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作品:《穿成八零俏军嫂,糙汉老公宠成宝

    时小艾的新店开业后很快就站住了脚。


    它所在的位置是公交车的始发站,每天在这里等车的人不计其数。


    它又是以卖快餐为主,不管是石头馍还是各种包子,鸡蛋,肉夹馍……全都是可以买了直接拿走的东西。


    所以,即便是赶时间上班的人也可以在等车的间隙过来随便打包一份带着路上吃。


    只这些乘车的客人生意就能够撑得起他们一天的生意了。


    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周边的家属院,附近几公里以内的工厂员工也是在那边消费的主力军。


    特别是现在的天气正适宜,而晚上车站的空地又随便他们用,只要把卫生打扫好就行。


    所以那边的烧烤夜市人流量甚至比总店的还多!


    实在是因为那边的场地太大,太方便了。


    一号院的院子再大也不可能大过公交公司的车场啊!


    加上李敏又是个有头脑的人,她在赚钱后立刻去定做了很多把大型的太阳伞,还在这些太阳伞的外围用各种小串灯给装饰了一下。


    这到了晚上插上电,布灵布灵的别提多好看了。


    现在云城的市政建设这一块做得并不怎么好,并不是哪里都有路灯。


    加上大家都节省,晚上很多人家连电灯都舍不得开,所以一到晚上整个城市大部分地方都会陷入黑暗里。


    这样,青云街的小吃铺就更变成一枝独秀了,实在是惹眼得很。


    当初为了开业时小艾从银行贷款了三千块钱,其实总共在青云街的投入也不到两千块。


    投入的大部分都用来进行场地改造了。


    可没有用够两个月,这笔钱竟然就全都收回了。


    不仅收回,还有了营利!


    在这股东风的带动下,时小艾他们的第二家,第三家店先后也开张了,生意几乎全都好到出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且,这些店里的店长,在时小艾不知道的情况下竟然开始了内卷。


    全都根据自己所在位置的特点优势搞出了各自的特色。


    例如开在港口附近的小吃铺,就靠着能够拿到最新鲜,最便宜的海鲜这一点,搞起了海鲜烧烤。


    这时候的云城其实牛羊肉供应还是跟不上。


    时小艾他们的烧烤摊总体来说还是以猪肉为主。


    没办法,他们倒是想搞烤羊肉串,但羊肉的供应一直都很随意,碰上就有,碰不上很可能会断档好几天。


    这一点谁也没有办法解决。


    而港口那边用海鲜替代了牛羊肉,不仅完美解决了自己这边供货量不足的问题,还给其他店减少了一个竞争对象。


    毕竟自己家和自己家抢资源也是很让人烦恼的问题。


    而开在医院后门处,主要针对附近中小学校的分店则开通了外卖服务。


    因为那两个学校全都是医院附属学校,里面的学生家长很多都是医院的医生。


    医生们的工作强度大家都知道,那忙起来真的是没空管孩子,更没时间给孩子做饭的。


    虽然学校和医院都有食堂,但那些地方都是大锅饭,种类少还不好吃。


    这边的分店就主动出击,去到家属院发宣传单。


    上面列了店里能够提供的品种以及价格,后面还着重提到了包月能够给予的优惠。


    这优惠包括价格上的优惠,也包括服务上的特殊保障。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凭包月卡来饭店直接吃,也可以将饭盒放在饭店,由饭店提前打包好让孩子们拿回家吃。


    甚至还可以提供送餐服务,按照提前说好的时间,地点由服务员免费送餐上门。


    这样能够解决的就不仅仅是孩子们吃饭的问题了,连家里一些不方便出门的老人,甚至病人的问题也能够全方位的解决。


    开始的时候,他们这项优惠措施的针对客户群只是学生还有医院家属院的家属们。


    慢慢的名声传出去之后,医院住院的病人,周边双职工家庭,甚至一些在厂子里工作忙又不愿意吃食堂的年轻工人们,也纷纷跑过来订餐。


    到最后,小吃铺的包月卡甚至变成了年轻职工们炫耀的一个资本了。


    那边的生意火爆程度一点都不比主店差,甚至开业没有两个月,店长就主动要求再招一些员工。


    只不过这回招的人都是以送外卖为主的,对形象年龄的要求就低了,主打一个吃苦耐劳。


    有自行车的优先录用。


    这样的招工条件,把医院附近办事处领导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毕竟大家手里都有一批没什么文化的待业青年无法安置呢!


