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窃符救赵
作品:《金戈铁马从军行》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宁远。
“刘恒,过来一下。”林瑾叫住了林晟帐下的传令兵。
“少公子,有何吩咐?”刘恒回答道。
“如今我们东北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有个任务想要交给你,如若你能完成,你就是我东北军的恩人。但是,这件事是杀头之罪,你可以考虑一下是否……”
“我做!”刘恒斩钉截铁地说。
“这是东北军兵符,还有仿造杨怀笔记弄来的书信。我需要你带着这两样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宁州州府调兵运粮。到了州府,你就说北狄打过来了,杨怀总督说军中无粮,将士无心作战,宁远即将沦陷。总而言之,把局面说得越糟糕越好。”
“这……”刘恒有些为难地说道。
“就摆出你前几天风风火火慌里慌张闯进帅帐时的神情就可以了。”林瑾略带调笑地说道。
“少公子说笑了。”刘恒尴尬地笑了笑。
“事关军队危亡,军中只剩五日粮草,五日粮草不至,宁远城破人亡。”林瑾郑重地说。
“在下接令。”刘恒骑上马,直奔宁州而去。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清晨,宁州州府。
“何事慌慌张张的,我连觉都没有睡好。”新任的宁州刺史回答道。
这个宁州刺史,也是典型的酒囊饭袋,和杨怀是一路的货色。刘恒在林晟帐下当传令兵,为人也算机灵,当即有了对策。
“不好了!不好了!北狄越境,已经越过了燕山,现在已经到了宁远城下了,宁远现在只有三日之粮,杨怀将军万急,派我前来求救,这是杨怀将军的兵符和书信。”刘恒慌里慌张地说。
“实话跟你说,没有太后的指令,我不会向宁远输送一粮一箭。”
“您知道杨怀总督是谁吗?那是杨太后的亲弟弟,杨太后要知道你因为耽误军粮导致她的弟弟英勇殉国,你可知道你的下场是什么?”
“这……”宁州刺史开始动摇了。
“您在想一想,太后不让您发放粮草军械,万一宁远军队因为粮草军械哗变了,我相信太后是不会介意用一个新上任的宁州刺史的人头来平息东北军的怒火的。再说,宁远现在只有三日之粮,若您还不肯发粮,宁远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若宁远城破,您认为没了东北军,宁州还能守得住吗?宁州一破,南面的莱州如何挡得住北狄铁骑?莱州一破,吴州难保,到时候你就是大夏王朝亡国的罪人,就算太后想保也保不住你。”
一番话振聋发聩,让这个新任的宁州刺史已经有些惶惶不安了。
刘恒见到效果不错,接着说:“太后并没有明确的手令让你克扣军粮,事后追究起来,太后可以轻而易举地置身事外,而你有想过你如何才能独善其身吗?换句话说,你给我们东北军发放了军粮,日后太后追究起来,我们东北军也会关照你这位朋友。想来帝都和宁州如此遥远,太后就是想对付你也不太容易。”
新任的宁州刺史咬牙道:“好,这粮我发了。”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刘恒的机智为宁远城带来了一线生机,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正是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件,间接揭开了宁州独立的序幕,最终导致了大夏王朝分崩离析。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北狄乌兰城城主府。
“慕容族长万岁,万岁,万万岁!”
“慕容族长万岁,万岁,万万岁!”
“慕容族长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一浪盖过一浪,人海汹涌,如潮水一般。在军队的前面,有一个高大的身影,他留着半百的头发,背部挺立着,感觉像是一棵不老松。眼睛透着凌厉的光芒扫射向四周的队列,不怒而威的气势一展无余。他就是慕容族的族长:慕容宇,而在他旁边的,则是一个小女孩——慕容宇的小女儿慕容雪。此时的慕容雪正是豆蔻年华,但她身上也显露出飒爽的英气:一张俏丽的瓜子脸,一头披肩的长发随风飘动着,让人找不出半分的瑕疵。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灵动的大眼睛,里面闪动着智慧的光芒还有洞察人心的凌厉,狡黠而又不失澄净。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对大夏王朝的战争,是她军旅生涯的起点。在今后几十年,她都将是大夏王朝最大的敌人和最可怕的梦魇。
几十年后,被称为古今第一名将的梁道衡曾经评价道:“吾从军数十载未尝一败,唯北狄慕容子寒与宁州林子瑜可堪敌手。慕容子寒运筹帷幄,布局千里;林子瑜用兵奇诡,谋定后动。然论统将御兵,决战沙场,此二人皆非吾敌,故能长胜而克之。”
慕容族族长慕容宇说道:“荡平宁州,荡平大夏王朝!出兵!”
