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国家第一楼!
作品:《四合院,十万死侍,打死贾张氏!》 因为冷,贾东旭把身子蜷缩着,再次沉沉睡去。
另一边,
吃饱喝足,
张家兄妹俩两人出了饭馆。
囡囡见哥哥拉着自己往公交站牌走,顿时有些奇怪地歪着头,“哥哥,咱们不回家吗?
“不回家,给你买衣服,再买点别的。”
除了身上这身脏的看不出颜色的棉袄,囡囡的衣服都被棒梗偷走了。
还有家里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被子都得买新的。
贾家人简直都是土匪,家里除了一张光板床什么都没了。
他都无法想象,
自己如果没回来的话,
大冬天的,四九城零下十几度的夜晚,囡囡该怎么度过!
也许小丫头根本熬不过这个冬天吧
张向东带着妹妹在鼓楼大街公交站等了一会儿,
一辆改装过加装了储气袋的红白条纹道奇t234缓缓驶来。
张向东等车子停稳,便拉着囡囡上了车。
等到所有人都上车,
老旧的公交车摇摇摆摆地开了过来。
售票员从人群中挤过来喊着让刚上车的乘客赶紧买票。
张向东兄妹俩只需要一张两分钱的票。
囡囡不到一米二,
免票!
囡囡长这么大,从没坐过公交车,
这年代公交的减震不好,
坐在上面摇摇摆摆,张向东感觉并不舒服。
囡囡却歪头笑着,新奇地感受着这一切,
每当车子颠簸一下,她就捂着嘴眯眯笑,乐不可支。
半个多小时后,
车辆停靠在百货大楼站,售票员大声吆喝报着站名。
张向东牵着囡囡的手跳下了车,径直走进百货大楼。
四九城百货大楼是我国成立后北京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商店,被誉为“新国第一店”。
这个年代四九城人民来这里逛街,可谓是最时髦的娱乐方式。
一跨进大门,
囡囡顿时被这里的豪华震惊了!
“哥哥,这里好大哦,楼好高啊!!”小丫头嘴巴张得比鸡蛋还要大,眨巴着水灵灵的大眼,新奇地望着眼前的一切。
张向东见状忍俊不禁,摸了摸她的小脑袋,“走,带你去买衣服!”
“同志,请问童装柜台在哪里?”
瞧了半天,找不到自己想要的。
倒是发现这里不少的售货员和顾客对话跟吵架似的。
张向东对此见怪不怪。
这个年代的售货员,
和二十一世纪时候的商超服务员可不是一个概念,
现在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再加上国内的物资比较紧缺,
大部分物资都按照计划生产,实行计划供给。
在这个情况下,
供销社和百货大楼的东西,
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而你有钱,
也不代表能想买什么买什么,
想买一些紧俏货,
甚至还得说好话,托关系!
而且售货员拿的是死工资,没有提成的那种。
你买还是不买,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供销社里面的业务员态度傲慢,牛逼哄哄也就成为了正常现象。
发现没有自己要找下的东西,张向东拉着妹妹一路逛,一路往楼上而去。
发现虽然是冬天,可女装区连衣裙,也就是布拉吉的种类很多。
而且在这里逛的女人,很多都穿着冬季连衣裙。
这是从毛熊老大哥那里继承的传统。
五十年代我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毛熊国的画报,期刊和电影,
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辑,影响着我国大众。
身穿布拉吉的元华女专家则成为了大众直接模仿的对象。
布拉吉成为一种革命和进步的象征,也因此成为50年代我国最流行的女性服饰。
大街小巷建设工地上至知名女性,社会名流,下至基层女工都曾穿过布拉吉,甚至连幼儿园的小女孩也会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布拉吉。
不过随着1960年,
我国和毛熊国冷战期的到来,
这种满大街布拉吉的美景,也就不复存在了!
兄妹俩转悠了好半天,最后终于找到了童装区。
不得不说,
国家第一楼名不虚传,即使是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
这里的商品种类已然很是丰富。
比如童装,不但有传统的棉袄棉裤,甚至还有羊绒大衣,风衣,毛呢材质的。
甚至还有进口服装专柜。
虽说款式在后世而来的张向东看起来有些老土,可在这个年代的人眼中,却是时髦无比。
对囡囡来说,更是如同仙女的羽衣一般。
看到这么漂亮的衣服,囡囡激动地脸都红了,伸出手想摸摸衣服,又怕弄脏,慌忙缩了回去。
张向东见状二话不说拿起一件衣服就往她身上比划,
比划了又比划之后,
选出了一套蓝底红花的棉袄棉裤,两件毛衣,毛裤,还有一套毛呢大衣,
当然还少不了一件冬季的加棉布拉吉。
“一共十五块三毛,布票四尺,毛线票一斤半。”
售货员一边写着票据,一边开口报价。
这年代买衣服,
不但收钱,
还得要布票,毛衣要毛线票。
只有钱没有票?
照样买不成!
递出票据和钱,拿过衣服,
张向东直接把囡囡身上漏风的破棉袄脱掉扔了,让她进了试衣间换上棉衣套装。
几分钟后,小丫头扭捏着从试衣间出来。
“我家囡囡真漂亮!”
张向东故意夸张地盛赞。
“真的好看吗?”
囡囡羞红了小脸,摸着新衣服,有些难以置信。
这么好的衣服,
真的是自己的了吗?
这简直是做梦一样!
“真的,不信你问售货员阿姨?”
此章中关于布拉吉的描述摘自陈煜编著的作品,《z国生活记忆。》
对那个年代有兴趣的大大可以看一下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