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 28 章

作品:《古代难民穿到现代后

    关宁镇的镇民经过云知的山林时,偶尔遇上山林没雾,也是可以远远眺望到山上的情形的。

    都知道那山林里有不少好东西。

    有王支书作保,愿意上山摘东西的人不少。

    但是提到云知说的分成方法大部分人觉得有点麻烦。

    倒不是不想给,而是担心到时候说不清楚。

    万一被人误会少给,或者几家一起摘一样东西去卖的时候,有某家为了早点把东西卖出去,给的价格比别人低,其他人看到又继续压低价格,到时候互相压价,所有人都不好卖了。

    所以他们商量过后,觉得去云知的林地里摘东西卖,给人家钱是应该的。

    就是摘东西的分配当时得改一改,分给林地主人钱的方式也得改一改。

    “他们的意思是到时候每家包下一种东西的采摘权,摘了东西先上称,按照每斤多少钱把钱给你,后面怎么卖就是他们的事儿了。”

    电话里,王支书这么跟云知说,“就是吧,摘东西已经是他们自己负责摘,价钱得给他们算便宜点。”

    云知表示明白:“也就是我当个批发商的意思。”

    “差不多。”

    “挺好。”云知确实觉得这样比自己之前的提议好多了。

    到时候钱货两清,也不容易有纠纷,其实更利于自己这个‘批发商’。

    别人卖农产品还得自己花钱找人采摘,再找采购商卖出去,这中间辛苦的时候可不少。

    按照镇民们商量的来,虽然需要把价格压得更低,但是也给云知省了很多麻烦。

    对于云知来说,真就是个无本的买卖。

    “那就这样?”

    “就这样吧,我抽空去关宁镇,跟他们签个合同,这样双方都放心。”

    “好好好,”王支书很高兴,“签合同正规,、靠谱,就这么办!你哪天有空?我提前通知他们一声。”

    “明天后天都行。”当坐车不再是问题后,云知来往关宁镇跟城区之间更方便了。

    只要有车每天一来一回都没问题,反正忙也只忙这一段时间。

    “王支书,还有一件事,”云知得提前把话说清楚,“林子里的药材我是不打算卖给别人的,以后会雇人帮忙采药。”

    “知道了,他们现在只盯着山上的果子,那些果子没人照顾还能像那么好,拿出去可不愁卖。”

    王支书这么说也是提前跟云知说清楚,让她别云知后悔的意思。

    云知说道:“反正我卖出去给别人后,人家怎么卖、是赚是赔,我就管不着了。”

    这话说得坦坦荡荡,王支书听了觉得这姑娘真是个爽利大气的性子,之前帮她是帮对了。

    挣钱的机会就摆在眼前,镇民们着急挣钱就等不了那么久。

    王支书去通知到位后,都说想明天就签合同。

    云知再次接到电话后也不含糊,花了点钱找人帮忙拟合同。

    为免不够,她打印出来十几份备着,第二天带上就去了关宁镇。

    上午到了王支书办公室,在王支书与村委其他人的见证下签订了合同。

    这么多家,也不是每家包一样,也有几家合伙的。

    云知买了一个大秤,就放在青砖房的院子里平坦的地方,以后用来秤他们摘下来的东西。

    那院子里刚被拾掇过,很空旷,面积也不小,不怕没地方堆放东西。

    在挣钱面前,所有跟云知签了合同的镇民都压下了心底对这房子跟山林的恐惧与忌讳。

    当天中午请云知吃了顿午饭就在她的带领下进了院子。

    然后带着背篓、框子、小刀、竹竿等工具,一起从青砖房的后门进山。

    打算当天就开始摘自己包下的货。

    山上的东西云知前几次在他们跟王支书商量的期间来的时候已经统计过。

    什么东西在哪里,云知了然于胸。

    先把包下板栗的两家人带到板栗林,板栗林有两处。

    一处是云知第一次来时见的地方,只有十几二十棵,另一处比较多,大概有两百多棵板栗树。

    估摸着大概能打出两千多斤板栗。

    这两家人是兄弟两个合伙,以前就卖过糖炒板栗,家里有工具。

    今天先一起来摘板栗,等摘得一部分够卖几天的量后,一家继续留在这里摘,另一家就带着炒板栗的工具,夫妻两个分散到不同的闹市卖糖炒板栗去。

    板栗去除外壳的事就交给家里的老人和半大孩子。

    一斤生板栗外面普遍卖7、8元钱,云知这里只卖3元一斤,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只是要辛苦点自己摘。

    他们做成糖炒板栗哪怕在镇上卖,一斤至少也能卖十元钱。

    如果在阳城的购物中心商业区、夜市之类的地方,糖炒板栗的价格得是15元起步。

    板栗林往后是柿子林、石榴林、桃林、枣林、柑橘林、苹果林等等。

    有些规模大,有些规模小。

    野葡萄吃着口感不好,太酸不好卖没人要,浆果不成规模而且不好保存,也没人要。

    除此之外,能成一点规模、在这个季节成熟的水果都被包圆了。

    云知把人都带到地方后,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干活。

    她没那么快回城区,也没别的事干,干脆就摘起了野葡萄。

    野葡萄不如人工种植的好吃,但是用来酿酒、泡酒那是一级棒!