一声令下,浩浩荡荡的军队从乌兰城出发,直奔燕山而来。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宁州宁远城。
“报!急报!无关人员闪开。”
传令兵大声地呼喊着,直接冲进了军营。
“什……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的?”
杨怀看到传令兵冲进军营,吓得浑身直哆嗦。看得众将直皱眉头。按说太后想要监视东北军,不至于派这么一个酒囊饭袋来。可是大夏明帝夏弘远在位期间严禁外戚干政,杨太后的羽翼并不丰满,信任的人就只有自家的几个酒肉兄弟而已。将边关交付给这样一个总督,大家都不看好当下的战局。
“传……本督……令,贼军……势大,不……不可立……敌。本督欲……亲自前往……莱州和同州调兵……增援。”
杨怀结结巴巴地说完这句话以后,大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骚味。紧接着,杨怀蹭一下跑出帐外,留下地板上发黄的水渍。
“这也太怂包了吧!”将军曹成抱怨道。
“你还指望着他来指挥作战?”将军徐远好像早就知道是这样,十分平静地说道。
“林帅不在,这个总督明显也是个怂包,诸位拿个主意,谁来统兵御敌?”将军李华在一旁道。
“我们三个都不是指挥作战的人才,我们还是推举公衡将军作为全军的领导。”徐远说道。
“我不能担当重任,不过我觉得少公子才能出众,定能统兵御敌。”王权推辞说。
“公衡叔谬赞了,我……”林瑾刚准备推辞,就被曹成一句话打断了,“少公子才华出众,我等愿辅助少公子统兵御敌。”
王权在一旁推辞说:“如今大敌当前,总督率先跑路,军心已散,唯有借林帅威名才能重聚军心。而少公子你是林帅之子,又饱读兵书,颇负才名,若能担当三军统帅,必能振奋士气军心。如若有失,我等也愿从旁协助。”
林瑾不再推辞,说道:“我必承父帅之志,振兴宁州,北拒狄虏。”
“愿与少公子同心!”众人整齐划一地喊道。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林瑾在宁远城举行了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林瑾发布了第一条军令:给慕容宇写了一封信。
北狄军营主帐内。
“大夏朝送来请战书,请族长过目。”一名慕容族士兵恭恭敬敬地说。
“请战书?大夏朝没了林晟,还有谁能阻我大军?”慕容宇哈哈大笑道。
“看信的署名,是一个叫林瑾的将军写的,此人我从未听说,看来大夏王朝真的无人可用了,派了个无名小卒过来送死。”慕容明也笑道。
“未可轻敌!此人我知道,林瑾字子瑜,是林晟的儿子,年方十六,官职应该是校尉。”慕容雪冷静地分析道。
“林瑾林子瑜?年方十六?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来抵抗我们慕容族的大军?”慕容明不屑地道。
“林瑾能够担当主帅,必有过人之处。我原以为宁远军的主帅应是王权,没料想是这个林瑾。”
慕容雪此时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她也只不过是十四岁,所以她深知:年龄和实力没什么关系。
“小雪说得有理。把林瑾推上主帅的位置,就能借助林晟的威名收拢人心。当然除此之外,如果林瑾是一个酒囊饭袋,也不会被众人推举,所以未可轻视。也罢,且试试他的能耐。传令老二慕容华率领一万铁骑作为先遣部队,翻越燕山攻打宁远,我自领大军随后策应。”慕容宇说道。
“得令。”慕容华领了先锋兵符出了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