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五十章 备灾的百万仓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这些年来,为了稳住银铜钞市场,也为了普及宝钞,大明钱庄早已从府一级渗透到了州县。
可以说,但凡设县的地方,除贵州、湖广、交趾、云南等少量县,大明各地基本上都有大明钱庄。
正因为钱庄的存在,才保证了宝钞、铜钱、银兑换比例相对稳定,商人在交易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使用宝钞,不少百姓观望多年,见宝钞依旧坚挺,也对宝钞没了最初的戒备,愿意接收、使用宝钞。
钱庄里有大量的金银钞储备,若是遇到灾荒年景,县衙可以承担一部分,不足的,可以让钱庄来填补,如此一来,即便是灾荒年,百姓的田也不必贱卖给富户士绅,继而度过灾荒年。
蓝玉皱了眉头,言道:“都灾荒年了,百姓要银钱干嘛?他们需要的是粮食,有粮食不必卖田,没粮食,连人都卖了,谁还在意田?”
李原名看向蓝玉的目光带着几分鄙视。
詹徽也没想到蓝玉说出这番话,叹了口气,言道:“灾荒年,粮食确实最为重要,但梁国公,有钱的百姓他们会有序流动,会在县衙的引导下,分区分散前往储备粮食较多的地方前行。”
“有了钱,他们会心存希望,即便进入城中,也不至于沦为强盗匪徒,扰乱治安。即便是被高物价拿走一部分卖田所得,他们也能凭借着购置的粮食,坚持到朝廷赈济粮的到来。”
杨靖微微点头,詹徽显然是有经验的。
灾荒年的钱,确实不如粮重要,但钱是稳住人性底线的东西,是重新开始的希望。
再说了,大部分年景的灾荒,县衙、富户都有一定储备粮,这些足够应对灾荒初期的百姓赈济,如果县衙粮食不足以应对,可以引导百姓前往府衙所在地。
蓝玉反问:“一县的灾荒,可以找一府,一府的灾荒,找谁?若是一个行省、乃至三四个行省的大灾荒,这一套还能成吗?”
詹徽沉默了。
确实,灾荒这东西,一旦发生,很可能是一连几个县、几个府,极端情况下,灾荒会波及数省。
在这种情况下,顾正臣的这一套完全就没用了。
行省内所有钱庄,也不可能填了一个行省的坑。
顾正臣坐起身端了一杯茶水:“梁国公的顾虑是真实存在,也是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我第三条建议,便是在各行省之内,建造百万仓。”
“百万仓?”
詹徽被顾正臣的话给震了下。
这玩意,你能建到各行省?
百万仓,也就是百万石级别的仓库,这东西,整个大明,也就金陵、太仓、北平有。北平的百万仓,还是服务于北伐弄出来的,代价是抽走了太仓、金陵不少粮食。
杨靖叹了口气:“镇国公,百万仓说起来容易,可朝廷没那么多粮。”
百万仓,省着点吃,足够一百万户活一个月了,是一百万户,不是一百万人,确实能解决波及一行省、乃至两三个行省的危机。
徐达询问:“杨尚书,去年朝廷税粮有多少石?”
杨靖不假思索:“受益于这些年的安稳,各地吏治相对清明,从山里拉出来不少人,各地垦荒也增加不少,去年税粮达到了四千石有余。而这部分税粮,又有一千万石支给了北伐、服徭役……”1
徐达看向顾正臣:“户部每年的支出可不在少数,府州县各自有各自的常平仓,想建造百万仓,少量或可行,多了,可做不到。”1
顾正臣喝了口茶水,将茶碗放了回去:“每个行省,至少应该有一座不低于五十万石的大型粮仓,三个行省,必须设置一个百万仓。粮食不够,那就户部出钱去买。备灾仓是必须要做的事。”1
“以上三点,看似与抑兼并关联不大,但从根本上来说,只要提高了富户兼并成本,降低了百姓卖田可能,朝廷有应对灾荒年的能力,就能避免大量田地集中到大户手中。”
杨靖苦涩。
户部出钱采购粮食啊,这可就有些压力了。
徐达见顾正臣讲完,便合起了兵书,言道:“镇国公提了三策,仔细推敲,或是可行。既要讨论,那我也说几句,这第一,限田令应该拿出来,王公贵族,官员、士绅、富户,最高可拥有多少田产,需要给个边界……”
顾正臣只是安静的听着,并没有说什么。
蓝玉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但凡拥有佃户的地主、大户,都应该重税,以前一亩地税一斗的,给他们税五斗,税八斗。
虽说这样苦的一定是佃户,但佃户苦到极致,他们自然而然就不会当佃户了。
不当佃户干嘛,只能当流民。
蓝玉认为,流民可以拉去东北搞开发……1
顾正臣没想到,蓝玉还有这个头脑,简直是天才啊。
不过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不知道,义子算不算佃户啊,万一人家不叫佃户,改称义子了,那你这重税还收不收?
只是顾正臣没说出口,免得打起来。
论打架,自己还真不是蓝玉的对手,他一拳就能将自己送走……
讨论嘛,有啥说啥,言论自由。
詹徽、李原名、杨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将这些看法整合出来,形成了抑兼并十八条,但这十八条在第二天就被改为抑兼并十二条了……
正讨论中,顾正臣被人喊走了。
汤和将一份文书交给顾正臣,言道:“之前收到消息,说海面上出现了一批海贼,为首之人叫陈祖义。黄时雪的船队也遭遇了一批海贼,将其打败俘虏之后,将人送给了水师。”
“审问之下,他们也说,是陈祖义的手下。陛下让我来问问你,陈祖义,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到底有没有水师的影子。”
顾正臣看着文书,紧锁眉头:“信国公,你知道陈祖义是怎么一回事的,水师都在朝廷控制之下,不可能做这种事,铁定是冒名,想要借陈祖义的威名,纵横四海。”
汤和踱步,面带愁容:“这个时候出了个冒名的陈祖义,对东征可不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