    浆果泡酒也不错。

    云知临时编了两个篮子各摘了一篮,带下山后直接在镇上批发部买酿酒泡酒的罐子、高度白酒和老冰糖。

    先用高度白酒各泡了一罐10升的葡萄酒跟浆果酒。

    然后用剩下的老冰糖跟野葡萄一起,一层葡萄一层老冰糖碎这样叠加在20升的罐子里,酿葡萄酒。

    做好后放到青砖房的阁楼里,等待时间施法。

    很快,傍晚的时候就有人送货来青砖房称重了。

    第一个来的是邓大娘,云知早就表示过有好事会先想着她。

    这次最早通知的人里就有邓大娘,她会做柿饼,家里就包了柿子林。

    在树上熟的柿子直接就拿去卖,回一波款。

    八分熟的带回家做成柿饼,留着过年也好卖。

    邓大娘给了云知好几个熟透的柿子,然后站在旁边看儿子跟老伴儿一起往秤上抬装满柿子的箩筐。

    称了重量,当场转账结清货款。

    然后邓大娘的儿子马上就把熟柿子载离镇上,送到距离关宁镇最近的一个区的菜市场外。

    邓大娘儿媳在这里占了一个位置,这会儿正好是附近人家买菜的高峰期。

    柿子一到,直接叫卖。

    因为价格便宜,味道也好,很多出来买菜的人都不由自主驻足观看,有人气就有生意。

    停下观看的人看着看着就蹲下拿了个塑料袋挑选起来。

    菜市场外这个卖柿子的摊位摆到晚上八点才收摊。

    收摊的时候带来的几框柿子只剩下十几个被压坏品相不好的了。

    带回家,家里人凑活着吃也觉得挺不错。

    “不愧是那林子里的果子,真是好吃。”邓大娘的丈夫边吃边感叹。

    他们儿媳不是本地人,只听过一些传闻,具体的就不太懂了。

    毕竟以前镇上人对那房子和林子都是讳莫如深,很少有人提及,即使提到也是含含糊糊说几句就赶紧闭嘴了。

    “爸妈以前吃过那林子里的水果?”

    邓大娘说:“好像小时候吃过,记不太清了。”

    “吃过,应该是在闹饥荒那几年。”邓大娘老伴儿陷入会议,“当时就是靠那林子里的东西养活镇上这么多人。

    可惜后来林子的主人不在了,其他人一进就迷路,只能看准了通向青砖房的方向下山才能出来。”

    邓大娘儿子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妈特地叮嘱我一定要从来的方向下山,别乱跑呢!

    我当时还寻思那么多人在山上,那姑娘也不看着点,别人要是从别的地方悄悄把果子运走她都不知道。

    没想到没一个人偷运,全都老老实实把果子运到青砖房那边去了。”

    “这林子那么神啊?!”

    “不是林子神,是半山腰那棵大树,咱们镇子还不是镇子的时候那棵树就在那儿了,没人知道它树龄有多大,老一辈都说树大成精了。”

    “要是能亲眼靠近看看就好了。”

    邓大娘说道:“现在那房子和林子的主人回来了,没准还真能见到,上面有个宅基地是属于云知的,就看她什么时候要建房子了。”

    云知目前是没钱建房子的,她还没把青砖房改造完呢。

    今天刚收到一笔卖林子里产物的钱,两万多再加上卖晕车丸、草莓的钱,差一点到万元。

    云知立刻联系了陈师傅,请他帮忙先改造一下水电,要是还有余钱就改造一下一楼的洗手间。

    下午四点多,云知从关宁镇坐车回家,七点左右到达,饭都来不及吃就收拾东西摆摊去了。

    每天早出晚归,来往关宁镇与城区之间十多天,山林里的采摘‘活动’才告一段落。

    云知手头的钱扣掉房子改造水电的费用后,终于突破万,达成五万存款成就。

    可惜这钱也没能在手里捂多久,马上又让人帮忙改造洗手间跟厨房,顺便把后院的牛圈猪圈给拆了。

    她有养牲畜的心思,但是不会在距离家那么近的地方养,短时间内恐怕也没时间和精力。

    无论有什么想法,都得等到她能住进青砖房再说。

    转眼就到了十月底。

    当初云知在社交平台发的大龄小学生帖子的热度早已过去。

    浪潮褪去后,留下来的依旧只有以前经常看她直播学习的人。

    十一月的第一天,云知在老粉们的千呼万唤之下,悄摸摸地重新开了学习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