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第 139 章

作品:《夺回福运后我名动天下

    贡院出榜有几步,一是要填好乡试榜,放入彩亭,然后再抬到布政司衙署外张贴。

    放榜之日,长街上又是人山人海,看榜的人挤得比第一日开考去点名的时候还要疯。

    这一次不光是下人们挤,他们的公子自己也忍不住往里挤。

    三十取一,这次七千多人,共取二百三十九名,虽然考上的几率不变,但总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今年更容易考上。

    “中了,中了!”“哈哈哈哈——我也中了!!”

    很快里面就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开始放声大笑。

    而有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紧咬着牙关怎么也不敢相信。

    旁边的同伴便劝慰着,这次不行,下一次再来。

    笑声哭声,狂态尽出。

    不少落榜者挤出人群,便狂奔向河岸,掩面痛哭。

    岸边有官差巡逻,严防死守。

    每回放榜的时候都是这样,谨防落地的失意者投河,看他们想跳就把人叉回去。

    陈松意他们是落在比较后面才挤进去的,乾坤已定,先让别人看了,自己再去看也没什么。

    可同院的另外几人坐不住,见前面有人退出来了,便拉上他们兄妹往里挤。

    经过一番努力,兄妹二人总算挤到了榜前。

    另外几人带着书童跟长随,到名单的后面去往上看。

    他们兄妹二人则停在第一张乡试榜前。

    两人算是谨慎,陈寄羽从二十名往上看,陈松意则从第五名往上。

    看了没两下,陈寄羽就在前二十里看到了一个同窗好友,忍不住开心地笑了一下。

    而陈松意在第四名看到姜致的名字也乐了——提前一届来考,果然势不在他。

    兄妹二人都定了定神,又再继续往上看。

    再往上不认识,再往上还是不认识。

    看到第二名的时候,陈松意看到了林詹的名字,想着这位少年得志的状元郎现在比他应该夺魁的时候还要小三岁。

    她扬了扬眉。

    这么小,还能力压这么多人成为亚元,果然是状元之才。

    他跟姜致两人都没能拿下解元,在陈松意心中就没有人能对自己的哥哥造成威胁了。

    她于是不再犹豫,目光猛地朝第一个名字扎过去,入眼就是抬头的一个陈。

    然后,眼前才好似聚焦扩大,“陈寄羽”三个字清晰地映入了眼中!

    第一!

    她哥哥得了第一!

    这本该天经地义之事,可陈松意抓着兄长的衣袖,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正在这时,其他找完自己名字的人也过来了。

    他们没有那么多顾忌,一眼落在榜首的位置上,看到陈寄羽的名字便眼睛一亮,高声道:“寄羽兄,你是魁首!”

    “好家伙,寄羽果然没有叫我们失望!”

    “大家听好了,这次解元是我们陈桥县的士子——陈寄羽!”

    听到他们的声音,榜下的人都忍不住朝这个方向看来,目中透着羡慕嫉妒。

    那可是七千多人中取中的第一人!

    陈松意先前关注的姜致跟林詹也在人群当中,知道自己跟第一失之交臂,两人都有些失望。

    听到第一名出现,也都忍不住想看一看这个力压他们的人到底是谁。

    “姜大哥,你看到了吗?”林詹年纪小,身形还不高,踮起脚尖也越不过面前的人墙,着急地问姜致,“那个陈寄羽是高是矮?是个怎样的人物?”

    姜致的目光落在陈寄羽的侧脸上,见他接受着同窗的恭贺,哪怕在这样堪称人生得意之时的时候也依旧恭谦,不见半点张扬,心中先服了几分,抬手拍了拍林詹的肩膀:“是个君子。”

    远离人群的茶棚下,副山长跟教习在这里远远地站着,等他们年轻人去看榜。

    虽然现在是秋季,但日头还是猛烈的,他们上了年纪了,还是待在有阴凉的地方好。

    那几人带去的书童得了公子的吩咐,已经机灵地从人群里挤了出来。

    他们鞋都差点被挤掉,连忙穿好就往茶棚跑。

    茶棚这里站着许多同样在等晚辈的士人,当中不乏举人老爷,见这两个机灵书童还没奔到近前,在半路上就开始大叫:“山长!先生!我们中了!我们书院中了!”

    他们这样大呼大喊,在这个日子却不算丢脸,毕竟那些专业报喜讨彩头的人动静更大。

    副山长此时只是微微一笑,并不激动,淡然地问:“中了几个?”

    这样的淡然气度,叫茶棚里许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朝着这边看来。

    都等着那两个书童回话。

    两个书童停下脚步,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齐声并报道:“寄羽公子拔得头筹,高中解元!”

    “我们公子得十七名!还有周公子王公子,李公子,全都榜上有名!”

    站在副山长身旁的教习“哎呀”一声,却是激动之下不小心扯断了几根胡子。

    他放下手,问道:“二十七号院的这几个全中了?”

    两个书童疯狂点头:“中了中了,一个都没走空!全是举人老爷啦!”

