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一十一章 孟福的遗言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廷议的事,自然也传入了镇国公府。
顾正臣没有半点失落,反而是松了口气。
封王这种事,想都不用想,这是个没意义的事。
如果只出现一个异姓王,那顾正臣承受的风波将会更大,一举一动都会被人盯着,但凡有点问题,不知道多少人会弹劾,长年累月下来,足够让自己心力憔悴,也耗尽皇帝的信任了。
若是出现一群异姓王,那和没有出现异姓王有啥区别,反而还让封爵之路变得更漫长了,原本爬到公爵就是山顶了,你突然告诉他们,前面还有个喜马拉雅山,接着爬……
异姓王毫无意义,也毫无利处。
再说了,皇帝连藩王,亲儿子都舍得送到海外去,当异姓王与皇子平起平坐,那还了得,日后把持朝政,号令群臣,岂不是直接摄政了……
朱元璋虽然学问不深,但读过的书很多,听过的历史典故更多,知道权臣是怎么练成的……
范南枝端来汤药,轻声道:“夫君不是说,信国公、卫国公家的长子跟着夫君,两位国公与咱们关系和睦,为何他们站出来反对破格封赏夫君?”
顾正臣含笑,耐心地解释道:“官场上的事错综复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他们反对,也是为了镇国公府好……”
范南枝毕竟久居义庄,虽然读过一些书,但涉世不深,许多事还看不穿。
这世界不是简单的二元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唯一不变的,是利益。
汤和、邓愈反对,那也是出于勋贵集体的利益考虑,文官反对,也是出于官场平衡的考虑,皇帝点头,也是出于制衡的需要。
集体的利益一致时,那这事就没了悬念。
张希婉听着顾正臣对范南枝的讲述,在一旁开口:“夫君倒是偏心,这么细碎的事也给她说。”
顾正臣白了一眼张希婉,给你唠叨这点事也不合适,你啥不知道,这些年来,镇国公府被你打理得井井有条,与各府走动更是合情合理且分寸稳妥,这点朝廷事,你能看不出所以然?
翌日清晨。
林白帆对准备出门的顾正臣道:“老爷,方美来了……”
方美看着站在垂花门等待自己的顾正臣,上前拱手:“下官如何敢让镇国公迎候。”
顾正臣爽朗一笑:“我哪是迎你,而是打算出门逛街,她你见过的。南枝,这位是前锦衣卫指挥使。”
范南枝蹲了个万福:“见过方指挥使。”
方美赶忙还礼:“不敢当,问安范夫人。”
马车到了府外。
顾正臣让范南枝先去马车里候着,与方美到了走廊里坐了下来。
方美感慨道:“陛下让我来问个差事,眼下不是东征之风吹起吗?让我编入东征大军里吧,我也想上前线杀倭贼。”
顾正臣看着一脸疲态的方美:“你还真舍得退出来,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啊。”
方美苦涩不已:“在我看来,最适合锦衣卫指挥使位置的人就是你,其他人,都难胜任。你是知道的,金陵这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
“文官看不惯勋贵,勋贵也瞧不上文官,读书人求圣贤之道,可偏偏科举改制,许多人没了出路,前段时日朝廷征儒士去东北,结果你是知道的,许多读书人都放弃了架子,去了苦寒之地……”
繁华的金陵背后,是可不只是斤斤计较的商贩,还有盘根错节的力量。
出金陵的人兴许带了不为人知的目的,进入金陵的人,可能会多看几眼皇宫。
当锦衣卫的首领,心累。
方美对顾正臣道:“我原以为退下来之后,庄贡举会接任锦衣卫指挥使。可陛下没有用庄贡举,而是用了蒋瓛,此人很不简单。”
顾正臣点头:“我知道,他很强。”
方美严肃地看着顾正臣:“不是一般的强,单论武力的话,我不认为萧成可以稳赢,而且此人心狠手辣,心胸狭隘,审讯时,更是生生折磨死过多人。总之,这是一个不好交往的人,你要谨慎应对。”
顾正臣记在心中,起身道:“放心吧,我与锦衣卫之间的交道很少,不会主动招惹他。你就去赵海楼手底做事吧,若是东征我为帅,他必然从征,到时候,你跟着队伍一起去一趟吧。”
方美谢过,紧走两步拦住顾正臣,伸出手道:“镇国公,我们太仓州见。”
顾正臣诧异地看着方美,伸出手握住方美的手,两只手微微用力地握在一起,方美抽手,退后一步,拱手离开。
马车里。
范南枝看着沉默的顾正臣,似乎没有多少出门的兴致,便说道:“夫君,今日外面风大天寒,妾身有些不适,要不,咱们回府吧?”
顾正臣没有说什么,而是从袖子里取出一张纸条,凝眸看去。
纸条上的内容很少,只简短的一些字眼:
还记得你中箭的位置吗?
有我遗物,送你了。
没有留下名字。
但顾正臣知道,这是孟福的遗言,也是孟福死前对方美的托付。
从方美的举动来看,他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皇帝,甚至也没有告诉其他人,更没有派人将孟福遗留的东西挖出来。
顾正臣不知道孟福留下了什么,但这个人的心思太狠毒。
一点点将纸条撕碎,丢到小巧的炭炉里,看着灰烬明灭,顾正臣对范南枝道:“出门前你还兴高采烈,这一会便不适了?你也只是为我着想罢了,事情已经处理好了,今日为夫带你去天界寺。”
“天界寺,听说夫君与那住持宗泐相识——”
“哈哈,何止相识,夫君还打劫过他几次,咱们这次去,还是要打劫他一番。”
“夫君,这样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他还巴不得被为夫打劫……”
范南枝不太相信。
顾正臣挑起帘子看着外面的行人,这些人熙熙攘攘,谁还记得东征,谁还在传播东征?
一把火烧起来,不够旺。
两把火下去,也就这样了。
不够,那就再添一把火。