    对于自己的下属们这样努力,时小艾自然是乐见其成。


    而且她也从这些分店带回来的源源不断的利润中感受到了国家改变的决心。


    这让她更坚定了要抓住好政策,好机遇,更快更准的把事业做大做强,更早抢占市场的决心。


    手边有了钱,时小艾就想开拓新的生意。


    暂时时小艾不想继续开餐馆了。


    她知道虽然市场日益开放,餐馆的生意会越来越好,特别是一些高档的,有特色的餐馆很快就会迎来属于它们的高光时刻。


    但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市场供应量不足。


    他们现在的小吃铺,有一些比较紧俏的货品就很难保证进货量,要是再开高档些的餐馆,天天光货源估计就能搅的她头疼不已。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再等等,等一个更好的契机。


    时小艾最近在琢磨着开一个农副产品的连锁超市。


    目前云城附近的农村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包产到户的转变。


    这就意味着粮食的供应会越来越充足。


    与粮食供应相似的是,农副产品,例如蔬菜,瓜果,茶叶等等的供应也会越来越多,品种会越来越齐全。


    现在还是国家统一供应时期,居民们买东西还都要用票。


    但其实一些不用票的东西也在慢慢的涌入市场,只不过数量不太多,种类也不够全。


    时小艾他们因为有自己的小吃铺,平日里和附近农户们打交道的比较多。


    和附近的生产队关系处的也很不错。


    所以在货源方面她比较有把握。


    她觉得开一个连锁的农副产品超市,主要卖从农村收购回来的农产品,应该大有作为。


    时小艾最近主要就是在跑这个项目。


    地点的问题她不操心,只要如小吃铺一样承诺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整个云城各个办事处都会闻风而动。


    毕竟小吃铺这样的经营模式已经让大家眼红多时了。


    时小艾的打算是——以后农副产品连锁超市都可以开在各个分店附近。


    这样一方面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再一个方面是一事不烦二主,直接和店面所在的同一个办事处打交道就可以了。


    她觉得为了争夺入驻权,那些办事处主任们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的。


    时小艾现在最头疼的起身还是供货的问题。


    开农产品店,蔬菜,水果,鸡蛋这些肯定需要,但其实老百姓最愿意花钱去买的还是米面粮油。


    这才是关乎民生的大头,也是人们最在意的东西。


    如果这些找不来,那这店想要站住脚就很困难。


    米面对于时小艾来说不难。


    云城虽然算不上什么鱼米之乡,但毕竟耕地面积不小。


    老百姓们除了交公粮之外,自家每年留存的粮食也不是个小数字。


    她和好几个大队都说好了,由他们出面替时小艾他们收粮,她会给一个比政府收购价相对高一点的价格收购。


    她现在发愁的是去哪里能够找到质量有保证的食用油。


    时小艾跑了好几个地方,也去了附近比较有名的榨油厂。


    那些榨油厂在她看来都是小作坊。


    产量和她需要的相比,差距实在是有点大。


    时小艾为了这个油的问题已经跑了好几天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天时小艾又在周边跑了大半天,快到傍晚的时候才回到市区。