    “哈哈哈哈——”一直作淡然之色的副山长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跟教习对视一眼,两人笑得无比畅快。

    先前五经魁首被那两个书院各夺去一个,他们好生得意。

    回去的时候,又认出了坐在茶棚里的副山长,还过来说了些怪里怪气的酸话。

    副山长脸上不显,但心中还是不爽的,可现在——好家伙,原以为夺下一个解元就够扬眉吐气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一整个院子全不走空的添头。

    就光凭这一点,他们住过的那个院子就要成为风水宝地,租金要涨了。

    茶棚中的许多人先前也看到了那两个书院的人对副山长的轻慢,当时还觉得这位不知出自哪个书院的副山长遭了无妄之灾,可现在,他们看副山长的神情都变成了羡慕。

    这时,陆续又有两个院子的人来报。

    虽然不像二十七号院子那样全中,但也有六进三、七进四的佳绩。

    众人心里一算,然后惊了惊——等于说这次乡试除了魁首之外,他们还狂揽十个举人名额,中举率超过了二分之一!

    茶棚里当即便有人忍不住出声问道:“还未请教,解元郎是出自哪个书院?”

    不必副山长跟教习说话,最先来报喜的书童昂首挺胸,与有荣焉地道:“正是沧麓书院!”

    另一人则往副山长跟教习身边一站,对着众人介绍道:“书院这次正是由赵山长跟龚教习带队,指导我们公子应考!”

    沧麓书院这四个字在江南也是如雷贯耳,能够有实力教出解元跟这么多个举人也不奇怪了。

    一时间茶棚里人人都起了身,向着带出了这么多佳徒的副山长跟教习说着“久仰久仰,这次真是恭喜恭喜”。

    副山长再也抑制不住脸上的得意,同教习一起向他们拱手回礼,然后对着自己带出来的随从道:“回去,派人立刻快马加鞭回去报喜!”

    官府自然有人会去报喜,但哪里有他们自己人跑得快?

    按照顺序,副山长派出的人先跑了一趟陈桥县。

    原本因为先前的事而坐蜡的郭县令骤闻喜讯,高兴地大叫了一声好。

    然后命人立刻去陈家村报喜,自己则亲自去向风珉道贺。

    好叫他知道,书院一行取得佳绩。

    而你的至交陈寄羽更是拔得头筹,没有受到邪术的影响。

    去报喜的官差快马加鞭,连夜跑到了陈家村,直奔陈家,哐哐地敲响了门。

    正是不忙的时候,官差进村,所有端着碗在吃新粮、闲聊的村民都跟着凑了上来。

    今年是个丰收年,跟随着老胡那一套打理耕地作物,所有地的亩产都比往年高出许多。

    除去赋税都还能剩许多,今年人人都能过个扎实的好年。

    “来了来了。”陈父听见敲门声连忙放下碗出来。

    老胡也跟着一抹嘴,对还在桌前的陈母、小莲跟元六道:“我跟着出去看看。”

    他来到外头,就见到外面聚过来了许多人,陈父则像是被什么震撼得傻了。

    那个官差见老胡出来,又大声重复了一遍:“陈家公子高中解元,我家县太爷特命我来报喜!以后陈家公子就是举人老爷,从此改门换庭、光耀门楣了,恭喜恭喜!”

    老胡“哎呀”一声,猛地一拍大腿:“好事!大好事啊!”

    陈家不知道,那日在登辉楼他们的长子中了术,险些没命,意姑娘这才会跟在他身边,跟着兄长去江南贡院。

    可是现在他高中解元,显然那事对他没有影响,老胡可以说是狠狠地松了一口气了。

    他立刻上前,在腰间摸了摸,摸出一锭碎银子来,塞到那报喜的官差手里。

    官差要推辞,他却说:“莫要推辞,辛苦你跑一趟,沾沾喜气。”

    这话官差爱听,而且塞到手里的银子分量不小,于是眉开眼笑地收下,然后告了辞。

    “老哥!”老胡见陈父还是呆呆地站着,像是没反应过来,于是搭上他的肩膀晃了晃他,“回神了!你家公子考了解元,以后你就是举人老爷的爹了!家里的田地不用赋税——咦,今年正好免了!”

    “免、免了?”听到田地相关,陈父这才回过神来,脸上有了笑容,“好,好。”

    人群中,张娘子那大嗓门格外突出:“我就说寄羽这孩子是有出息的,不过陈三哥,我只听过状元,解元是什么?”

    村头张屠户家又搬回来了,这事在陈家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他们只知道张家的女儿去了镇上以后生了一场怪病,张家夫妇听了高人的话,把先前赢回来的钱财都散出去了大半,一家人又回来过日子。

    虽然在镇上生活风光得意,但张娘子现在还是觉得住在陈家村踏实。

    尤其现在又出了个解元,说明陈家村水土养人,回来是对的!

    陈家村祖辈都没有出过读书苗子,陈寄羽还是他们村的第一个秀才。

    因此,来看热闹的人也都跟着问:“对啊,解元是什么?比状元大还是比状元小?”

    “解元是……”陈父倒是听儿子说过,只是有心解释,奈何口拙,被乡里乡亲围着问,脸都胀红了也说不出来。

    陈母他们听见外面的动静,也从屋里出来了,正好听老胡在外面吹得天花乱坠:“……连中三元听说过吗?听说过吧。

    “这乡试第一,就是解元。等来年春天大公子再去京城考一次会试,再夺了第一就叫会元。再上金銮殿,在皇帝面前考殿试,如果被点中第一,那就是状元了!

    “天下多少读书人,要力压他们夺下第一,连中三元,整个大齐建朝到现在才有几个?”

    老胡觉得是不大可能,现在这样高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