楼云关就是古长城西面最大的关隘,从帝都想要不翻越群山进入北狄,楼云关就是必经之路。而古长城之外就是广袤的中乌尔草原,大兴城就是北狄境内距离古长城最近的要塞。这次两方的会晤就选在古长城之外到大兴城之间的这一段地域内。而由于是开阔的草原地带,双方都没有办法在此地布下伏兵,所以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的谈判都选在这一片开阔地上进行。
慕容雪此时已经做好了准备,当她发现这是一场阴谋以后,她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布置。慕容雪知道自己一步都不能退,因为只要她退了,前线立马就会崩溃,而自己身后的数个城池也会因为准备不及而相继陷落。所以她一面广派信使前往各地,让各地守备做好战斗准备,一面排查奸细,防止自己兵力不足的消息传到大夏王朝那边。她婉拒了其他将领让她撤退的请求,危急关头显示出了不输男子的大将气魄。
她也交给影子一个任务:以最快的时间在大兴城到古长城沿线设置烽火台,时间紧迫的话不用搞得多么完美,只要外观上像那么回事就行。她也很庆幸,半年多前她翻越甘梅岭进攻朔州,回到北狄之后为了防止大夏朝廷的报复,她把两万精锐留在了大兴城。之后,慕容雪与林瑾签订和议,各个地方都没有战事,那两万精锐就留在了大兴城,这两万精锐都是慕容雪的“飞雪近卫营”,可以说是北狄王牌中的王牌。要不是当时的无心之举,这一次可就真的是栽了一个大跟头,而现在靠着自己的嫡系部队,就算是情况有变,也能够抵挡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