    走过一片自由市场的时候,她忽然想起早上出门的时候明锐明溪交待给她的任务,让她给两个人一人准备一副小袖头。


    说是幼儿园老师要求准备的,是为了让他们吃饭和做手工的时候用。


    时小艾对于针线这方面实在是不在行,家里孩子们的衣服,一直到现在都是能买则买,不能买就只能拜托刘姨给他们做。


    可袖头这样的小事儿她总不至于再去麻烦刘姨,所以时小艾就决定拐到市场里去找个缝纫铺子给俩孩子一人买两幅。


    这样大家都省心。


    现在市里面已经陆陆续续开了好几家自由市场了,基本上都是由各个区出面建设的。


    市场里的铺面对外出租,按天收费,只要交钱,不管是城里的待业青年还是乡下的村民都可以过来租个摊子卖东西。


    而在这些市场的最里端,现在也基本上都有专门的服装区。这里有卖衣服的,卖布的,也有做衣服的。


    而且分的特别细,裁剪,缝纫,甚至锁边都有专业的人来做。


    时小艾其实就是想去里面买点布头,然后找个有缝纫机的师傅现场给做几副就行了。


    让她没想到的是就这么一个临时起意,竟然还让她给遇到了一个熟人。


    时小艾刚刚走到服装市场的交接口处就看到有一大群人围在一起。


    被围在中间的是一个折叠的钢丝床,那床上放了好多各式各样的衣服。


    从她的位置其实看不清那些衣服都是什么样,但这种情况她之前已经见过多次,知道通常那上面放的都是用纺织厂的瑕疵布找人加工的。


    主打一个便宜实用。


    时小艾从旁边经过的时候原本都准备绕边走了,可很快就被其中那个吆喝的声音给吸引住了。


    她愣了一下,可还是没忍住挤进了人群。


    “杨慧?”她惊讶的喊道。


    听到她的声音,正忙着吆喝的杨慧转过了头,看到她露出了一个惊喜的表情。


    “时小艾!哎呀,你怎么有空到这边来了?你等一下,我马上出来!”


    杨慧说着,将手里拿着的衣服往旁边女孩儿的手里一塞,然后就从人群里挤了出来。


    时小艾跟她说了自己过来要办的事,杨慧当即说:“不就是几副袖头嘛,这都不是事儿。


    走走走,你跟我到家里去,我让我叔现给你匝几副出来,保证不耽误孩子们明天用。”


    时小艾也想问问杨慧这一年多以来的经历,问问她到底是什么时候回的云城?


    还想问问她回来后为什么不和自己联系?


    所以听了她的话也没有拒绝,跟着她一起朝着市场后面的一条巷子走去。


    这是一个死胡同,只有一个出口,巷子的最里面是一个正对着巷口的院子。


    杨慧住的就是那个院子。


    那院子很大,围着院子有一圈红砖的平房。


    总体建筑看上去并不太像住家户,倒像是个街道小厂的样子。


    看时小艾惊诧,杨慧解释道:“这里面原本是一个办事处办的火柴厂。后来区里面下通知,说这样容易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危险的厂子不能在生活区办,必须迁出去。所以后来那个厂子就停业了。


    我是半年前回来的,回来后想找个宽敞点的地方开厂,然后就看中了这里,把它给租下来了。”


    “你开厂了?”时小艾有点震惊。


    杨慧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其实也算不上是厂吧,最多就是个稍微大一点的作坊。招了几个工人,然后帮我加工一点衣服而已。”


    两个人说着话,已经一起走到了院子里面。


    从那些开着灯的窗户往里面看,时小艾发现杨慧说的话实在是过于谦虚了。


    那十来间的屋子里,每一个里面都放着最少十来台缝纫机,而每台缝纫机后面都坐着一个女工。


    所有人都忙得头也不抬,在她们身边的篮子里,全都放满了缝制好或者正待缝制的衣服。


    看到这样的情景,时小艾惊叹道:“你这可不是小作坊,你这是实实在在的服装加工厂了啊!”


    她砸了砸嘴,望向杨慧,发自内心的赞叹:“可以啊,杨慧。这么短的时间里发展的这么快,你可不是一般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